第23章 文茹红
这天,办公室秘书文茹红找到艾华,说张书记让他去一趟。
艾华来到车间,见书记“张伙伴”不在,他就在文秘书那儿等。
这会儿文秘书刚完成一个通知文稿,闲了下来,她对艾华说:
“你干得不错嘛,书记不是让你干这,就是让你干那的。看起来,他在重点培养你呢。”
艾华说:“谢谢你的鼓励,以后还请你多帮助我哦。”
文秘书问:“你老家是哪的?
艾华说:“我是贤城的。”
文秘书说:“嗨!我总觉得你的口音,跟我妈妈差不多。我老妈的娘家,也是贤城的。你知道那里有个雾集岭的地方么?”
艾华一惊,说:“雾集岭?那是我父亲的老家啊。你怎么知道那个地方?”
文秘书说:“我妈妈是在雾集岭长大的。原来你父亲也是那儿的,怎么这么巧 ?看来,你对那个地方也不陌生了。”
艾华说:“不仅不陌生,而是太熟悉了。我在雾集岭学校上过‘戴帽中学’,还在雾集岭生产大队耀湾小队住了好几年呢。”
文秘书说:“哎呀,在咱这个厂,我还有个如此近的老乡啊!”
艾华问:“你母亲叫什么?“
文秘书说:“我母亲叫魏淑贤。”
艾华又吃了一惊,差点蹦起来,声音几乎变了调,说:
“哎呀!这名字我好熟悉。对了,听我父亲说过,他与街上一个叫魏淑贤的同学,不仅从小在一起像逃难似地上学,还一起随着学校往炉水城迁移,中途又一起跑回家的。”
文秘书说:“是呀!我妈妈唠叨说,不知道那个老同学,又是亲戚的申淮生,后来在哪儿呢?”
艾华就把父亲如何在大山里教学,后来如何下放回老家,边劳动,边教学,再后来又如何抽到了城里教学,现已退休在家的事讲了一遍。
文秘书听得很认真,也笑得很开心。说:
“平时,我母亲一提起她自己小时候的事,就说有个同学,几十年联系不上。这下好了,他儿子我们竟然在一起工作。”
随后,她对艾华说:“这样吧,下班了,去我家,让我妈妈见见你。她一定很高兴。”
艾华自然没意见。
但他一直没等到“张伙计”,不知如何是好。
文秘书说:“也快下班了,可能书记到厂部有事被耽误,你今天见不到他了。明天我告诉他,说你来过这里就行了。”
晚上,艾华去了文秘书家。
那是市内的一处部队干部家属院,看起来楼房已有十多年了。她家住在二楼,有六十多平米。
一进门,文秘书就喊:
“妈,你看谁来了,我给您请来了一个贵客。”
她母亲正在厨房,听到女儿的声音,出来一看,是个不认识的小伙子。
见母亲楞在那里,文茹红说:
“不认识吧,这就是你常提到的,雾集岭街上那个叫申淮生的儿子,申艾华。现在我们一个单位上班。”
她母亲很吃惊:“哎呀!你是淮生的儿子啊,快坐,快坐,孩子。”
艾华忙恭敬地说:“魏阿姨好!”
她母亲说:“你不应该叫我阿姨,应该叫我表姑。我和你父亲是表亲。虽是远门亲戚,但我们从小在一起长大,关系很好。”
艾华说:“听我父亲讲过您,还说那时候您俩一起上学的不少事呢。”
她母亲说:“是啊,那个时候,上学真难,吃了不少苦,还差点去了大海的那一边。
对了,先不说这些,该吃饭了,我去再炒个菜。”
艾华说:“表姑,您就别再忙了,随便吃点就行”。
表姑说:“马上就好,不费事。你喝茶吧。”就进厨房了。
餐桌上,艾华和她们母女俩边吃饭,边说着话。
原来,当年订了“娃娃亲”的魏淑贤,见艾华父亲结了婚,就去了贤城继续上学。
解放后,魏淑贤嫁给了留在贤城的南下部队团政委文庆功。
她在贤城工作了两年半,丈夫的职务改为鹰龟山市军分区政委,她就随丈夫来到了这里,在一所中学任副校长。
十年前,她丈夫因病去世,就和女儿一起生活。
女儿后来下放农村,几年没抽回城。
表姑通过丈夫在部队的老关系,将茹红抽回来,进了矿山机械厂,比艾华进厂早一年。
因文茹红人长得像她妈妈一样甜美,又爱读书学习,工作勤奋,被车间“张伙计”抽到身边,在办公室做些文字工作等杂事。
艾华把对文茹红讲过的自己父亲情况,一五一十告诉了魏家表姑。
表姑说:“这样也好,茹红这孩子,在厂里有个亲戚了,以后你们相互有个照应。
艾华很高兴。心想,世上的事,真是难以预料。
那句“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名言,不是凭空瞎说的。
他写信把见到魏家表姑的事告诉了父亲,父亲感叹不已。他在回信中,最后说:
“代问她们一家好,有机会请她们一家到老家贤城,见见面。”
由于有了联系地址,他们间就经常通信。
父母知道魏家有个姑娘与艾华在同一个厂子里工作,各方面条件都不错,又知根知底的,就有了想结为亲家的念头。
但一想,好像听儿子说过,她与孟令光的女儿小雅丹关系不错,好像在谈恋爱,也就不好跟魏淑贤提俩孩子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