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她支教去了
由回乡知青,变为下放知青的“梦鸭蛋儿”,离开了松树沟,离开了艾华。
因艾成哥早就跟场里吴书记介绍了,说孟雅丹与那个从松树沟转来的梅笑倩,在一个生产队,最好安排她俩住在一起。
梅笑倩见小雅丹来了,很是意外,又十分高兴。
在松树沟她们就是好朋友,如今,她多了一位说得来的人。
初来乍到,“梦鸭蛋儿”感到这里一切都那么新鲜,又那么陌生。
处在几百个“老三届”们中间,跟与生产小队的农民在一起,感觉大不相同。
这里都是年轻人,朝气蓬勃的。又都带着文化气,吹拉弹唱,人才济济。
小雅丹对艾成哥十分尊重,总是嘴上甜蜜蜜地叫艾成哥。
艾成哥也将林场的情况,给小雅丹做了许多介绍。
如今,她不仅自己的身份变了,生活上也要比在老家和爸妈一起强些,心情自然好得多。
虽然,她与松树沟的艾华距离远了,但心却一点没远。
相互之间,多了份深深的牵挂。
他们不能像以前那样天天在一起,只有三天两头的书信来往。
在信里,艾华依然称她“梦鸭蛋儿”。
在信中,“梦鸭蛋儿”告诉他:
“以往我们天天在一起,现在分隔两地,只能思念着,回忆着,觉得我们在一起的时光很幸福。”
“现在才深深体会到,只有失去了,才觉得珍贵。在一起聊天,在过去,是很平常的事。现在能见上一面,变成了奢望。”
“三天两头的信件来往,哪能比得上我们一次的当面笑谈?”
在“梦鸭蛋儿”的信中,艾华还了解到,她作为“新戴帽”毕业生,与“老三届”在文化知识上的差距甚大。
所谓“新戴帽”,是针对“老三届”而言的。
“老三届”所上的是正规中学,而她们上的初、高中,都是在原先的完小或中学基础上,加设的初中或高中班,被人称作“戴帽中学”,毕业生也被称为“新戴帽”了。
“梦鸭蛋儿”下放到林场之初,被分配到大群里管理杉树苗。后来,在艾成哥的帮助下,她被抽调到广播站帮忙。
能做到这一点,是因艾成哥在场领导面前有威信,加上”梦鸭蛋儿”属于最年轻的知青姑娘,声音甜美,人又长得好看,所以她成功地换了工种。
不过播音员不是专职,需要到场里大食堂帮忙切菜、打饭,或到菜地帮忙锄草,有时还跟着大眼睛拖拉机驾驶员,到周围市场购买物资,
哪里人员紧张,她就随时到哪里救个急。
一天,林场吴书记找到她,说:
“孟雅丹,我打算给你换个工作。”
小雅丹一听,心里打个激灵,难道让我去干大班管理树苗的活,还是去农业班去种庄稼?
她问:“书记,你安排啥活都可以,听从您的指挥。”
吴书记看她紧张的样子,笑着说:
“派你去山下的楂山大队学校当老师好么?”
小雅丹一听,不相信自己的耳朵里,心想,我在老家毕业这几年,也没抽去任教。如今,刚来林场半年多,就派去当教师?
她说:“好啊,但不知道他们大队咋抽咱场的人教学呢?是不是有老师休病假、产假什么的,让去替三两月?”
吴书记说:“不是暂替,是长期任教。”
小雅丹用不解的目光望着他。
吴书记看出来了,说:
“是这样,那个大队因抽不到文化人,学校师资力量弱,就想起咱们这个林场了。”
他接着道:“大队的支书说,你们那林场是文化窝子,派一个人过去,也不影响你们什么。我们学校的条件没你们这儿好,但我想,孩子上学要紧,就厚着脸皮来求你帮一下。再说呢,支援我们乡村教育,算是你积个功德啊。你看看,他大队支书记说的,我能推辞吗?”
吴书记又说:“我觉得你去合适。若没意见,就下周一去报到吧,我让申艾成和梅笑倩送你。”
小雅丹说:“咱场里大都是‘老三届‘,文化功底比我厚,我怕教不好,丢了咱林场人的脸面,怎么办?”
吴书记说:“没关系,小学生嘛,好教,就怕你不愿当‘孩子王’。”
他接着道:“听说你还是当地公社的文艺宣传队员。你去了,也好带动山村里的文艺活动,让孩子活跃起来。”
小雅丹说:“这倒没啥问题。”
吴书记说:“那不就成了?发挥你的特长。但是,我也考虑了,你去那里呢,不可能天天来回跑,学校里有个单身年轻女老师,你们吃住在一起。至于生活上嘛,你们自己做饭吃,场里每月给你发25元补贴,怎么样,夠用了吧?”
小雅丹当即答应下来,说:“够了,当然够用。谢谢领导了!”
原来,这个吴书记有个弟弟,在省教育厅,听说孟令光的独生女儿下放到“三八门西”林场,就跟哥哥提起这事,说这姑娘爱学习,人本分,有用得着的地方,可考虑一下。
赶巧呢,林场想与周边大队搞好关系,配合保护树苗,免得牛羊牡口啃食糟蹋,也让村民们当编外防护员,别让周围成片杂树引燃,造成山火,影响树苗生长,可就损失大了。
所以,当楂山大队的支书要求支援一名教师,并提出因没办法安排住宿,只要女知青时,就想起了小雅丹。
从此,她成了一名小学老师,教二年级,每周末回场里一趟。
她写信告诉艾华,艾华说:
“真是“人挪活,树挪死’呀!你换个环境,多点经历也好。这样一来,你家三口都与教育有关,成了真正的教育之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