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我好留恋灯影月下的故事会!”
听了善良的“梦鸭蛋儿”担心白条鱼的命运,艾华安慰说:
“鱼儿的嘴肯定会受伤,但可能很快会长好吧?神奇的大自然,一定赋予给万物很强的自我修复能力,不用担心的。”
艾华接着讲下去:
“下大雨时,我俩不再去甩白鱼条了,而是守在即将灌满水的塘边,不眨眼地注视着塘边的动静。
因为水塘里养着大量的白鲢鱼。
这白鲢有个特点,遇到大雨,它们往往会在水面上高高跳跃。
那矫健优美的动作,真如同《水浒》书中描写的。‘浪里白条’,银光闪闪、十分好看。”
梦鸭蛋儿听到这里,高兴了,说:
“鲢鱼也可能喜欢下大雨吧?用舞蹈迎接新水的到来哩。”
丈毕笑了,说:“你非鱼,哪知道鱼儿想什么?”
“梦鸭蛋儿说:“我知道,你这话,取自《庄子秋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典故,对吗?”
艾华说:“是那意思。”
“梦鸭蛋儿”问:“那你说说,它们为啥跳得这么欢呢?”
艾华说:”告诉你吧,那是因为,下大雨天气,水中的藻类植物的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导致水里氧气不足。
白鲢鱼的跳跃,实际上是无奈之举啊。”
“梦鸭蛋儿”说:“你也非鱼,说的也不一定对。”
艾华说:“不管对不对,那时我们关心的是,能否在塘边上拾到跳上岸的鱼。”
“梦鸭蛋儿说:“这不是白捡吗?”
艾华说:“是啊!有些鲢鱼没掌握好位置和方向,竟然跳到塘岸上来,在地上翻来覆去地蹦着。
我俩立即奔跑过去,一把按住。有时因鱼大,需要两人配合才制服它。
当然,捡到蹦到岸上的白鲢鱼,需要有足够的耐心,才会有不错的收获。”
“梦鸭蛋儿”听了,好一个乐,道:
“你一说,我想起来老家门前的大水塘。那儿也可能出现过这种天上掉馅饼的好事 。
但小时候,我在省城。后来回老家,也长大了,不是上学就是干农活,没捡到过什么鱼。”
艾华继续说:
“我艾成哥上中学后,每到周末,他会下火车后,步行六七里到家。
我希望旱点看到艾成哥,就估算着他那趟车时间,提前沿铁路线去接。
火车速度不快,密度也不大,在铁道枕木上走,比两边路平整得多。
我踏着枕木,看着脚下的它们一根根向后退去,心里乐开了花。
因为马上就见到哥哥了。
“梦鸭蛋儿”听了,忧郁地说:
“你哥俩的感情可真深!我要有个哥哥就好了。父母就我一个孩子,好孤单!”
见引起“梦鸭蛋儿”的不快,艾华说:
“今天不是我陪你一起的吗?孤单什么?”
“梦鸭蛋儿”笑了,说:
“我早把你当我哥哥了,谢谢你送我。
这么远的路,你若不来,我一个人真的有点怕,况且被褥用品也带不动。有你真好!”
说着,她深情地看了一眼艾华,笑了。
随之,她又不无伤感地说:
“以后,我们见面的机会就少了,也不能参与你们知青屋里,榆树下,稻谷场的“金色童年故事会的‘钩沉’了。
那些‘钩沉’,那些时光,我还真留恋呢。”
艾华说:“我也不想让你走,但你下放到‘三八西’,是好事,有机会回城工作了。”
“梦鸭蛋儿”神色黯然地说:
“前头的路总是有太多的变数。谁也说不准是好,还是不好!”
一路上,时不时有行人或骑自行车的来往路过,向他俩投来目光。
这样边走边聊,不知不觉走了十多里,艾华身上早已出汗了。他解开衣扣,换着肩膀背着“梦鸭蛋儿”的行李。
“梦鸭蛋儿”也累了,无法接过行李替艾华,便提议道:“咱们找个地方歇会儿吧?”
艾华立即同意了。
他知道,尽管在农村干了几年的活,但毕竟是靠两条腿走。
这条山路弯弯曲曲,上坡下坡,好远,有点呛不住了。
艾华看到路边有块草地,里面有块大石头,说:“就在这儿歇歇吧。”
“梦鸭蛋儿”接过行李卷,放在草地上,再去把石头上的灰尘擦了擦,让艾华坐。
艾华掏了半张报纸,垫在石头上,先让“梦鸭蛋儿”坐,他坐在刚才“梦鸭蛋儿”擦过灰的地方。
山凤微微地吹佛着,他们相互靠着身子。
“梦鸭蛋儿”从衣服兜里掏出小手绢,先递给艾华让擦脸上的汗。
艾华说:“我用手擦一下就行了,你擦吧。”
“梦鸭蛋儿”忽然站了起来,左手抚住艾华的头,右手用手绢在艾华的脸上一点点擦起来。
然后,她坐下擦自己脸上的汗水。
望着行人渐渐稀少的土石路,艾华说,还有一半多的路程,估计天黑很久我们才能到呢。
这时,他们听到一阵突突声,过一会儿,一台大胶轮拖拉机,拐过山嘴开过来了。
艾华顿时兴奋地叫起来:“是场里的拖拉机!”
说着,他站起来向拖拉机上的人招手:
“哎!井哥,是我呀!”
拖拉机在他俩面前停了下来。
驾驶室的窗玻璃拉开了,井哥把头伸出来,笑着问:
“是艾华呀,你们是去场里,还是到民水?要是去场里,驾驶室里人坐满了,你们赶紧上后面拖斗里去吧。”
艾华一边回答,一边抓起行李用品,来到拖拉机后面拖斗边。
他先将行李甩上去,再爬上车,接过“梦鸭蛋儿”手里的网兜后,把她拉上车。
艾华见车没开,就到拖斗前面,透过车窗向井哥挥挥手,意思是告诉他,人都已上来,可以开车了。
他看到,驾驶室里挤的三个人,大部分面熟,有的向他笑,但叫不上名字。
只有这驾驶员他熟悉,因为常坐他的车。
艾成哥早已知道,弟弟今天送一个新来的女知青到场里,他提前跟场的吴书记说了,请安排一个女知青住的地方。
晚饭也多买了两份,并给食堂交待说,麻烦放在火上热着,别凉了。
食堂的人说,场里还有四个人要回来吃饭,都一起留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