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文化的力量
看文艺宣传队演出的社员们,盯着舞台,才不管关巧巧的目光对准,更不关心她如何想。
申艾华编写的节目,仍在继续上演着:
(石大叔上)
石:你们这帮孩子,又在干啥呀?
听到这话,台下的孩子急忙向台上看着,以为演员在说他们哩。
只听台上松华在接腔。
松华:石大叔,我们在谈心呢。
小柱子:石大叔。(扑在石大叔的怀里,抱住手)
石:我都知道啦,孩子,我们现在过上好日子,可千万别忘了过去的岁月啊。
松华:石大叔。你再给我们讲讲以前的事吧,我们还想听。
英泽:对,你还是讲讲吧。
石:(激愤地)孩子们,在过去,咱们穷人没上过学,不识字,吃尽了没文化的苦头啊。
唱:旧社会,穷人们受尽摧残,没文化,实在难,难如上青天。
那岁月,扛长工,整整一年,结帐时,没想到,不仅得不到一文钱,还骂我干活偷懒。
我怒火满腔跟他争辩,他手指帐本要我来重算。
我的天,不识一字咋样办?那年月,有多少人吃亏在笔杆子下面。
春雷一声响,阳光满人间,我们把身翻。今作主人翁,才把家园建。
农村需要文化人,需要革命的知识青年。你们要与我们农民在一起,沿着社会主义大道,走向前。
小柱子:石大叔,你刚才说的那个人……
石:就是张本久啊。
小柱子:这家伙,刚才他还对我说,我们都姓张,亲不亲,一家人,一笔难写出两个张字。
看起来他很关心我,哼,现在我才明白,他这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松华:对,那个人,总是戴着假面具。
松华:小柱子,咱们可不能让别人利用你,来达到他们的目的呀!
小柱子:(沉痛地)唱:
一番番话语细细思量,
一件件事痛人心肠。
只怨我,不知征途风雨狂,
从此后,我把眼擦亮。
大风大浪不迷航,
劳动斗争当闯将。
沿着光明大道,
永远革命向前方。
松华:我建议,今天晚上结合实际,召开大会。让群众知道,在劳动的工地上,在这广阔的天地里,翻滚着乌云啊。
石:说得对,是这话,孩子们,做得好啊!
最后齐唱:
我们大步朝前迈,
革命豪情满胸怀。
阶级斗争永不忘,
战斗在伟大的新时代。
最后,队员们亮相,退场。
此时,演出达到高潮,社员们仍像以前那样,不等光头队长带头,自发地报以长长热烈地掌声!
演出结束,光头小队长上台讲话:
“大伙儿看到了吧,没文化可不行啊,咱们的孩子一定要让他们好好上学。
今天,学校高老师也来了,你们有孩子在她班里上学的,家长要趁这个机会,一会儿找她好好聊聊学生的在校情况。我说的不错吧!呵呵,你们可是一举两得啊!”
光头队长讲完话,就有社员领着孩子到后台,等着找高老师。
此时,“灯笼花”正手捧一杯热开水,递给艾华。
艾华看看她手里的杯子,又看看周围的人,接过来,捧在手心里。
“梦鸭蛋儿”看见了,一扭头,跑向后台。
志远也看见了,他转身打来一盆水,毛巾搭在脸盆边,端着送给后台的“灯笼花”,让她先抓紧卸妆,好跟学生家长们说话。
关巧巧见志远这样,心里难过起来!
其实,“灯笼花”演出时,志远在后台一直默默地注视着她。
且不说文艺宣传队节目里关于没文化的痛苦,以及队员们中间青年男女的心思,那天,在艾华的发起下,一场关于分配的话题在知青屋里热烈地展开了。
艾华说:“你们注意到了没有,咱们的《工分手册》看似寻常,却透露出奇妙的时代密码。”
与艾华一样,对于队里的分配,知青们也很感兴趣。
江留道说:“什么时代密码,说得神经兮兮的。”
艾华指着他的《工分手册》说:
“你看,我这个工分本,记录自1974年11月1日至1975年10月底所挣工分情况。
我们原来的日工定为72分。从前年之后,我们的日工分增长到了85分。
但每一天的记录里,基本没注明具体干何种农活,但有些除外。
下队搞文艺宣传,一天记85分;到大队或公社开会,记98分;本队开会的分数就少到56分。”
小荷说:
“我也是经常仔细看工分本,轮到做饭的那一周,我提前半小时离开,这天就注明烧锅,记67分。
此外还有因打米、风米,买煤等误的工,要减工分。
有因看山、编草片和缴大粪所增加的工分。”
琼枝说:“原来你俩这么关心工分本啊!”
江留道说:“我们不关心工分关心什么?不像有人那样,不是看书,抄抄写写的,就是往女人堆里钻。”
说完,他看着艾华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