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民师岗位空缺了,谁接替呢?
景老师离开讲台,还有一个原因。
他知道,学校里那个吴氏家族的人,看到自己教的班,成绩总冒尖,受兰生保校长的器重,心里酸酸的。
但他不知道,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有人找机会拿他说事,给郑支书出难题。
郑支书听到主动离开学校后的景老师,常对人说自己蒙冤的事,就到学校对兰校长说:
“咱们要跟景老师好好谈谈为好,让他放下思想包袱。”
兰校长说:“怎么谈呢?人家本来没错嘛,好心办成了坏事,叫谁不冤?”
郑支书说:“就跟景老师说,他的做法原则上没啥问题,但总有不妥当之处。
再说,群众中间闹得佛佛扬扬的,影响太大。
他先回去也行,大队支部在群众中慢慢做工作,给他正正名,等过一段时间,再考虑怎么用他。
怎么样?”
兰校长认为郑支书的意见有道理。
景教师走了,学校缺少一名教师,抽调谁呢?
吴副支书想抽石家俊。因为石家俊的父亲与吴副支书是老战友,早就受其之托关照他儿子。
郑支书征求大队干部们的意见,多数人认为,这个民师必须从回乡高中毕业生中产生,不能用下乡知青。
石家俊被排除在外。
于是,他们将回乡知青一个个扒拉过来,有的支委提名魏生民,有的支委提名孔祥仁。
郑支书知道,这两支委,大概都从自己角度上提人选。
最后,郑支书提名广土队里柳厚生的二小子柳志远。
他的理由是,柳志远在高中就入了党,政治上合格,能力比别人强。
每年春节,大队的文化宣传队,他都是骨干。
从接受再教育方面来说,毕业后劳动表现也突出,有群众基础,是最佳的教师人选。
队委会成员知道,孔仁是民兵营长孙连力的远门亲戚。
魏生民家与大队支委邹平安平时走得近。
而柳志远家与大队里的人没任何关系。
其他几个支委支持郑支书的意见,两个圈子里的人都不用,这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结果,柳志远成为民办老师人选。
最后,大队党支部象征性的征求一下兰校长意见。
校长是外乡人,主要从教学方面考虑问题,他也认为柳志远最合适。
就这样,柳志远接替景德生的岗位,成了村小学校的民办教师。
一年前,“灯笼花”不干副队长而去了学校,整天忙得不亦乐乎,志远接触她的机会少了。
尽管有时能在放学的路上看到她,但望着她身前身后一群群学生娃子,也不便接近她。
只是打个招呼,简单说些话。
如今,志远成为教师,与“灯笼花”一个学校,他兴奋得几晚睡不着觉。
与“灯笼花”成了同事,就有了进一步与她发展关系的机会。
在学校,他在尽快进入角色当好老师的同时,时刻留意着“灯笼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
“灯笼花”上课的时,志远经过教室,总会扭头看看她讲课的模样。
“灯笼花”在办公室,志远也到办公室,边批改学生作业,边与她聊天。
每天的开水瓶,都是他给灌满了,提过去放在离“灯笼花”办公桌最近的地方。
再就是,他总是在“灯笼花”完成备课批改作业之后,讲讲令她发笑的趣闻。
或者提些让“灯笼花”感兴趣的问题,让她回答,他们再讨论。
“灯笼花”对于志远到学校任教,也感到高兴。
他们可以一路同行,有个同校教师说说话,总比与大大小小的学生说话强。
对于志远有意接近自己的这些行动, “灯笼花”心里清楚:他还在追求自己。
但志远没明确的表示出来,她也不做任何回示。
其实,此时的“灯笼花”十分矛盾。
志远满腹才华,又诚实淳朴,在年青人当中,志远最优秀。
但她对志远家里的情况也清楚,嫁过去就意味着过艰苦的日子。
而对艾华,“灯笼花”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他没有志远的高大挺拔,在表达和睿智方面似乎也差些。
但艾华的影子总无法从脑海里移去,难道是爱上他,要建立进一步关系吗?
不过,她看到,艾华并没有任何追求她的表现。
她也就更加认为,双方之间,全是团结互帮的友谊,没有任何杂念。
这种纯真和无邪,就像一张巨大的网,将她的思想和灵魂都笼罩着。
她挣脱不开,也许一辈子也逃脱不了那张网。
她想:“逃脱不了就不脱逃,最好就这样保持下去。”
她相信艾华也是这样想的。
因为,她看得出来。尽管曾有一阶段她们差点踏进爱河。
但很快,她们都急刹住了车。
这些,别人看不出来,也估摸不透:
“她对艾华那么好,两人之间那么亲密,世上真有纯洁的男女友情吗?”
只有她在心里坚定地认为:
真的有!如果以前世上没有,那么,她用理智和诚实书写出来的友情,世上以后就会有了。
“这种纯净的友情虽不伟大,甚至渺小得微不足道,但确确实实地耸立在渎河岸畔的大地上,耸立在荡谷大山高高的山顶!”她想。
“灯笼花”在教学上有了名气,但她不满足。
利用当老师的有利条件,她复习高中甚至大学课程,不断充实自己,希望能为农村教育事业做出更多贡献。
但结果如何,实在难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