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稻谷场上
生产小队部门前,小队会计刘正兴和记工员贺祥新正忙得满头大汗。 他们从队部屋里进进出出,一张未上油漆的旧木桌和一条长条凳,被摆放在宽阔的稻谷场上。
先到的几个社员们感到奇怪,队里开会还用讲台么?更为不解的是,桌上竟然放只竹篓,又觉得不像讲台呀?
平时,都是队长往前一站就开会了。今天,是怎么啦?
这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某年夏末的一天,阴沉沉的,古渡岸公社油子寨生产大队松树沟生产小队空气闷热潮湿。好在没日头,在露天地里开会,绝是一个好天气。
稻谷场南边,几棵高大的老槐树,像一篷篷巨大的伞。
一大早,高队长敲响了悬挂在稻谷场边那棵高大槐树上挂的一块厚铁板。顿时,清脆的铃声便向四周散去。
因头一天下午就通知今儿个开会,铃响过后,男男女女社员们一个个从茅草屋里走出,其中有的掂个小板凳,有的提着马扎,有的肩扛带靠背的小木椅。
妇女们大多数手里拿着针线活,几个汉子嘴里叼根旱烟袋,巴嗒巴嗒地抽着,一股股烟儿被风吹散飘去。
由于不是下田干活,加上学校正放暑假,大大小小的孩子们,也参杂其间。
众人沿着土路,说说笑笑由不同方向来到会场。
槐树拱出地面的几条粗大树根,是天然的板凳。平时大伙休息,都会坐在树根上。时间一长,树根磨得明光发亮。
没带坐凳椅的社员或坐树根,或扯把稻草垫在屁股下。200多名社员占了大半个稻场,一个个汗涔涔的。
修着分发头的阮立富问身边的金巧云:“今儿开啥会呢?”
望着这位时不时往头上抹两下,使浓发比别人顺溜的小青年,快嘴快嗓的漂亮媳妇笑道: “你滑得跟‘肥鳖’样都不知道,还问我?嗨!不知道就不知道吧,反正开会比干活强,还给记工分,你不会吃亏的。”
不少社员心中也有问号,但没说出来。罗曼爱那些娘儿们只管相互间家长里短地闲聊。“活宝”孙华清和“秃子”张定国两汉子,挤到那个爱说爱闹的妇女吴秀莲身边寻乐儿。 农村人只要聚到一起,立马笑声一片!因为,社员们习惯听命于队长和干部,让干啥活就干啥活,分派哪几个人在哪里干就在哪里干。他们就像碾磨盘上的石滚那样,没有自己的思想,全朝着队长指定的方向机械地转动着。农活是集体的,有干部管事儿,个人倒省心。 对大集体的这点好处,社员们很满意。
“大伙儿都听着——”见人到得差不多了,队长秋宏叔站了起来,拉长声音向嘈杂的人群喊道:
“都别嚷嚷了。今天的会不讲上工,不学文件,是要完成一件大事。什么大事呢?”
高秋宏队长总是爱把“大事”两个字挂在嘴上,什么上工时社员在路上走得慢了点,影响干活,是大事;稻苗田里推杂草不干净,是大事;红薯秧苗翻动不彻底红薯会长得小,也是大事等等。
对于这些,他既是按大事来强调,也是按大事来训人的。
还有,作为管着几百号社员的父母官,群众家里的小事自然也都是大事。
在他眼里,好像根本没有小事。
时间一长,秋宏叔就得了个“大事宏叔”,或者“大事小队长”的尊称。但人们更愿意把“小”字去掉,就如同把副局长、副处长的“副”字去掉一样,简称“大事队长”。
只听“大事队长”道:“不让你们猜,直接说吧,是上大学的事,你们说事大不大?”
这句话又给社员们一个没想到。
李家三媳妇罗曼爱对张复山说:“好奇怪哟,谁上大学还用我们来开会?”
张复山也满脸狐疑:“太阳从东边出了,别说你了,我活四五十年都没听说过!”
那边金巧云也憋不住了,问消息灵通的社员张向乾:“‘灵通小老哥’,这回队里演的是哪出子戏?”
绰号“灵通鬼”的张向乾,被这媳妇称为“小老哥”,心里像吃蜜似地甜,想给她个满意的回答,但他也不知晓,只得说:“巧云妹哟,这年头,新生事物太多了。”
他一高兴,竟忘记了是在会场,声音大了些,被“大事队长”听到了。
“别觉得新奇,就瞎叽喳。革命年代,就是破除旧的,树立新的,很正常嘛,七嘴八舌地干什么?都听我说!”队长用洪亮有力的声音训起人来:“你们难道没长脑袋瓜子吗,眼睛也没睁开看看?知青插队,是不是新事物?全大队只有咱小队有个知青组,难道不光荣?”
张向乾听出来这是对他发的火,伸了伸舌头,瞪了巧云一眼。
“咱说正题吧。你们可能还记得,往年,咱队知青点分下来的工农兵学员指标,让谁去不让谁去,我们小队不当家,由上面干部指定。今年不行了,县上说,谁去上,必须由小队社员们说了算。这是不是大事呢?”
“由咱们老百姓定?这更新鲜了!”社员们被“大事队长”训了之后,只在肚子里嘀咕,都不敢说出来。
见会场很安静,“大事队长”收起愠怒,咧开嘴,露出了右边的一处豁牙,笑道:“说起来,这个指标来的不易呀!你们哪知道,我为这事儿,着了多少难?”
在大人开会讲“大事”和“难事”的同时,会场边角上,孩子们在尽兴地做着自己的事。
坐在会场最外边的申艾华,耳朵里既有大事队长的讲话声,也有孩子们的嬉闹声。他一会儿看看会场“主席台”,一会儿看看那些儿童少年们。
女副队长韩琴的女儿宋佳燕正与三个女同学跳橡皮筋玩;
胡来友的儿子胡有富与他的两个小伙伴们,围在一起,聚精会神地用七八个小石头玩“抓子”游戏。他们用手做锺扛锺来决定谁先来,最后胡有福赢个先。他将一粒石子往上抛,迅速抓住地上的一个子,再稳稳接住抛起的那个子。
七八个十来岁的男孩子光屁股跳进稻谷场边水塘里,有的“仰游”,有的“狗爬”,发出扑咚扑咚声。
知青屋邻居家十多岁的孩子孙居然,往水下扎猛子,好久才露出脑袋来,引起岸上的孩子一齐大声叫好。
孙华清的儿子孙青林,与黄心奇的小子黄跃进最喜爱逮鱼。他俩沿塘边用双手在水下摸索着,时不时的,他们就抓到一条三四两重的鲫鱼,扔向岸来;
吴秀莲的儿子王大理推着铁环,围着稻谷场转圈儿;
李家三媳妇罗曼爱的儿子宋强山用鞭子抽打着陀螺,甩得啪啪响。
孩子们的游戏娱乐方式,不知有多少年了,一代代传到至今。 他们沉浸在自己美好世界里,才不在意那边会场上发生的一切哩。
社员大会在“大事队长”的一个又一个“啊”声中进行着。大伙儿都想知道,这位生产小队里的最大干部,撇开生产大队一级,直接跑到公社给知青要上大学指标,着了哪些难。既然着难,他又图个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