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朝堂商议
大夏早朝,文武百官站列两旁,隆庆帝高坐龙椅上。
大学士范进当先奏报:“启禀陛下,北疆阵亡将士的抚恤正常发放,不知道宋兴民将军可有其他封赏?”
宋兴民是宋时伦的幼子,宋时伦白发人送黑发人,于情于理,朝廷的封赏要丰厚些,不然会寒了宋时伦将军的心。所以,大学士单独将宋兴民提出来。
“宋兴民是四品将军,在北疆戍守十年,多次抗击蒙国进犯,战功卓著,升三品将军,封定远县男,由其独子继任。抚恤按三倍发放,从朕的内帑里出。”
皇帝继续说道:“战士为国家血战疆场,舍身忘死,阵亡将士皆是有功之臣,一定要好好安抚家属,有什么要求,能满足的尽量满足。”
大学士点头应是,承诺会和诸位大臣做好抚恤工作的安排。
御史常禄出列,朗声说道:“陛下,臣要参宋时伦将军一本,丧尸国土,损兵折将,实在有辱国家威仪。臣建议押解宋时伦回京,重责!”
其他御史也纷纷出列:“臣附议。”
皇帝见状说道:“北疆连失两城,此乃战之过,非宋将军之罪也。各位爱卿退下。”
常禄坚持:“臣……”
未等常禄说完,皇帝重声打断:“退下!”
常禄悻悻然,见皇帝怒了,不敢继续触怒皇帝,老老实实的站进文官的队伍。
“众爱卿,咱们先商议派兵支援北疆的事情。”
听到皇帝的话,上柱国立马来了精神。
“陛下,臣自荐为支援北疆的主帅,带兵痛击蒙国铁骑,收回我大夏失地。”
大学士紧跟着说道:“不可,陛下。老将军年事已高,北地寒苦,蒙国兵锋又盛。俗话说:将军难免阵前亡,老将军没有必要以身涉险。”
皇帝还没出声,上柱国立马不顾场合大骂:“好你个酸儒,想坏我的好事。你是武将,还是我是武将;你懂战争,还是我懂战争?为将之人何惧苦寒,又何惧马革裹尸还。战死沙场,是军人的荣耀。”
“老匹夫,人老了就得认,把机会让给年轻人,我不希望看到你马革裹尸的下场。在家颐养天年,寿终正寝不好吗?”
上柱国的胡子都气歪了:“放狗臭屁,我还不老,提得动刀,舞得动枪,杀得了蛮子,砍得动头。”
“可是你毕竟临近花甲之年,这是事实。”
“宋时伦那老朽尚还在北疆镇守,我比他年轻多了,怎么不行,我就是要领兵去北疆。”
上柱国和大学士在朝堂上争吵不休,历来都是这样,诸位大臣都习惯了他们骂娘,但也知道他们争吵不休的原因,不是说两人结仇了,而是立场和观念不同罢了。两个人在几十年的争吵当中早已惺惺相惜,怕是少了谁,另一个人也不会好过。
皇帝肯定不允许上柱国再上战场,好家伙,还没出发,就想着战死沙场,马革裹尸还了,这还了得?
“两位卿家都消消火,上柱国,大学士言之有理,你实在没有涉险的必要,把机会让给年轻人。我看要不这样吧,这次就派大将军去北疆。”
李尚武立即出列说道:“臣遵旨!”
早早答应,根本不容亲爹打断。
上柱国不服气,指着大学士骂:“好你个酸儒,坏我的好事,你等着瞧。”
大学士不与他争辩,目的达到了就好。他虽然看不上李清,事事与他争辩不休,但在大是大非上,两个人的意见从未相差。他敬佩老将军的功勋,不想让功臣战死沙场,为国家洒尽最后一滴血。
北疆形势危急,离京都又远,往来消息不便。半个月过去,不知道战事是否又有新的变化,应该早做决策。
“大将军,你认为应该什么时候带兵支援北疆最好?”
“陛下,臣以为越快越好。不如臣先率领两万轻骑先行出发,大军等来年开春再开拔。”
大学士有不同意见:“天气寒冷,不利行军。大军带的少了,对战场也起不了决定性作用,大军全部出行又行军缓慢,粮草消耗过快。不如等来年开春,大将军随大军出发。线下给北疆传旨,让宋将军坚守不出,固守待援。”
“大学士,此计不妥。蒙国二十万铁骑若是不加以制衡,只怕龙头关外的城池都要沦陷。我先率两万轻骑进驻北疆,先稳住局势,来年会和大军,再夺回失地。”
皇帝发声:“既然大将军坚持,那就三日后率两万轻骑出发吧。所需军备,从军械库拨付,对大将军予取予求。”
大将军李尚武跪地谢恩。
朝议商定于三日后——十二月初一,两万轻骑出发前往北疆。
大将军李尚武想着在新年之前与拓跋野打一仗,赢不赢不好说,但一定要打一场像样的战役,让蒙国蛮子知道,大夏还是那个大夏,不屈不饶、遇强则强的大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