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西部传奇炎黄大传第一部神魔奇剑 > 第30章 炎黄大传第一部后记

第30章 炎黄大传第一部后记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第三十章炎黄大传第一部后记

    当写到第三十章时,我突然意识到,在三十多前年就有了一个大致轮廓的炎黄大传第一部,在番茄小说网的手机平台上,竟然用每天三千到四千字的更新速度,用一个月时间就写成了一个有人物有情节,连接一个远古历史记忆的完整故事。

    感谢番茄小说网提供的手机平台。

    由于少年时代就喜欢写写画画,于是也养成了购买各种书籍的习惯,也养成了浏览各类书籍的习惯,虽然谈不上博览群书,但这种读书习惯也让我积累了一些比较浅显的文化认知,这些浅显的文化认知当然谈不上是知识了。

    这篇小说描述的内容,以及涉及到的人物来源于新石器到春秋战国时期流传下来上古神话传说。

    这些神话传说是一些有关盘古开天,女娲造人补天,伏羲女娲结为伴侣,在远古狩猎部落时期形成婚姻的传说,以及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大禹治水这些在后期形成的民间神话传说。依据这些零碎故事,同时与这一时期留下来的人文遗迹进行比较,便产生了动笔写一部连贯的神话传奇小说,通过刻画这些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来讲述一些比较模糊的历史记忆。

    我自少年时代直至到退休一直在陕甘宁蒙这个区域工作过,能够利用闲暇时间和工作之便探访游历这些地区的人文遗迹,也喜欢关注这些地区的一些人文传说,脑子里也有了一些比较直觉的影响。

    记得年轻时在一个报社记者的引领下,到甘肃庆阳这个并不出名历史名城游历了一番。这个记者文化底蕴还是非常丰富的,领着我探访了这一地方一些比较著名的人文遗迹,又给我讲了一些民间传说,让我知道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竟然是周文王先祖开疆拓土的地方,也是中华民族从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转化的地方。当然,我当时所看到的,由于是在改革开放前,这里由于没有进行文化遗迹保护,并没有清晰的历史记忆,直到近些年重返故地,才看到了一些被开发的人文遗迹保护遗址,供游客游览,显然,这些人文遗迹由于是后修的已经没有任何历史记忆价值。

    而我所依据的一些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以及中国传世名画中的,通过先秦以前的留下的岩画壁画照的许多图片却有参考价值。虽然这些这些图片中没有宁夏贺兰山岩画,尤其是贺兰山岩画中比较中的出名的太阳神岩画,但也可以看到,阴山山脉,祁连山山脉等地留下的岩画与贺兰山岩画表达的方式非常一致。这也是由于中国以这些地方山脉为界的北方地区干燥寒冷,人烟稀少,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能够得以保护。实际上,就那贺兰山岩画来说,也不是近期发现的,而是在很早之前就被一个牧羊人发现的,直到改革开放后,人们兜里有了钱,才被开发成人文遗迹游览区。

    而陶器这些代表原始部落文化的人文作品留存的却非常之多。我在一次到宁夏固原开会时,结识了一位文物爱好者,他不仅爱好文物,也收藏文物。这个文物爱好者不仅带我们到固原文物馆和西海固一些人文遗迹留存地游览了几天,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他所收集的不在国家限制流通的级别非常低的次级文物。

    如果我们留意这些陶罐上刻画的纹饰图形,也会发现其思维方式以及艺术造型方式以及风格,都与与岩画非常相似。同时,陶罐上的纹饰许多都成为了中华民族标志性图形图样。二十年前,我在设计标志中,大量参考了这些具有人文风格的图形图案,这些具有装饰风格的图案,也是后来的美术艺术以及其他人文文化发展主要路径。

    而代表先秦文化的集大成者的曾侯乙古墓漆画,从挖掘到保护,可以说是一个奇迹。从这些漆画中我们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中华民族人文历史记忆跳动着的一个非常清晰的脉搏。在人类早期文明中,人文历史往往都是以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的。这种方式往往以当时人们对自然万物的解释为基础的,这就出现了许许多多神话传说。

    而这些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形象具有人神兼备的特点,从近到大自然的山呼海啸,到从天而降的风霜雨雪形成的电闪雷鸣,都被赋予了生动鲜明的形象,这些形象有些是拟人化的,有些却有着人兽兼备的特点,其共同特征是具有人行为特征,人的思维方式,和具有人的语言表达能力,于是就出现了许许多多的自然之神。想象丰富了人类思维,也使早期人类社会文明进程被揉进了神话传说中。

    当人们开始把目光指向天空时,自然之神开始向人类目光所能触及的整个天宇,于是,以宇宙为背景的天神开始演绎出声势浩大波澜壮阔的人与自然之神宇宙之神交汇的史诗来。

    当我们翻阅浏览卷轴浩繁的人类文明社会早期人文记忆时,总是有一种感觉,这些人类文明初始产生的神话传说,与我们所称道的四大文明古国的人文历史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虽然我们也知道,这些文明的形成在不同地域,虽然处在不同的山川异域,却有感到风月同天。

    那些神话传说,绘声绘色地向我们讲述着天界人间发生的奇闻异事,又是这样的异曲同工,似乎他们有一种看不见的交流方式,共同演绎着人神交往的历史。

    我们很难想象,诞生在爱琴海岸的这些神话传说与诞生在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两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文明居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这就是早期人类在狩猎游牧中,往往都是居无定,在随水迁徙中,追寻着水草丰美的所在。而往往都会有一个或数个盲诗人或说书人通过弹唱向人们传述着千古历史,这些历史往往都被演绎成为天界与人间构成的不同凡响的神话传说。

    而诞生在爱琴海岸的古希腊盲诗人荷马给我们倾诉的历史不就是这样吗?他通过太阳神宙斯率领的天上人间众神,在人类社会进行的错综复杂的接触,呈现给我们的众神,不是也和我们一样吗?

    这些神话传说中的天界人间众神,流露着和人类一样的情感,演绎着一样的人情世故,追寻和向往着一样的美好时光。真善美与假恶丑针锋相对展现于人世间,让我们很难区分历史与现实的区别,神话描述与真实生活的区别。这可能就是人类远古文明诞生的神话传说的魅力所在吧?

    我在青少年时期,在阅读了希腊神话传说后,曾希望在新华书店找到一部系统描写中国远古时期神话传说有关的著作,但是令我失望的是,没有找到。我也曾想通过自己的阅读,写一部与希腊荷马相同的,反映中国远古神话传说中出现的众神的小说。当我写完第一部分,并把这部小说第一部寄给几个文学刊物后,只有一个民间小说刊物给我了退稿信,备受打击的我虽然想继续把这篇东西完成了,但思维却越来越混乱,写成的第一部锁在电脑硬盘里,后续手写文字稿也在多次搬迁中丢失了,我的这个梦想也失落了。

    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现在可以清楚地看到,人类文明社会的发展,是与人类通过认识自然,解释自然的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科学发展史一起并驾齐驱向前发展着。

    一部自然科学发展史,也是人类社会科学发展史。

    早期人类通过自己刻画的众神解释自然,并企图想通过众神改变自身的命运,到后来通过建立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体系,逐渐把人类自己塑造的众神完全抛弃的过程。正如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呐喊的一样,我们不仅“讨厌众神”,也讨厌众神为我们设立的种种认识自然的藩篱,而且通过建立自然科学理论体系抛弃了这些藩篱。同时也通过对自然原初探索认识到,这些“众神的藩篱”和众神一样,实际上是我们自己通过想象,给自己设立的藩篱。

    我们可以看到,自然科学显然是人类自身通过认识自然,并对其客观表象进行的主观解释,并通过这些解释,发展了人类文明进步。而建立在社会发展史的社会科学理论,哲学理论,政治经济学理论,实际上也形成了一整套的,人类在自然界活动进程中认识和总结的自然科学史。

    作为人类早期文明产生的神话传说,也无疑镌刻在我们现代生活的印记中了。我们现代所创造的任何社会文明和科学技术奇迹,无不反映着人类早期文明的想象和追求。

    当我们在翻阅荷马史诗记载希腊神话传说,同时阅读埃斯库罗斯描写普罗米修斯,我们也可以发现,古希腊文明史与现代西方科学史有一根非常清晰的线链接在一起,马克思在建立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就非常重视对古希腊神话传说的研究,也非常推崇埃斯库罗斯塑造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实际上在欧洲文学史、哲学史、自然科学史上,都可以找得到普罗米修斯的呐喊对建立所有学科的人物影响。

    当人类开始把目光注视到自然界进行思考时,自然界形形色色的生物、以及一切变幻莫测的自然环境事物都是那样神奇。这时候,对自然的好奇,可能已经充满了早期人类的大脑。

    对自然界一切事物的探索,也是人类自我意识觉醒的时候。我们发现这时候,从人类文明产生的神话传说,充满了对自然界一切事物的探索和解析。尤其是对人类自身从哪里来有许多神话故事进行了描述,这些活灵活现的描述又具有其非常一致的共同点,比如流传在我国的盘古开天,女娲造人,世纪洪水等等神话传说在世界各地的群落中,都有相似地说法。

    但神话毕竟是神话,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这种自我意识的觉醒,必定会导致人们对一切自然界的客观事物,进行本源性探讨和追溯。这就意味着,这种自我意识的觉醒,使人类对自我的认识,必然会通过本源性探索,使我们的认识从神话到科学,形成对生命起源的系统性理论。

    在中国先秦之前,从盘古开天辟地,到相传河出图,洛出书,伏羲画八卦产生的《易经》中,出现了用自然变易解释自然界出现的各种自然现象,并发展到试图用阴阳五行解释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春秋时期,产生了以老子为代表哲学思考,并把这些哲学用“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进行了概括性解释。

    自从盘古抽出那把巨斧向混沌劈去的时候,清着上浮,浊着下沉,天和地便分开了……

    盘古的这把巨斧从何而来?这个开天辟地的神话传说并没有交代。难道说,这是一个象征性的比喻?如果能够这样推敲,我们就可以说,这把巨斧就是想象。想象宇宙的开端,想象万物的起源,想象人类的诞生……

    作为早期文明的瑰宝——中国远古神话传说为我们描绘的一幅幅表现远古先民智慧的画卷,不能不令人瞩目。我们不仅惊讶其充满哲理的创造性思维,更让人不可理解的是其所表现的内容。这些内容所描写的事件是那么壮观宏大,那么瑰丽辉煌,不仅启迪着后来者的智慧,同时影响着一个民族的文明进程。很难想象,在人文之初,如果不具备较高的人文形态和社会文明基础,远古人所关注的视野如此广阔无垠又包罗万象,岂非原始荒蛮人能够企及的层次?

    是谁启迪了远古先民,让他们在充满了生存竞争的远古洪荒中搭建了文明的殿堂?

    是谁把只有现代科学才能解释得相对论原理灌输给远古先民,让时间的车轮载着穆天子遨游天上的神殿?

    又是谁为远古先民锻造了遨游太空的机器,让飞天的翅膀带着嫦娥奔月?

    这一个又一个疑问令人困惑不解。

    是不是也可以这样说,潜在于人的意识深层的创造性思维,总是通过一些善于思考善于发现的大脑迸发出来,随着文明的演进推动着历史的车轮。也就是说,一些超前的、先验的创造性思维,在没有具备一定的条件使其生长成熟,便会演变为神话传说流传下来,一旦文明程度达到了可以使其开花结果的时候,它所潜在的科学性才会被人认识,并被广泛接受?

    一般认为,神话传说产生于处在蒙昧时期的早期人类对自然的朦胧认识阶段,远古先民在认识宇宙的过程中,由于无法正确解释自然界一切现象,处于对这些事物的敬畏,于是就产生了神话。

    这个基于常理的解释看似正确,却让我们产生了许多疑问。

    为什么不同地域的远古先民几乎在同一时期产生了几乎内容相同的神话?

    为什么在浩瀚卷轶的远古神话中,人类总是问自己:

    “人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

    为什么在这些神话传说中,占据主导地位的都是拟人化的大神,而月亮却是这些神的住所?

    我们还可以通过这些令人扑朔迷离的画卷中看到,远古智者似乎有一种与其它智慧生物进行交流的渴望,这个渴望无法在地球上得以实现,他们只能寄希望于茫茫太空,并用丰富的想象来满足自己的希冀?

    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困惑在“我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这个古老问题中不能自拔。我们的文明虽然发展到了拥有走向太空的科学技术,却依然建立在改造地球上的一切,为我们自身的生存服务这个简单的生存需要上。我们把目光投向遥远的太空,并投入巨大资金探索宇宙的动力依然源自我们祖先的渴望,与来自太空的智慧生物进行交流,哪怕这种交流是不对等的。

    我们的科学让我们摒弃一切迷信,却使我们与外星文明沟通的情结,愈发难以释怀。任何天外来客都会让我们产生一种抑制不住的的激情,都会让我们莫名其妙地涌出“难道是来自外星文明的智慧生物”等等疑问。

    从这些神话中我们可以看到,远古神话的核心是人类对自身的思考,而不是解释自然现象的。这个思考从人类居住的地球,一直延伸到人的目光所触及到的整个宇宙。

    于是,基于对自身思考的创造性思维就以整个宇宙为背景,演绎出了场面宏大的,从宇宙起源,人类诞生和改造地球为自己的家园的史诗。

    我们还可以看到,这些神话对事件、场景、人物的绘声绘色的描述,总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就是作为拥有高科技的我们,也会感到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震撼,同时也感到了一种迷茫难解的困惑。

    那么,中国远古神话传说得思维模式是不是对相对封闭的中国古代文明演进产生过影响或起到了作用呢?它在哪些方面施加了影响?又起到了哪些作用?

    在探讨这一论题前,我们不妨把中国远古神话传说简单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混沌说;二是初创神说。

    我们可以把它们归结为两个公式:

    混沌说=想象(不明现象+自然现象)。

    初创神说=想象(社会事件+重要人物+图腾崇拜+生殖崇拜)。

    产生混沌说的两个因素中,不明现象起到的作用是关键的。一般来说,人在已有共同认识的范畴内,不会产生创造性思维。在初创神中,随着社会活动范围的逐步扩大,图腾崇拜和生殖崇拜会逐渐淡化,有创造性劳动的人格神在社会的和历史的视野中逐步得到强化并逐步增多。由此,以上两个表达式可归结为成一个体系,

    即:中国远古神话传说的起源=想象(混沌说+初创神说)

    随着我们对中国远古神话传说进行深入的探究中,我们便会发现,中国远古神话传说同时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第一个是混沌性,第二个是创造性。

    混沌说和初创神说对中国古代文明的演进影响是巨大的,可以说形成了一种思维模式,其最具代表性的是老子的学说,老子用朴素的语言精髓地阐述了混沌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道即为混沌。而形象地表述混沌说的是庄子,庄子用《逍遥游》中的鲲象征可载万物的大地;用鹏象征可容纳万物的天空。在这里,庄子把天象万物归结为天与地的变化,其气势宏大令人叹服。这种用比拟的手法阐明混沌说的手法也是远古神话的特色。而把混沌说运用在社会生活,并使其具有使用价值的莫过于易经了。易经作为一种独树一帜的中国远古文化,由于其包容性一直渗透到中国文明发展的各个角落,易文化的神秘色彩也为我们探求古代文化精髓造成了种种障碍。显而易见,剔除笼罩在易文化周围的神秘色彩却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们不能不透过这些神秘色彩发现一些端倪,可以说,易文化开创了古老中国实用性科技思维的先河,也是混沌说体现在实用性科技思维的鼻祖。

    在易文化中,盘古那把巨斧劈开的混沌被演变为黑白分明的阴阳两极、互相缠绕、又互相渗透的太极图模式。这个模式所蕴含的意义令人深思,可以说,这是一种宇宙观。透过太极图模式,我们是否可以认为,混沌说也渗透进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中了?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不也是太极图模式的大一统的混沌吗?这种建立在混沌模式中的社会结构,其文明演进方式注定与远古神话中的演进模式相类似,初创神说也达到极致,神祗的变化并没有造成远古神格的变化,只不过神位随着创造神的增多逐步有了更明晰的社会化分工。

    在古代中国,各行各业的发明创造可以说层出不穷,这显然与中国古神话中,但凡是能用发明创造,造福民众的人尊为神的初创神说有极大的关系,这种初创神崇拜也被后来者推向了极端。这种不分贵贱地把民间中具有创造性的人物供为神的做法,对推动古代文明起着一定的作用,同时激励着各行各业的创造性劳动。但也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的祖先的创造发明为什么总是停留在初级阶段而不能发展呢?显然,这与混沌说和初创神说造成的惯性思维有很大的关系,这种思维模式我们可以把它称为混沌式创造性思维。

    当然,我们在分析这种思维模式的时候,对它的消极作用并不是看得非常清楚。我们能够进行创造性思维,并能够用这种思维方式付诸实践,为什么不能升华我们的经验进行再创造,或发展我们的创造到更高阶段? 然而,我们却发现,这种混沌式创造性思维没有给我们提供这种可能性,其主要原因依然与盘古手中那把劈开混沌的巨斧有关。我们的祖先没有给我们提供这把巨斧从何而来,这就使我们的思维方式总是把对事件的描述停留在模糊状态中,只追求结果,并不研究其过程,而研究过程,探讨事件的本原却是现代科学的精髓。

    总之,在中国远古神话传说中,我们的祖先用想象表述事物发展的整个过程。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演绎出一个又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成为中国远古神话传说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不仅深刻地表现出了中国远古先民的思维方式,同时也再现了用这种思维方式建造的远古文明的宏伟大厦。作为古代文明的本源,中国远古神话的混沌式创造性思维模式,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却也为我们留下了诸多遗憾,让我们至今依然为研究这些思想资源付出更多的劳动,同时也留下了诸多的争议。

    随着我们对中国远古神话传说进行深入的探究中,我们便会发现,这些神话传说同时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个是混沌说,一个就是创造说。

    混沌说主要是对盘古开天前,宇宙还没有形成前的描绘,创造说即是从盘古开天后的一切事物的描绘。

    在这里,如果我们按照中国远古神话传说提供的思路,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回溯上去,便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远古先民竟然通过这些看似虚无缥缈的神话传说,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先古文明发展的景象。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现代文明的宏伟建筑,依然跳动着远古文明的脉搏。

    写到这里,这也意味着炎黄大传第一部终于完成了。谢谢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