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原光
说实话,人生就是一场热热闹闹的体验而已,你笑笑别人,别人鄙视一下你,最终大家都要面临聚散分离。
“有聚就有散,聚时欢喜,到散时岂不冷清既清冷则伤感,所以不如到时不聚的好。”这是黛玉的思维,我没有她那么悲观,觉得还是坦然面对当下每一个时刻的好。所以对于丁教授普及豆米粒大小,却掌控内分泌总体部署的垂体没有放在心上,他提议可以再做各项检查比对,看是否需要手术。
对于见多识广的海叔和丁教授,这些小病都是毛毛雨,其实我也没有感觉到压力。反而是海涛叔怕我承受不了心理压力,一个劲地说良性的,很普通,当年你嫂子也有同样的病症,一直吃着药控制。
我终于听到了海涛叔提及自己的爱人,忽然觉得他不是冷冰冰的机械人,是活着的,是跟我们一样喝水吃饭正常睡觉的人。我一直觉得海涛叔可能与大多数人不一样,尽管此刻他有意提及爱人与我同样的病症,我觉得他还是不一样的。
我很快调整了情绪,主动问丁教授田螺的事。丁教授领着我们走到去往办公室的电梯,边走边说:“嫩粉色的透润,优于樱花开,好令人喜欢的颜色。林陌,你看到了,病都能好一大半。”
人脸识别后,门自动打开,丁教授拨通了助手的电话,让助理端来了五颗海螺珠。
每一颗大小差不多,像荒野里被捡来的孩子一样,躺在白色的托盘里。它们粉嘟嘟的,带着纯真无邪的天然,仔细观察珍珠表面,都有炸裂的纹理,均匀分布着,如同清晨太阳冲破云雾,瞬时倾泻瀑布一样的光,光线长短不一,经过的力量训练场却又在同一个时间段发力。
“花开时令人爱慕,谢时则增惆怅,珍珠不一样,它开合处越深入观察越喜欢它的纯粹和天然,有一种气度不凡。 ”
我忍不住啧啧称赞!
这些小东西面对崭新的自己,会不会又惊又喜,会不会在激动和失落里,等待命运最新的安排呢?
“老丁,你打算怎么安置这些海螺珠?”
“这得问林陌,海螺是她带来的。”
看着他俩齐刷刷的目光瞄准我。我想起铁牛的弟弟妹妹,想起涛叔说的实验室投入,于是说:“如果可以,我想把海螺珠交给涛叔用来打理实验室,实验基地凝聚了太多人的心血,希望能吸引更多公益爱心人士关注参与你们的实验项目。”
“实验是项冒险的事情,你难道忘了石油基地爆炸的威力?我们亲临了爆炸现场,还是在废弃破败,根本无法解释得通的几十年以后爆炸。”海涛叔担忧的表情真实地带我思绪瞬间飞了出去。
我仿佛站在冷湖,风透着心凉半截的高冷从天直降。
冷湖石油基地的简介赫然在目……
冷湖,中国石油西部重镇,新中国石油摇篮之一,它因湖水冷冽而得名,因地火的灼热而著世。
冷湖,位于柴达木盆地西北部边缘,南望昆仑,北依祁连,千里洪荒,人迹罕至。1954年,新中国地质勘探队踏入这片貌似月球的神秘土地。自从启动石油之旅,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有志青年,怀揣“我为祖国献石油”的理想,在这蛮荒之地书写冷湖石油的激情岁月。
1958年9月,冷湖五号构造地中四井日喷原油800吨,宣告冷湖油田诞生。
1959年,冷湖油田年产原油30万吨,跻身全国四大油田之列。并设立了冷湖市。
20世纪60年代,随着国家石油发展战略东移和油田原油产量逐年递减,冷湖油田步履维艰,陷入开发低谷。
1977年西部尕斯库勒油田华丽诞生和80年代敦煌石油基地建成,数万名石油职工家属相继西进东迁。自此,冷湖油田逐渐从沸腾走向沉寂,但是,历史不能忘记,青海石油工业在冷湖浇筑典籍,柴达木石油精神在冷湖淬火成型,青海石油梦在冷湖启航潜行。
冷湖油田,促进了甘青藏地区经济开发,支援了西北边疆的国防建设,书写了中国石油工业光辉篇章。
冷湖基地一直犹如一座丰碑,树立了“顾全大局,艰苦奋斗,为油而战”的柴达木石油形象。
冷湖承载着共和国石油工业发展的光辉篇章。这里是青海石油人曾经休养生息的家园,是几代高原石油儿女的精神皈依。
冷湖,因石油热烈温暖,因记忆温厚而永生。
那个小镇在我的印象中是奇异的,雅丹地貌,柴达木盆地,荒漠戈壁,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沸腾之地,伴随几代人奋斗历程,泪水和汗水,奉献与付出,在广袤的黄土地上树立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
每次听海叔说起过去,都是轻描淡写,他说有同伴永远长眠在那里。四号公墓有四百多位为石油石油献身的烈士,他说烈士陵园大门两边挂着“志在戈壁寻宝,业绩与祁连同在;献身石油事业,英名与昆仑并存”的挽联,不仅仅是后人对他们的敬仰和缅怀,更是勇士们当年挥舞激情的精神写照。
涛叔是会讲故事的人,我是爱听故事的人,虽然我无法参与那些年,但是我曾不止一次在梦里看到茫茫戈壁上,这个东挨哈德零,北靠敦煌,年降雨量低于撒哈拉的地方。
我穿越回到火热的年代,我仿佛也是其中的一员,一切百废待兴,祖国急需石油。
泛黄的胶片上,时间是1954年4月,柴达木盆地上渐渐多了来往的人,先是第一批石油垦荒者。
西北的风沙大,当时人们笑称,“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四季少雨雪,风吹石头跑”,大风能把瘦弱的人刮得满街跑,那街道说是街道,其实就是戈壁上用脚印踩出的黄沙路。
先是科研技术人员进行石油初探,相继发现了18个可能储油构造和9处油苗,然后人们接二连三知道了柴达木盆地广阔的油气勘探前景。
“1958年,一支石油勘探队来到了赛什腾山下,在一个小淡水湖边安营扎寨。因为湖水很凉,游牧的蒙古族叫它“昆特依”,翻译成汉语就是“冷湖”。从此,在祖国的地图上就诞生了“冷湖”这个地名。
经过初期的勘查,地质队员发现这一地区有成片的地质构造,自北向南依次命名为冷湖一号、二号。1958年9月13日,1219钻井队在五号地区钻探地中四井,出现强烈井喷,连续畅喷3天3夜,日喷原油高达800吨左右,井场周围形成了一片“油海”。
“地中四井”喷油,揭开了冷湖大会战的序幕。到1959年底,冷湖原油产量达到24万吨,全局原油产量达到30多万吨,约占全国原油产量的12,冷湖一跃成为继玉门、新疆、四川之后的全国第四大油田。
在冷湖地区,青海石油人建设了老基地、四号、五号三个“大本营”。石油会战时期,这里生活着五六万职工家属。上世纪60年代,青海石油人还奔赴大庆、胜利等地支援石油建设,一度有“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有“冷湖人”的说法。”
我的脑海中的故事与海叔的讲述完美的贴合在一起,我们一起重温了“冷湖”,在一次又一次的回忆和讲述中,“冷湖”的温度慢慢地热了起来。
海叔说:“未来还有冷湖,冷湖还有很多意想不到的神奇,它注定是地球上一座孤独但不荒凉的的城市。从2011年开始,在东坪地区探明叠合含气面积32万平方公里,据说天然气地质储量519亿立方米。它还有接近月球的地貌形态,有适合天文爱好者不断观瞻挖掘的基础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