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城外农庄
王元礼所买的荒地在拱极城东南二里地,靠着卢沟河岸,后世的这个地方叫做卢沟桥农场,如今却是一片荒地。
土地的地契已经变更完毕,四面的界桩都已经埋好,为了保证王宇来的时候能够顺利找到地界,王元礼还在这里安排了一个下人协助王宇进行交接。
王宇看着这样一处如同荒草甸子一般的荒地,对王元礼派过来的下人问道:“叔父是怎么安排的?”
那下人对王宇非常尊敬,显然是王元礼交待过。“回少爷!这片荒地有一百二十多亩,地契上写的是一百亩,宛平县衙还在这片荒地的西北角划出了十亩地大小一块宅基地送给了王元礼。”
这种私相授受在大明朝司空见惯,不然大明朝的税收又怎么会一年比一年少,官官相护,官员士绅勾结本就是常态。
对于这种明摆着挖国家墙角的做法,王宇也无可奈何,大明朝走到这一步也怨不得别人,什么叫做上梁不正下梁歪。
大明朝的皇帝都带头兼并土地,底下的人又怎么可能不大肆兼并,而这些皇庄皇宫安排宦官管理,也并没有充分发挥皇庄的作用,反倒是养肥了一众提督皇庄的大太监。
这些大太监俨然成了手握佃户生死的大地主,一个个大肆盘剥百姓,中饱私囊,恶名全部背在了皇家的身上。
要说这个恶名大明皇帝背的也不冤,宦官本就是皇权伸到宫外的触手,宦官的言行本就代表了皇家的意志。
王宇无力改变什么,只能将眼前这些事做好,给这些可怜人铺一条能够活下去的路。
王元礼是个很细心的人,已经提前帮助王宇采买了一批用于开荒的农具,这些农具正好可以先用来帮着这些乞丐修建御寒的地窝子。
京城周边开发了几百年,树木已经被砍伐殆尽,想要找一些大一些的木料都很困难,地窝子这种半地下的简陋庇护所就成了临时住所的首选。
简单地安排了这些乞丐之后,王宇给老马夫安排了一个新任务,那就是每天为这些乞丐做两顿饭。
一口大行军锅,上午熬一大锅稀饭,下午面疙瘩汤、杂粮饼子 ,两餐全部管饱。四十多人每天的伙食花费就得一两银子,这还是现在粮食的价格还没飞涨起来的时候。
必须得赶紧让茶馆以及印刷作坊盈利,不然用不了几天王元礼给的一千两银子可就见底了。
忙活了半天,与乞丐们吃了一顿下午饭,临走之前王宇将刘乞丐叫到身边嘱咐道:“老刘!约束好这些人,周边都是村子,你们这些人的身份又招人厌恶,没有我的允许谁都不得离开田庄的范围。”
“是!小人明白,小人一定会约束好兄弟们,都是苦命人,好容易有了盼头,谁也不会拿自己的饭碗开玩笑。”
王宇点点头道:“你能明白这些就好,明天老王头打早过来给你们做饭。从城里过来时间不会太早,你们起来后,你就带着兄弟们清理杂草、清除草根。
土地一定要深翻一遍,不得应付差事,若是被我发现应付差事,别怪某翻脸无情。这两天王某暂时没有时间过来,”
刘乞丐知道这叫丑话说到前头, 于是腰更加的弯下来,态度也更加的恭敬。
老马夫的赶车技术很不错,马车走在京城通往保定府的官道上非常的平稳,王宇感觉有些疲惫,就在马车上打了个盹。
等到他再睁眼的时候,马车已经进了茶馆后院,看到王宇从马车下来,一天没有见到哥哥的锁儿,小嘴一撇就要哭出声来。
这是兄妹二人相遇之后,分开时间最长的一次,不过以后自己肯定要两边跑,锁儿是自己在茶馆的一双眼睛,不可能跟着自己往城外跑。
眼看着小丫头的眼泪就要下来了,王宇赶紧柔声道:“哥哥这不已经回来了!”
这孩子的心思还是有些重,还是缺乏安全感,自己一个大男人带着一个小丫头也不是很方便,等到张三虎的宅子手续办妥了之后,该考虑着给这小丫头买个丫鬟作伴了。
小丫头什么话也没说,乖乖地跟在哥哥身边,王宇问李掌柜:“李掌柜!张三虎有没有再安排乞丐来堵门?”
“那无赖子自顾都不暇了,哪还有精力堵咱们的门,明天咱就能正式营业了!”
“很好!这些闹剧也该结束了,明天大家伙都打起精神来,第一天营业,一定要给客人留下一个难忘的印象。
尤其是你们这些直接面对客人的服务人员,一定要未先说话先微笑,让客人保持愉悦的消费心情。”
十名伙计赶紧齐声应是,这些伙计没有开业之前,每天都在进行迎客训练,早就盼着开门营业了。
毕竟在伙计们看来,这些天就这么白吃白喝,他们的心里很不踏实,再厚的家底也架不住这么糟蹋啊!
现在终于等到了能够开业的这一天,伙计们一颗悬着的心也算终于有了些许的放心。听到王宇宣布明天正式开始对外营业,伙计们都是欢呼雀跃。
王宇转头又对周月末说道:“明天我们茶馆能不能开业大吉,周先生可是唱主角的,能不能留住客人,让我王氏茶馆的口碑快速传开,就看周先生能不能抓住客人的心了。”
周月末躬身行礼道:“掌柜的放心,前十回在下已经滚瓜烂熟,丝毫不会出差错。真出了差错,就算掌柜的不说什么,在下也没脸在端这碗饭了。
掌柜的给了在下这么好的话本力捧在下,在下岂敢辜负掌柜的信任。”
周月末说的情真意切,王宇相信他说的是心里话,毕竟《三侠五义》这样的评书那是绝对能够捧红一个说书人。
王宇笑着点头说道:“周先生做好准备就好!”说着又对李掌柜说道:“李掌柜!明日的账目一定要记录好,东家如此信任我等,我等绝对不能辜负了东家的这份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