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小知县 > 第163章 番外九

第163章 番外九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从玉敬泉出生起, 他就知道,这是个贫穷到不行的小村子。

    这地方前几十年才有人过来开荒,他们的父辈祖辈也是来这里的第一批人。

    好像是什么兵士后人, 打仗回来之后,把他们安排到潞州扶江县, 地方虽然大, 但人少, 说出去都没人信的那种少。

    这里几十年如一日,他都习惯了。

    但祖父跟爹早逝,家中只剩下母亲跟七八岁的玉敬泉。

    那时候日子过的艰辛, 玉敬泉看着黄土, 看着遥远的湖水,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

    因为他家只有母子两人,所以原本紧邻湖边的田地被人换成较远的田地, 每次给田地浇水都要跑很远的距离打水。

    这说起来简单, 可一担担水, 从湖里挑过来, 一桶桶浇到田地里, 太辛苦了。

    七八岁的玉敬泉也努力帮忙母亲做事,可更多, 更繁重的农务还是在母亲身上。

    从那时候开始,玉敬泉就想让母亲过上好日子。

    好在虽然贫苦,但没什么苛捐杂税,他们又是寡母幼子的门户,交的田税也少很多, 当地的知县又是个穷地方, 村子都没几个, 所以来来往往的官员都待不了多久,就想办法离开,所以对他们这下面不会过多关注。

    有时候不过多关注其实是好事,既不会给他们好处,也不会带来太大的坏处。

    当时的玉敬泉以为这样就是个好官了。

    日子就这么一天天的过去,饥一顿饱一顿,他那时候最害怕的就是冬天,或者说周围所有人害怕的都是冬天。

    邻居家冬日出生的小孩一个晚上过去,直接冻僵了。

    这种事很常见,在这里甚至不算稀奇。

    或者说在整个承平国都不稀奇。

    冬日太冷了,缺吃少穿,孩子冻死很正常。

    玉敬泉只是为那个小孩子默默沉默一瞬,然后继续捡柴火,冬日就靠这些东西取暖,渡过冬天。

    所以他那时候最怕的就是冬日。

    玉敬泉的母亲是传统上就吃苦耐劳的女人,她话不多,但几乎无时无刻不在做事。

    而玉敬泉也是个孝顺儿子,尽力做自己能做的一切。

    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去,好在他跟母亲两人的吃苦让生活越来越好。

    随着玉敬泉慢慢长大,家里也有能打架的劳力支撑,周围人似乎越来越和善。

    当然,跟其他人户还是比不了。

    那一家都有好几个儿子,好几个孙子,他家还是单薄的很。

    不过没关系,他是村里挑水最多的劳力,母亲也是最勤快的妇人,所以日子越来越好。

    一直到他十七岁那年,在他身上发生两件大事。

    一个是他娶妻了,是隔壁村的一个孤女,家里有个后娘,对她很是不好,两人打水的时候认识,之后成为夫妻。

    另一个是县城来了个新知县,不过这个跟他暂时还是没关系。

    成亲后的日子更好过了,婆媳关系不错,夫妻关系也不错,母子关系更是不用说。

    随后的两三年里,甚至他家还生了两个孩子。

    只是那些年的收成不太好,家里人又多起来,眼看米缸要见底,在妻子找人说情下,玉敬泉决定去潞州城看看。

    那边说是会给他一个店铺伙计的差事,离家虽然远,好在收入不错。

    为了母亲,娘子,孩子,他想出去闯一闯,看看能不能多挣点钱,让家里日子好一点。

    至少在今年冬日里好过一些。

    他不想自己的孩子也被冻死,更不想一家人数着日子让冬天赶紧过去。

    看着母亲越来越沉重的身子,玉敬泉肩膀上的担

    子更重了。

    他今年二十,已经可以支撑起这个家了。

    玉敬泉去潞州城那天一家人都出来送,但能带的东西也只是烙的几张饼,还有装的清水。

    这样足够走到潞州城。

    三四月的天气已经有些热,玉敬泉却一刻都不敢停歇,除了吃饭睡觉就是赶路。

    这条官道上的路不好走,来往也没什么人。

    其实他听说当地官员想修这条路,可一直没什么钱。

    这些事跟他也没什么关系,玉敬泉只是埋头在没人的路上走着。

    等到潞州城的时候,玉敬泉总算松口气。

    太不容易了,终于到了。

    这个花了他家很多银子人情才找的活计,终于要开始做了。

    那是个粮食铺,他说是伙计,其实就是搬搬抗抗的,做最重的体力活。

    不过他这个人机灵,又肯干活,说话虽然不多,可有些聪明,所以在铺子里做的还不错,甚至性格都开朗了些。

    毕竟这铺子里的伙计都是来打工的,潞州城又是什么人都有,没人会专门针对一个外来的穷小子。

    在这个铺子里,老板管吃管住,还给二钱银子当工钱,玉敬泉几乎一分不花,全都给到家里。

    二钱银子,能让家里人过得很好了。

    家里的母亲跟娘子又是吃苦的人,她们两个还把田地料理的很好。

    玉敬泉当初以为,自己就会这么过下去,好好攒钱,以后回家多开耕田地,最好能买头牛,到时候一家人就会轻松很多,说不定还能把房子修一修。

    修房子,几乎是他们玉家湖所有人最大的心愿了。

    毕竟谁也不想自家雨天漏雨,冬天飘雪吧。

    在潞州城的日子越来越好,玉敬泉甚至还跟着老账房学了些账目上的事,老板知道了也没说什么,甚至还让他用铺子里的笔墨。

    那个老板说,皇上下令,让各地运河重新疏通,潞州的运河也在名单里,很快能重新开始用,到时候潞州城需要账房的铺子肯定很多,让他好好学,说不定还能去他分店帮忙。

    当时玉敬泉花了很长时间才明白这句话。

    各地运河疏通,潞州会多很多铺子,连他们老板都可能开分店。

    反正就是一句话,那就是潞州发展会越来越好。

    之后还看到一个丰邵县的知县,急急忙忙往潞州城这边走动,说是他们一定要搭上重开运河这件事。

    当然,很久很久以后,玉县丞知道丰邵县成为整个潞州最富裕县城的时候,跟更明白那个知县为什么那样着急。

    这也是他很久以后才明白的。

    有时候也不能怪他们抓不住这些机会,而是实在没这个见识跟远见。

    反正那会的玉敬泉也不太懂,每日的差事跟学习都让他焦头烂额,好在一切都是有奔头的,他似乎能看到自己以后当了某个铺子的账房,再把娘亲妻子孩子接过来的场景。

    从五月到十一月,二十岁的玉敬泉就是在这种日子里日复一日,生活总会变好的。

    很快就要到过年了,这次玉敬泉蹭了回隔壁县拉货的船,从隔壁县回玉家湖,节省不少时间,谁让人家那边有运河呢。

    玉敬泉带着买回来的年货兴高采烈,他甚至还买了不少炭火,今年冬天,他家一定会很好的。

    但一回家,就看到自家门前被扔了很多垃圾,那些人还笑嘻嘻道:“看看你们家脏的,果然没个男人就是不行。”

    这明摆着是欺负人,玉敬泉东西一扔就跟人打架,甚至打到里长面前。

    之后才知道,是他家娘子养的鸡被人偷了,自家自然要找到贼人,谁知道那贼人就是邻居,邻居反咬一口,说他家穷成

    这样,谁会偷他们家的东西。

    要是以前的玉敬泉可能不明白,但他出去也大半年时间,知道这就是恶邻的借口,听他们满口酸话。

    什么“你家男人在外面那么久不回来,不会是有了小吧。”

    “你以为他在外面干嘛,肯定花天酒地,你们还找谁做主啊。”

    “一家子老的老小的小,你一个女的好干嘛?”

    所以玉敬泉这种性格会跟人打一起来一点也不奇怪,这分明就是仗着他不在家,欺负孤儿寡母还有他娘子。

    玉娘子也不是胆怯性子,但对方人多势众,确实没有办法。

    有时候在这种地方,武力确实是种威胁。

    里长来了之后,想着玉敬泉邻居家人多势众,竟然开始和稀泥,闹到最后正好下面捕快过来办差。

    事情直接闹到知县面前,那知县也是今年刚到,平时是个不管事的性子,但为人还算刚正。

    特别是这种欺负孤儿寡母的事情,实在让他厌恶。

    知县给玉敬泉做了主,让那家赔礼道歉,还赔偿了偷的鸡。

    可玉敬泉暗暗觉得不对,这么赔礼道歉,看着赢了,但以后自己出去做事,还是家里母亲娘子在家,肯定还会被欺负。

    现在的玉敬泉已经懂得思考很多了。

    冬日的时候玉敬泉跟全家商量,他不能再去潞州城,虽然那边确实不错,但他不能看着一家人在这被恶邻欺负。

    而且凭他的力气跟银钱,他们可以开耕种田,不会家里人受欺负。

    这是玉敬泉深思熟虑做的决定,潞州城粮食铺那边虽然觉得可惜,但也知道这是没办法的办法。

    毕竟村里会欺负势单力薄的人户,这些大家都知道。

    但经过这件事,跟那邻居俨然已经结仇,他家人多势众,玉家湖的人大多数还是不敢跟他家有矛盾,全都避着玉敬泉家里。

    谁知道这件事被当初处理矛盾的知县知道了,那知县听说玉敬泉会些算数,而且人也老实,干脆让他到县衙当个小吏。

    他们这扶江县里,会算数的人可不多。

    也有人说,是玉敬泉故意放消息给知县老爷的,更表明了自己会算数的事。

    但这些事一直没证据,大家也只是说说。

    反正玉敬泉直接带着一家人搬出玉家湖,直接在县城生活,因为是县衙的小吏,还找了知县老爷重新在县城周围找了块官田荒地,从此在县里住下来。

    靠着当小吏的微薄酬劳,闲下来的时候再种田谋生,一家人的生活还真的操持起来。

    玉敬泉会点算数,可并不知足,没事就去请教知县,想学写字。

    当时还有个叫凌俊鹏的跟他一样,都在学字。

    那知县虽然不爱管事,可是个喜欢下面人贫而好学的,闲暇的时候自然同意教导。

    玉敬泉觉得,让他重来一遍,他可能都吃不了当时的苦。

    每天天不亮去种田,然后去当差,当差间隙再学字,就是想拼一拼。

    其实当时只靠当差役的收入就不错了,虽然母亲身体不好,不能劳作,但他跟娘子两个人完全顾得过来。

    可他跟娘子心里都憋着一口气,都厌恶玉家湖的人,不就是欺负他们家穷,他们家人丁单薄。

    所以他们一定要把日子越过越红火才行。

    在那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玉敬泉看到玉家湖的人都没好脸色。

    而玉家湖的人脸色则慢慢变了。

    在知道玉敬泉当上小吏的时候,心里就不爽,频频找茬,不就是人人最看不起的低等小吏,有什么厉害的。

    在下面办差,还是看各家人多不多,看谁家耕地多。

    可慢慢的,玉

    敬泉越来越被知县重用,甚至当了十多年小吏之后,通过考核,补了扶江县主簿的位置。

    还是知县一手提拔的,说玉敬泉敏而好学,很合适。

    再之后连县丞的位置都兼任了。

    换了其他县可能没那么容易,可扶江县穷,加上玉敬泉的各项考核都过了,上面也看在他们知县在扶江县时间长,直接点头同意。

    那时候,玉敬泉已经三十七,他当了十六年的小吏,算是一步步熬到这个位置上。

    在他成为玉县丞的时候,玉家湖的人态度已经变成惧怕。

    特别是玉敬泉穿着官服回乡祭拜自己父亲坟墓的时候,惧怕成了实质。

    那些原本看不起他家的,还有看着凶神恶煞的邻居,忽然变得有力起来。

    玉敬泉还是懒得理他们,祭拜之后就带着家人回扶江县。

    说实话,他那会心里觉得特别爽快,凭着他的努力,终于一步步改变了整个家,他也能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但扶江县的好日子,也就那么回事。

    因为这地方大家都穷,都吃不饱饭,不过至少,他家有地方住,冬日有些炭火用,已经很好了。

    穷县就是这样,大家都穷。

    他们知县不爱管事,也不苛待百姓,自然也不会有外快。

    可玉敬泉挺知足的,他从玉家湖一步步走起来,这样已经很好了。

    或许他的孩子会不一样,他的孩子可以读书识字,说不定会真正走出扶江县。

    时间到昌盛三十二年,那一年玉敬泉四十二,当了几年的玉县丞,他对这里事情已经很熟悉,跟玉家湖那边的人也算井水不犯河水。

    玉敬泉以为,这样的日子也挺好的,他向来知足常乐。

    可就在这一年,他们的老知县接到文书,说扶江县要来一个新知县。

    接到这个文书的时候,玉县丞跟凌县尉其实有点担心,他们这种半吊子小官,在现在的知县手里还行,到新知县手里怎么办,说不定还会被换下去?这种事情经常发生。

    不过他们也没说什么,因为都知道老知县在扶江县当了二十五年的知县,早该走了,要不是这里实在偏僻,其实不该在这这么多年的。

    怀着忐忑的心情,玉县丞跟凌县尉一起跟着去接新知县。

    刚看到新知县的时候,玉县丞只有一个想法,太年轻了吧,这十五六岁的样子?

    再看看他跟朋友的锦衣华服,那是他在潞州城都没见过的好料子。

    这样的人,真的能当好知县?他知道知县都要做什么吗?

    等知道他是买官来的,心里更是一个想法,只要这个知县不闹事,让扶江县跟之前一样,那就行了。

    可惜这个想法并未实现,因为玉敬泉发现了,他们的新知县非常厉害,虽然经常做些他们看不懂的事情,但结果非常好。

    玉敬泉凭着自己认字,对扶江县还熟悉,竟然真的留在衙门里。

    而他的新知县一路带着他们,竟然到了谁都不敢想的地步。

    甚至是有些夸张的地步。

    玉敬泉有时候都不知道,原来自己身上的潜力那么大,竟然能做那么多事。

    他的娘子也是同样厉害,自己跟人撑起香粉作坊。

    那时候玉家湖的人见到他们一家,只有求饶的份,虽然他什么也没做,那些人已经害怕了。

    玉敬泉也算实现当初的心愿,一家人平平安安,不用再害怕冬日。

    他老娘走的时候,也是笑着离开的,毕竟最后的二三十年无病无痛,家里还有人伺候,走的时候也高寿。

    老年之后,玉敬泉就回到扶江县守孝,那会他已经位居朝中正四品京官的位置,年纪也到六七十

    ,干脆直接致仕。

    玉敬泉没想到,他也会被皇上再三挽留,最后看他去意已决,这才点头。

    毕竟守孝确实是大事。

    玉敬泉回乡之前,自然还去见了纪炀,两人其实无需多说,都是多年的好友了。

    但玉敬泉心里真心感谢纪炀,如果不是他,自己怎么可能在朝中担当要职,又怎么会成为正式官员。

    他当初只是想自己买几亩耕田,好好养家糊口。

    最后却掌管良种司,让天下人都有粮食户口,这其中的差距,不可谓不大。

    回家休息的时候,他跟娘子还是住在扶江县,在县城买了栋小宅子居住,再也没有回玉家湖。

    其实他对玉家湖已经没什么恨了,倒不是说原谅他们做的那些事,而是他永远都不会原谅,并且也不在意。

    那些人的愚昧是正常的,他又何必在乎再跟他们生气。

    可要是说回去,那又不可能。

    之后玉敬泉还遇到他做过事的粮食铺子的老板,那个老板也是白发老人,但还记得当年的事,他也没想到玉敬泉之后会有这样的际遇。

    这个粮食铺子老板,也跟他说的一样,早就开了分店,如今最大的买卖是运粮卖到海外小国,每年挣得盆满钵满,当然家里的生意已经交给儿孙们打理。

    玉敬泉还去过之前那个老知县的家乡,知道老知县走之前还在旅游,写了许多游记,甚至还在想,若老知县晚出生几十年,会不会更开心。

    因为现在的轮船火车,会更方便旅游。

    以后的很多年里,玉敬泉一家都在扶江县生活,他身上官职虽然没了,可周围官员都对他毕恭毕敬,每年秋季丰收的时候,还会请他去潞州城指点。

    凌俊鹏在致仕之后倒是举家搬到汴京,不过现在交通便利,每年都能见面。

    玉敬泉看着几乎翻天覆地的扶江县,只有一个想法,他那会还觉得新知县来了之后,扶江县跟以前一样就行了,现在想想,竟然觉得有点好笑。

    不过也是,纪炀的能力,确实不可思议。

    再想到自己的童年,少年,青年时期。

    一切就想梦一样,现在的承平国百姓不会觉得冬日冻死人很正常了。

    他们再也不用惧怕冬天。

    玉敬泉笑笑,手里还拿着稻穗,这是纪大人最喜欢做的事,如今也是朝中很多人喜欢做的事了。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