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小知县 > 第162章 番外八

第162章 番外八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江小子带着妹妹江乖乖偷偷躲在衙门食堂里, 看向外面食物的时候,偷偷舔舔嘴唇。

    好饿。

    饿到想直接去抢东西。

    可他不能,反正不能抢。

    之后他跟妹妹都被带了出来, 玉县丞跟凌县尉告诉新来的知县, 说他们是孤儿,以前跟着衙门蹭几口吃的。

    新来的知县很年轻, 笑着看他们, 给他们兄妹来一人一个鸡腿。

    刚开始江小子很有防备心,可后来防备心渐渐没了。

    等新知县走的时候, 当了他们兄妹俩的义兄, 然后带着他们一起离开。

    从那开始, 他们兄妹的命运彻底改变。

    虽然跟着纪大哥东奔西走, 可他们再也没有孤儿的感觉,不管去哪都有家人。

    他们兄妹两个读书习字,做了很多很多很多意想不到的事。

    比如, 他竟然当上太子的陪读。

    那时候他已经不叫江小子了, 而叫江云中。

    他虽然不太聪明,而且防备心还很重,可他明白,他能当上陪读, 不是因为自己那点武功, 只是因为他是纪大哥的义兄弟。

    不过他被调过去当陪读的时候, 纪大哥只说, 让他好好跟着太子,那边的事不用跟他说。

    这就是让他忠心的意思。

    所以他这个事情做的没有半分为难, 因为纪大哥坦坦荡荡, 他也是坦坦荡荡。

    这份坦荡在面对宫里其他被塞进去的各色公子面前, 显得非常不同。

    太子也是个好人,但他很敏锐,早早发现这点不同,所以那么多人里面,最喜欢接近的还是他。

    江云中原本就勤加练习武艺,从那之后更是用心,背上还有个伤疤,都是救以后的皇上来的。

    反正不管怎么样,在他当陪读的时候,别人看他的眼神已经很不一样了。

    其实宫里情况很复杂,也有很多人试探,可江云中不怕,他只要保护好太子,做好自己的差事就行。

    慢慢的,当时的昌盛皇帝也开始欣赏他,还给他找了更好的武学师父。

    因为他忠心。

    可别人都不知道,他的忠心,是因为纪大哥让他忠心。

    当然,他对太子也是真心实意,这两点并不冲突。

    不过江云中是高兴的,他得到皇上赏识,说明对纪大哥也是有用的。

    虽然中途被贬回家过,可后来太子登基,在身边的他依旧是他。

    那可会,江云中已经有了新的想法。

    他想去沙场征战。

    算是头一次有自己的想法。

    妹妹犹豫片刻,但还是同意的,纪大哥不用说,他也同意。

    反而是皇上那关比较难过。

    说句大逆不道的。

    他跟皇上之前,也有些兄弟情谊,毕竟年纪差不多,读书练武,基本都在一起。

    而且那时候,他已经是皇上身边武功最高的护卫。

    不过还好,他还是争取到了去边关的机会。

    只是那会,江云中才意识到妹妹的犹豫是为什么。

    因为他是纪大哥的义弟,纪大哥本就已经风头无两,他的义弟要是再有军功,那还得了。

    这些都是妹妹在去征战途中给她分析的。

    当时江云中才意识到,妹妹竟然这么聪明。

    妹妹却只说,这是跟林姐姐学的。

    林姐姐也是个很厉害的人,她平时展现出来的一面只有医术好,其实她也非常聪明。

    但妹妹让他放手去做,反正风头已经出了,那这仗就要赢的漂亮点。

    纪大哥跟林姐姐既然不阻止,说明肯定没事。

    确实没事,因为纪大哥他们直接去周游全国了,根本不用他们两个小的来考虑家族安危,考虑家里人的问题。

    没办法,纪大哥就是那么可靠,一直那么可靠。

    所以江云中直接放开手去做,他打的周围国家落荒而逃,又跟着去了西北关外追着打,可以说西北一圈的小族看到他的番号都瑟瑟发抖。

    江云中站在关外的大漠边缘,做梦都想不到自己会有这么一天。

    他是个少年将军,跟话本里的人物一样,在大漠征战。

    之后的很多年里,他都在四处平定战事,不仅是关外的,关内的土匪贼窝更是捣毁不少。

    还有人说因为他的存在,让全国各地的治安都好了很多。

    但江云中知道,他只是想帮纪大哥守好这片土地,帮皇上守好这片土地。

    他们那么努力让承平国建设的更好,他只是做了自己能做的一切。

    不打仗的时候,他就在皇宫待着,继续给皇上当护卫,很多人见了他都很客气。

    既是为着纪大哥,也为他身上的功绩,还因为他被皇上信任。

    只是唯一遗憾的,妹妹没有回汴京,她竟然嫁给镇守屯青崖的指挥使家的小子。

    屯青崖杜指挥使大儿子家的老三,平时看着呆呆愣愣的,没想到竟然把那么聪明的妹妹拐走了。

    之后听他的意思是,早在妹妹拿着枪械打猎的时候就喜欢了。

    其实当时江白鹤也没发现。

    小白鹤觉得自己开窍确实比她哥早,估计也是因为跟着纪大哥和林姐姐的原因。

    再之后她跟着林姐姐在国子监读了许多年的书,知道的事情也更多一些。

    可对这种情情爱爱还是不太了解,就连意识到皇上的不同,还是从皇后那边得来。

    当时她被吓了一跳,第一反应是拒绝。

    当皇上的女人不太好,至少不太自由。

    她听说林姐姐讲自己的事,还见过很多很多的人,这些经历让她确信,这世上有比谈恋爱重要很多倍的事。

    反正,不能在深宫里。

    到屯青崖之后,小白鹤就在帮忙做后勤,反正她那会已经被封为县主,做这些事很合理。

    当时她还没有太大的感觉,但到关外,看着那些俘虏的时候,心头狠狠一颤。

    小白鹤好想知道,什么是更重要的了,至少对她来说是这样。

    那些俘虏不止是兵士,还有很大一部分跑不掉的妇孺,她们当中还有很大部分是别族被拐来的奴隶。

    被他们打跑的部落,自然只带着自己人跑路,这些奴隶就被扔到原地,等着再次被俘虏。

    搞清楚关系,看着他们长相跟关内人的相似,很难不升起同情。

    看着他们狼吞虎咽吃着食物,小白鹤决定了,她要建设关外,就像纪大哥说的,只有关内外都安定,这样百姓们才有好日子过。

    四邻安,百姓安。

    从那之后,小白鹤就在关内关外两边跑,她并未动用太多关内的资源,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个道理她还是懂的。

    看着茫茫草原,江白鹤帮着一起养牛羊,因地制宜,开始发展关外的畜牧业养殖业。

    而且还把关外上好的牧草卖到关内,来换取食物粮食。

    在适合耕种的地方,教大家如何开耕,如何种植,她不会的就写信请教纪大哥跟林姐姐,他们两个那会虽然在房桦府,但也一直回信,还给她推荐合适的人选过去帮忙。

    在这期间,杜家三小子杜强一直跟着,说保护她的安全,只是每次说话的时候,脸都特别红。

    小白鹤其实很想问,是不是关外风沙太大,所以把脸吹红了,差点要上

    手给他把脉。

    只能说幸好没把,否则杜强的脸会更红。

    再之后,她差点被残留的异族刺杀,杜强拼命保护,几乎丢了性命,是小白鹤找来青霉素,又悉心照料,这才让他化险为夷。

    这期间两人定了终身,等定下之后小白鹤脑子里才闪回很多画面。

    原来杜强早就喜欢她了,她还不知道。

    婚礼就在屯青崖办的,纪大哥跟林姐姐,还有小晴林坐着轮船火车换乘过去,皇上也送了贺礼。

    杜家人对江白鹤这个儿媳妇自然喜欢得很。

    这是纪炀的义妹,是林婉芸的徒弟,她哥不仅是少年将军,还是皇上身边的护卫。

    满天下,谁不想娶这样的女孩子当儿媳?

    她的受欢迎程度,也只有小晴林能比了,不过纪晴林才几岁。

    怎么就被自家的傻小子娶回家了。

    之后杜家去其他地方换防,小两口还留在屯青崖,在几年的时间里,关外对承平国的佩服五体投地。

    所以泰安十年,正好赶上整年份以关外土地当贺礼并入承平国,看起来也是水到渠成。

    这是头一个主动并入承平国的外族,那些部落首领主动臣服,还十分感谢承平国教他们先进的耕种技术,更感谢关市带来的繁荣。

    因为江白鹤夫妇两个在关外的建设,让关外也是一片生机勃勃。

    所以泰安十年这个好年份里,更是给承平国带来好消息。

    当时消息传过来的时候,汴京一众人等还不敢相信,也就是刚回汴京的纪学士挑挑眉。

    他什么事猜不到啊。

    纪学士只是带着大家祝贺皇上而已,其他的什么也没做。

    周围人咋舌,难道纪炀给义妹出主意,让她怎么对边关的时候,就已经料到了?

    所以这样淡定?

    再之后,江白鹤夫妇两个深入更远的地方,花了大半辈子时间,把归顺来的新领土建设好。

    不仅是名义上归顺,文化,风俗,都跟承平国没什么区别。

    千百年后,依旧是华国的领土,他们两个也是居功甚伟,到现在那边还有江白鹤夫妇两个的雕像,基本以江白鹤为主,她的丈夫为辅,雕刻了当时他们在外面传播文化的场景。

    承平国所有的官学,医疗,同样被他们带了过去,让这片土地的百姓同样接受教育,得到很好的医治。

    这里的事情也被更多人记住,江白鹤也在关外这块地方彻底定居下来,不过当时承平国的交通已经很发达了,逢年过节她跟丈夫杜强都要回汴京过年。

    之后还带了大画家纪晴林过去,留下几幅传世佳作。

    说到纪晴林,不少人都讲她会投胎。

    爹是纪炀,娘是林婉芸,又从小跟着林大学士,这辈子简直没有比她更会投胎的了。

    其实她本人也是这么想的。

    都说按照她的身份,当皇后也是行的,但她从小带着太子弟弟一起长大,跟徐九祥的儿子只有姐弟情谊,两人是半点都不搭。

    更别说纪晴林从到房桦府之后,看着大海海鸟海豚,更是爱上画画,有时候一去深山老林就是几个月,等颜料都用光的时候,蓬头垢面的出来。

    好在爹娘不嫌弃,还帮她去益宁府买上好的颜料。

    估计纪晴林是承平国头一个到二十八九才成婚的贵族女子。

    不过那个时候,大家都还能接受,艺术家总是跟别人不一样,特别是她对山水花鸟的灵气,让人为之侧目。

    都说她是历史上头一个女画家,放在所有画家里面都是排得上号的。

    她画中的色彩线条,那么明媚舒朗,不是纪炀跟林婉芸,没人能养得出来。

    虽然很多人调侃她确实可以啃老,但所有人都知道,凭借她的能力,走遍名川大川,周游五湖四海,也多的是人买账。

    其实纪晴林做开始卖画的时候,根本没有用自己的名头,她就是怕大家冲着她爹娘的名声去买,还偷偷化名卖画。

    那是个很好的时代,出过不少名家,但纪晴林的画一拿出来,天赋跟功底跃然纸上。

    也是到实在藏不住的那会,连皇上徐九祥都要收藏她的画,不过看着上面的颜料,这才发现是他赏给林大学士的,那颜料可不多见,一年就产那么一点点。

    而那么珍贵的颜料,林家也只舍得给小晴林。

    被皇上点出来之后,纪晴林也不用隐瞒了,没事带着画具再带着她爹给的剑立刻出发,想坐轮船做轮船想坐火车去火车。

    她的自由是当时汴京所有女子都不敢想的。

    是,那会女子们已经自由很多了。

    比之前十几年算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出门做生意的,读书的,学医的,什么都有。

    可就是没有这种放下一切出去采风的。

    偏偏人家家里根本不反对,加上当时治安又非常好,她爹的好友又遍布天下,根本不用担心安全。

    从纪晴林开始,也兴起女子结伴出去旅游,只要不去太过偏僻的地方,基本都没什么事。

    更多人走出家门,没什么目的,也没什么原因,就是出去走走。

    旅游这事,还用理由吗。

    可能这里面唯一反对的,就是她外祖母,也就是林婉芸的母亲。

    但那时候,有她爹纪炀支持,其他人又怎么会直接反对。

    纪晴林跟友人的书信里,其实有说过这件事,她说她最幸运的,不是她爹娘是大官,而是她爹娘是纪炀跟林婉芸。

    也还好她生在这个时代,很多东西都发展的很厉害,否则不可能有她这样别树一帜的风格。

    还有她也佩服小姑姑江白鹤,说自己是个只喜欢玩的,但白鹤姑姑真的帮了很多人。

    当然,纪晴林也没说,她用自己卖画的钱捐给灾区,救了不少人。

    甚至她的画在很久之后,同样用来拍卖救人。

    而且纪晴林的画,让后世研究承平国的时候多了很多考证,更让人知道当时的社会风貌跟细节。

    江云中江白鹤,还有纪晴林,他们都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

    但在他们老年的时候,他们最喜欢给大家讲纪炀跟林婉芸的故事,反而是自己的事讲的很少。

    在那个故事里,真的很精彩。

    同样喜欢讲故事的,还有皇上徐九祥。

    但徐九祥更多故事是写在私人传记里,这个传记在他死后很多人才被人翻出来。

    里面记了很多旁人都不知道的事。

    在这里面,讲了他还是太子时候的心情,讲了他父皇被宗室威逼时候的愤恨,更讲了他被生母逼迫时候的杀意。

    这个不管正史野史人人都夸心善的皇上,其实也动过杀意。

    生母静太妃被人挑拨,害得母后病重,他当时让人把静太妃幽静,心里真实动了杀意。

    当然,这个自己写的东西里,还多了很多隐秘的话。

    比如他对纪炀的态度。

    徐九祥刚登基的时候很迷茫,他学着先皇,学着纪炀,最后谁都不像,甚至还办了错事。

    但他深知,不能陷在身边人的阿谀奉承当中。

    纪炀说,这是个好皇帝应该做的。

    这给了他很大信心。

    所以处置静太妃之前,徐九祥等着在外面赈灾回来的纪炀,想问问他的意见。

    而静太妃的事,也算很清楚了。

    她确

    实哭到半瞎,她的眼睛是为儿子流泪的,即使她从进宫那一刻知道,她生下的孩子绝对不属于自己,她还是难受。

    先皇已经给了她家族应有的荣耀,便是铲出大族的时候,都能对她的母家网开一面。

    所以先皇在的时候,她跟她的家族都很老实,老实的像是从来没出现过一样。

    等到先皇走了,静太妃身边的吃穿用度又上了一个台阶。

    那时候有人告诉她,说她才是皇上的生母,皇上对养母太后都那么好,对她肯定会更好。

    所以静太妃想试试,万一呢。

    她听过很多新皇跟太后母慈子孝的故事,也想象过如果换做是她,那该有多好。

    接着,她跟家族都点头同意,如果成了,那她就是太后,能抢回自己的儿子。

    然后静太妃就去看了太后。

    她在太后面前,其实没那么害怕,先皇在的时候有点怕,现在就算了。

    因为静太妃知道太后是个好人,甚至对她一直有愧疚。

    所以她直接开口,想请求渐渐皇上,太后竟然说什么:“也应该的,等皇上忙了公务哀家便告诉他。”

    “你也苦了许久,以后的日子会更好的。”

    那些人说的没错,太后就是假惺惺的,她就会装好人。

    再之后,静太妃便说了什么她才是皇上生母,是你们把孩子从我身边抢走,从出生就抢走,你以为如今能弥补吗。

    剩下的话就更难听了,等静太妃离开,太后也就生了病。

    其实那会从太后寝宫离开,静太妃有些得意。

    看,没了先皇护着,你真的不堪一击,不就是在先皇还没发迹的时候就跟着了吗,除开这一层你真的不配当皇后,也不配当太后。

    可她也怕,但她等着皇上过来,到时候她一定会哭的,哭到本就心善心软的儿子原谅她。

    大家都知道皇上心软的,都知道。

    等来的自不用说,是直接幽禁,根本不让她踏出房门半步。

    那会她才意识到,也许自己跟皇上之前真的没有感情,她成太妃之后的好待遇,也只是皇上例行吩咐而已。

    就是这个,让她心里多了不该有的念头。

    静太妃不知道,若不是纪炀,她必死无疑。

    这段故事在史书上根本没记载,野史也找不到。

    若不是皇上自己的私人传记写了,根本没人知道皇上跟纪炀的这番对话。

    纪炀赈灾回来之后,手臂添了道极长的伤疤,正好在家休息。

    皇上趁着夜色带人出去秘密探望。

    等所有事都说完之后,皇上问出那个问题。

    “纪炀,你说,静太妃是留是去。”

    意思就是,留下她,还是直接杀了她。

    若先皇在,静太妃必死无疑。

    看他处置宗室就知道静太妃的下场。

    可徐九祥有些犹豫,这犹豫并非说明他软弱,而是他真的善良。

    若真的软弱,那就不会当机立断幽禁静太妃。

    能杀而不杀,才是真正的商量。

    纪炀当时身上还有伤,开口道:“皇上想杀吗。”

    徐九祥顿了片刻,微微点头。

    想的,恨不得立刻杀了她。

    纪炀叹口气,开口道:“臣想让您留下她。”

    “重点并非是,而是您。”

    “您今年不过二十,何必为了她坏了心境。”

    保持善良太不容易了,何况是个皇上,保持宽和更不易。

    所以纪炀说,为了您的那份善,不该杀。

    先皇敢杀人,是因为他被磨炼,他可以控制自己的心境,即使这样,

    杀了宗室一概人等后,身体依旧快速虚弱。

    您还如此年轻,何必为不相干的人,逼着自己变得心狠。

    有些人不得不心狠,但您有选择。

    徐九祥点头离开,回去后只是吩咐人关好静太妃,将她一家流放。

    而他的宽和也带来了承平国的繁荣。

    越来越多人敢做事,越来越多人敢说话,因为大家都知道,承平国的年轻皇帝是个宽和的,有担当的年轻人。

    而他所做的一切,也证明了这一点。

    更纪炀的劝导是正确的。

    徐九祥最后在私人传记里面,一遍遍感谢纪炀,感谢他让自己成为一个明君。

    他其实在心底,一直称纪炀为老师。

    若不是纪炀,自己只会是个普通的庸碌的皇帝。

    这个评价几乎震撼了当时的考古界。

    毕竟谁不知道徐九祥是个明君,他对纪炀的评价也太高了。

    但想想这是纪炀,好像又很合理?

    而且也让更多人知道,为什么徐九祥会那么信任纪炀,一切都是有原因的。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