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迁户口
清水村是清溪县下辖十五个镇中最偏僻的镇子下最偏的一个小村子。
村子不大,仅一条主街。
人口也不多,仅几十户人家。
但村子耕地不少,勤劳肯干、会过日子的话,也能吃饱穿暖住上红砖房子。
不过村子却离县城五十多里地,陈秀玲一大早出来,带着星星乘坐公交到了镇上,又在镇上找了辆去清水村旁边桃花村的牛车搭乘,这才在快中午时到达清水村。
她下车后给了赶牛车的大爷两块钱,就大包小包的带着星星直奔村长家。
不算前世,村子她也有很久没回来了。看到她的有热情打招呼,也有点个头就算,当然也有一部分上了年见的语重心长的告诉她,让她要孝顺父母。
她寻思着应该是陈家人在村里没少抹黑她。
路上遇到亲朋家的小孩子,她就从自己手提包里抓出一把糖,然后让儿子分给他们。
星星就接过来认真将糖分给每个人,小孩子们喜笑颜开的朝他道谢,他就笑笑回应人家。
星星是四岁后,也就是两三年前出的事。
她这几年回家又比较少,所以村里人都不知道他不会说话的事。不过大家也只当星星是比较害羞,所以才不讲话,毕竟在农村这样的孩子不少。
大人们打过招呼该干嘛还干嘛,小孩子们没什么事就一路跟他们去了村长家。
“秀玲回来了,快进来。”村长家大门开着,村长媳妇天摘菜,一抬头就看到她在门口,赶忙招呼她。
陈秀玲看了下时间,这会儿都快十一点了,这都快到饭点了,在农村饭点到别人家来,是一种很讨嫌的行为。
而且清水是杂姓而居的村子,他家跟村长家也没太多来往,她结婚前更是跟村长没接触,此时村长和村长媳妇就有些疑惑。
陈秀玲也不想耽误功夫,来了就直说有点事想找村长帮忙。
然后还没等村长说话,她就把自己拎来的两包东西给拿了出来。
一包是小学英语辅导书,一包是一套学习用品。
都是给村长家村子,小辉的。
村长时年四十五六岁,正是壮年,但却已经有了个上小学的孙子了。
村长就一个儿子却不成器,初中念半年就不上,死活不肯再读书。村长送他去学手艺也没学两天就举着一手泡回来,死活要在家种地。
地也种的不好不坏,但好歹能温饱。
要是一般人也就知足了,赚多少是多呀。
但村长是个有上进心的人,方法用尽也没能让儿子支棱起来,于是只好放弃,给儿子加紧娶房媳妇,生个孙子。
然后把目光放在孙子身上。
这都是陈秀玲偶尔回村里,听村里人说的。
后来前世回来时,还听人说村长孙子后来确实挺出息,是村里唯数不多考上重点大学的娃,可惜娃大学毕业就去了南方工作,一年也回来不了两回。
不过村长虽见不到孙子,却一点也不后悔。
老年时,每天都乐乐呵呵的在村里遛达,听村里人各种夸他孙子。
村长对孙子学习重视,陈秀玲就投其所好。
英语辅导书是她从市里图书大楼买的,可能因为出版的少,县里根本买不到,还有学习用品是一套的,用本有笔还有个多功能铅笔盒。
小辉这次露出真心笑容,他们学校只有一个英语老师,他有问题有时都找不到老师人,导致他英语也就勉强及格,虽然大部分人都不及格。
当然他也不是多爱学习,但有问题不搞明白,他就难受。这个辅导书还不错,从四年级到六年级的都有,是跟教材配套的,有的没想明白的问题,他一看就明白了。
多功能铅笔盒他也是一看就喜欢上了,同桌有一个比这个还差一点的,但总是拿出来炫耀,还嘲笑他的铁皮铅笔盒太脏太难看,可是掉漆露铁皮了,他有什么办法。
这次拿学校显摆下,对方一定说不出话了。
小辉爱不释手,嘴巴跟抹了蜜一样感谢秀玲姐姐。
村长一看这样,那拒绝的话自然也就说不出口了,但还是道:“哎呀,秀玲呐,你到底是啥事,先说好,违反原则的事我可办不了,这些东西你赶紧拎走。”
小辉把铅笔盒抱怀里,蹬蹬跟回了屋。
村长骂道:“臭小子给我回来。”
陈秀玲赶紧道:“叔,您放心吧,一点也不违反原则,我能这么不知分寸嘛。我就是想把户口迁走。”
村长和村长媳妇满脸惊讶,然后一致认为是她婆家给他找了工作或是想法子给她转了户口,陈秀玲一听就知道陈家人没有把她离婚的事往外说,她也就不欲多说。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她也就说有接收地了,就想把自己和儿子的户口迁走,这样以后也方便孩子在县城上学。
她这么一说,村长就深表理解,同时又有些羡慕道:“县城的学校指定能比咱们村子里的好,那这个事不难办,回头我给你开个迁出证明,你拿着户口本到镇派出所办下手续迁出就行。”
其实证明就是走个过场,他这个村长是没有决定权的,准不准迁出也都是派出所的事。
村长收人家东西就有些亏心,就又想掏钱。
陈秀玲赶紧道:“叔,还得麻烦您跟我走一趟,我想尽快办了,我还得去找学校,开春孩子还生上学呢。”
村长听说让他去陈家,就明白陈秀玲是担心他家人要闹。一个村子住着,谁还不知陈家人仗着闺女长的好看,要了高彩礼,转头就给儿子当聘礼,完全不顾闺女在婆家是不是难堪,这家子就是一群蚂蝗,趴上吸血就舍不得下来。
但话又说回来,事办的再难看,也是人家陈家自己的事,他虽是村长也不能手伸太长。
不过又想只是迁个户,这好像又是他本职工作。
想来想去,看看给孙子的一堆东西,他还是同意了。
站起来就跟陈秀玲走,后头村长媳妇连忙嚷他们:“吃了饭再出去吃。”
村长摆摆手说一会儿就回来。
谁知几人走到门口,就见一个小姑娘趴在门边正往里看,看他们突然过来,小姑娘吓了一跳,扭头就要跑。
村长媳妇连忙喊住,“桃桃啊,来家吃饭。”
小姑娘停下脚步,扭头,然后陈秀玲就见小姑娘小脸黑黝黝,小身板也是干瘦干瘦,衣裳居然也是打了补丁的,现在早就不是吃不饱穿不暖的时代,以前可能还会有穿打补衣服的,但这几年却是很少见了。
这小姑娘看来日子不好过。
小姑娘迟疑着是不是要过来,不过可能太黑,看不去脸上表情。
村长媳妇热情的又唤了声,“快进来,马上就要开饭了。一会儿帮着刷刷碗。”
小姑娘这才慢慢靠近,到了他们近前,头垂的越发低。
陈秀玲想起自己包里还有糖,就抓一把给星星,让他给分给小姑娘。
星星忽闪了下长长的睫毛,从妈妈后里拿了两颗糖递了过去。
小姑娘本来垂着头,突然就见两颗糖出现在自己面前,还是大白兔奶糖,这个以前她只吃过一回,特别好吃,可是后来爸妈出事就没再吃过了。
她不自觉得大眼睛里就泛了水光,这下更不敢抬头。
星星见她一直不接,想了想只得把妈妈手里的糖都抓住手心,然后把小姑娘的手拉过来,都塞到对方手里。
小姑娘手忙脚乱的接过糖,小手太小只能捧着,再抬头,对方已经走远,她发了会儿呆,抹了把眼睛,应着村长媳妇的话跑进了院。
陈秀玲这边,一边走着一边就问起刚才的小姑娘情况。
这小姑娘不过五岁的样子,不知是哪家的这么不上心,孩子邋遢成这样也没人管。
村长听了就叹了口气,“你可能没啥印象,她爸就是村东吴大发大儿子家的,他家大儿子婚后就这么一个闺女,可能是有了孩子就想着多赚钱点,就凑钱买了辆柴油三轮车,时常出去换米换面赚些钱,三个月前去市郊那边换面遇上大雨,连人带车翻到沟里去了,夫妻两个都没了。”
“唉,剩下这么个小姑娘,叫吴桃。”
“她奶奶早没了,爷爷吴大发身体也不行了,一直跟着老大过。桃桃的的几个叔伯婶子全不愿意养,后来大队出面给些补贴,她二婶总算同意收养她,可也不知怎的,桃桃住了几天就不愿意住,一个人跑村东那间破土坯房住,村里人看着可怜就时常给她送点吃的,有的还会给她拿件衣服什么的。”
“你婶子看她可怜,时常叫她来吃饭,不过老叫她也不来,可能是不好意思。”
说着说着,几人就走到陈家。
陈家人此时全都在家,不过等的有些不耐烦了。
陈母问大孙子,“你真看你姑回来了?还大包小包的?”
大孙子点头,“真的,我跟小海在村口玩弹珠时看到的,不信你可以去问小海。”
陈母没兴趣问隔壁家娃,她看自家老头了,像是疑问又像是确信,“看来是真回来了,拎着大包小包是来赔罪的。”
陈父拿着旱烟袋,边装烟边老神在在的说:“回来就回来,有什么不大不了,她是清水村的人,户口还在咱清水村,早晚都得回来。”
陈母拍拍胸口道:“以前我咋没想到这一层。”
陈秀芳这会儿也在,她不上学后就一直在家,不过她平常都是骑着个车出去闲逛,美其名曰去找工作,然而快两年了工作没着落,今天本来才要出去,就听说陈秀玲回来,她也就没动地方。
此时就也道:“妈,回头你趁机再帮我提下钱的事,小郭爸爸可是局长,我这嫁妆也不能太寒碜,要不然过去让人笑话,以后我在他们家也没脸。”
陈秀芳她大哥陈健仁打断了道:“你快拉倒吧,你看你嫂子,结婚时就带了两床棉被当嫁妆,来咱家生了两个儿子,不照样挺直腰板,依我看你赶紧嫁出去,多生几点个儿子是正经。”
陈大嫂黄娟闻方挺了挺腰板,显然也十分认同这种说法,也不赞同小姑带什么嫁妆,在她看来发大姑子要是真拿回钱来,都应该是他们夫妻俩收着才行,陈家就他男人一个儿子,不给他们家给谁?
一群人各怀鬼胎,陈秀玲和村长前后脚就进了陈家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