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隋唐风云录 > 第327章 玄奘传授唯识宗

第327章 玄奘传授唯识宗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胡明芳初访醉香楼,孙璇月设家宴招待,看着一道道美食上桌,胡明芳都看傻眼了,惊叹道:“这是天下最好的菜肴!”

    胡荣说:“菜肴如武功,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胡明芳回应道:“对我来说,比我好的武功就是最好的武功,食之惊艳的菜肴就是最好的菜肴。”

    胡荣微笑不作回应,而是对孙璇月夫人胡清荃说道:“你是大家,请对桌上的菜肴多多介绍,让我们既能享受口舌盛宴,又能加深认识,让美味长久停留心间。”

    胡清荃初识胡明芳,就见其与父亲斗嘴,显见是父慈母爱、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长大,听到胡荣又让自己当主角,更感温馨,一家人边吃边聊,兴致勃勃。

    胡明芳听说孙恩生投效右内卫,当了七品芝麻官,满是不解,问孙恩生:“进官场有啥意思,不但要听脑满肠肥的上官差遣,还要拘束不自由。”

    孙恩生答道:“长安不比敦煌,商户是最低等之人,交的税钱最多也就忍了,还要处处受限,不准上学堂,不准被举荐,不准穿绫罗衣衫,不准坐伞盖马车,不准与士子争执。如果你是没有江湖地位的小商小贩,就更惨了,地痞流氓欺负你,衙役差官勒索你,官府徭役摊派你。”

    胡明芳感慨万千,“我来长安,看这里风和日丽,楼阁林立,车水马龙,还赞叹不已,羡慕你的好生活呢。”

    孙恩生说:“敦煌什么都好,就是风沙太大。”

    胡荣插话道:“还有一点不好,今后将是多战纷争之地。”

    胡明芳却说:“要不是纷争不断,我还不在那呆呢。”胡清荃暗自咋舌,真是狂野丫头,这么大了还是不肯成家、到处乱跑,做父亲的也不管管。

    胡明芳又问:“你刚才说商户不能做官,那你的官是咋当上的?”

    孙恩生说:“右内卫是特殊机构,专门面对江湖,右内卫统领可以破例招纳人才,我就是凭籍追捕蔓孹时的表现,被他们看上的。”

    胡明芳笑道:“这么说还有我的功劳了。”大家知道因由,不由得都笑了。

    孙恩生说道:“右内卫中藏龙卧虎,有一人箭术奇高。”

    胡明芳听了孙恩生讲述庚杨在抓捕蔓孹过程中的事迹,有所触动,问其长相,听了孙恩生的描述后,胡明芳问胡荣:“他是不是我们在大雪山上遭遇的那位射手?”

    胡荣答道:“当是此人。”

    胡荣看着孙家老小疑惑的目光,解释道:“他原是鸮踪堂的成员,鸮踪堂有过二次对我的暗杀行动,一次在胡家堡,一次在大雪山,他都参加了。”

    孙璇月暗忖,能与胡荣二次照面而不死,除了运气成分,也必是高手。孙恩生也明白了,庚杨所说的世外高人必是胡荣。

    胡明芳说到徐世绩请她上府,极尽探查,想知道父亲的事业如何传承,继承人是谁,我已实言相告,没有继承人,就此散伙,各自安居。

    胡荣笑道:“徐世绩与我相知,老而弥坚,如此该安心了吧。”

    孙璇月问道:“徐世绩不置产业,家族生意全部交由其弟家系掌管,其弟徐世弼与我们生意联系密切。若是我们与朝廷发生对抗,他们是敌是友?”

    胡荣答道:“徐世绩位极人臣,属于勋贵集团,是维系唐朝政权的坚定力量。凡是对朝廷有威胁的人,都是他们严防对象;凡是反对朝廷的人,都是他们的敌人。”

    孙璇月点头,胡明芳和孙恩生也都听明白了,在政治上不讲信义、不讲交情,只讲立场。

    家宴尽欢而散,只剩下孙璇月夫妻二人时,胡清荃问夫君:“大当家对女儿太放任了吧,怎地这么大岁数了还不结婚安顿?”

    孙璇月说:“你是想说她太野了吧,怕胡荣不在以后吃亏。你放心,她的本事早已超过你我的眼光,可以独撑一片天地了。只因她没有担负重任,才显得漂浮吧。”胡清荃明白,胡荣一直肩负重担,维系着父老乡亲和弟子部属的安危。

    胡明芳熟知玄奘西天取经事迹,父亲也对其推崇,听说玄奘在大慈恩寺内修行,特来看看。

    胡明芳步进寺院,大雁塔高耸,吸引目光,信步前往。护院和尚一声“阿弥陀佛”,拦住去路,说道:“施主参观,或是礼佛进香,请去大殿。”

    胡明芳知道钱能通神,掏出一根金条递给和尚,单手回礼,说道:“礼佛走心不走形,我见此塔巍峨高耸,心生向往,想来是因为塔内存有圣物感召于我。”

    大雁塔是玄奘十年前亲自主持修建,历时三年完工,存有佛祖舍利子,来人竟然一语中的!和尚吃惊,更吃惊的是手中沉甸甸的金条,看她若无其事的样子,必是富贵无比。和尚让开道路,再念阿弥陀佛,为施主祈福。

    大雁塔底成方形,向上逐渐收窄,呈方锥体,共有七层,每层有舷窗檐顶,总高六十多米。胡明芳在塔下感受到一丝氲氲气场,遂走进塔内,沿着陡峭的楼梯一直向上,来到塔顶,感到气场集聚,似有实形。

    玄奘本来在净室译经,心有所动,走出房门,在众弟子惊诧目光中,走进大雁塔。

    胡明芳见一个老僧拾级而上,步履轻健,来到近前。胡明芳合掌施礼,询问道:“我感到气场集聚,这是何故?”

    老僧道:“塔顶存放有我从天竺取回的经书原文,都是高僧们倾注心神撰写而成,我每每翻阅都能感受到他们的气息,犹如当面讲经,更能领悟本意。”

    胡明芳点头表示懂了,也知道眼前的人就是高僧玄奘,说道:“久闻高僧大名,今日有缘相见,一了夙愿。”

    玄奘见对方语出不凡、一点就通,暗自赞叹,好一个慧根通彻之人。遂说道:“施主与佛门有缘。”

    胡明芳道:“我敬佛不拜佛。”

    玄奘明白胡明芳之意是并不信佛,指向窗外,“你看看外面世界。”

    大雁塔地处长安城内的南端,胡明芳向北俯视,整个长安城一览无遗,全城以南北方向的朱雀大街作为中轴线,东西和南北街道组成一个个规整的网格,每个网格就是一个坊里,共有108个坊里。整个城市巨大无比,却又整整齐齐,每一个坊里好像复制的模样。胡明芳哇地一声,赞道:“好一个规范城市。”玄奘说道:“规范意味着限制,越是规范,越少自由。”

    胡明芳转念明白了其中道理:“规范是为了管理,越是规范,越好管理。”

    玄奘道:“施主聪慧,所以说百姓之苦,不但苦在谋生不易,还苦在身心受到束缚。因此佛说,人生万般皆苦,唯有自渡。”

    胡明芳恍然,原来老和尚在劝我信佛嘞,灿然笑道:“我非网格中人,不觉人生悲苦。”

    玄奘道:“人有贪、嗔、痴、慢、疑五毒,不知施主去其几毒,为何不苦?”

    胡明芳想起父亲曾说,佛教传承悠久,最为善辩,今日方始领教,微笑着说道:“我出门前父亲教我,不可与虎谋皮,不可与僧辩理。果是然也。”

    玄奘听得一震,仔细看了看胡明芳,说道:“我知你父是谁了,你父乃大自在之人,能说出后一句我信,但前一句必是你加上去的。”

    玄奘一语中的,令胡明芳大为不解:“有何根据?”

    玄奘道:“你的微笑神情与胡荣神似,认出你父乃胡荣。他说不辩就是不辩,直截了当,何须再加前一句。”

    胡明芳佩服:“大师说法,使我受益。”

    玄奘道:“我创唯识宗,透过外相看本质,世上万物就是几种本体的幻化。”

    胡明芳请教道:“我不懂佛理,能否用世俗语言,告知何为本体?”

    玄奘道:“难,世俗语言只适用于阐述最外层的表象,如果我说‘般若波罗蜜多’,你必不懂。”

    胡明芳点头表示理解,人是有境界层次之分的,超越了自己的层次东西,就是用千言万语解释,也难以听懂分毫。

    玄奘接着说:“但你与众不同,你慧根通彻,蕴有佛心,可以跨越语言文字,直接领会何为本体。”

    “哦,如何领会?”胡明芳大感惊奇。

    玄奘道:“我愿以意念传授。”

    意念还能相通?胡明芳大为好奇,欣然接受,与玄奘相对而坐,双腿盘起,双手相托平放腹前。胡明芳敞开心意,先是见到眼前玄奘幻化金身,渐渐虚化为无,而自己的身躯逐渐清晰明亮,呈现金身,如絮如丝的思绪涌入头脑,再然后,恢复自我,感到头脑充实、心绪平静。

    玄奘起身,欣慰说道:“我修行一世,终将唯识所得传人,可以安心去也。”

    胡明芳所得既非内功,也非神识,而是对事物的认知,就是玄奘所书写的唯识宗经卷内容,只不过是玄奘跳过了文字环节,直接用意识传给了胡明芳。胡明芳灵台清明,目光所及又深进了一层,合掌拜谢。

    注:唯识宗乃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之一,由玄奘所创,人类文字只能记录世俗认知,难表其本意。故而衣钵传承,只能意会难以言传,代代丢失,逐渐消亡。后人研读佛经,不识梵语,不知语境,不能耳提面命,误之续误,以讹传讹,面目全非矣。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