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隋唐风云录 > 第153章 玄奘西天取经

第153章 玄奘西天取经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话分两头,敦煌莫高窟的静昙大师接受胡荣委托,常年组织人手临摹洞窟壁画,回溯到628年(贞观二年)深秋,静昙大师见到有一个和尚混迹于画师之中安心作画,来到跟前与之攀谈,得知名叫玄奘,忙问可是在长安与波颇辩经的玄奘,得知正是本人后,恭请回到寺院禅房,与之谈论佛经要义。静昙被玄奘的广博学识和对经文的深刻理解所折服,拜为上座。

    玄奘乃是长安有名高僧,怎会来到数千里之外的苦寒之地当画师?这话还得从头说起。

    玄奘出家前的俗名叫陈祎,出生在官宦世家,是家中第四子,家学渊源,七岁始读五经,年少时父母先后病逝。因其聪颖好学、显露慧根,十岁时受大理寺卿郑善果激赏,破格于东都洛阳净土寺出家,法名玄奘。(注:隋朝出家需经过官府考试,比现在考博还难。)

    十年后,玄奘足迹踏遍国内各地名寺,遍读现有经书,深感许多佛经译著不准,致使义理含混,理解不一,注疏也不同。许多高僧对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分歧很大,难以融合。

    626年(武德九年),天竺僧人波颇抵达长安。玄奘虽然年仅25岁,但佛法精湛,被寺院推举与波颇辩经。对于玄奘的疑问,波颇多不能答。波颇告知玄奘,印度最负盛名的戒贤大师在那烂陀寺讲经。玄奘于是发愿西行求法,直探原典,重新翻译,以求统一中国佛学思想的分歧。

    627年(贞观元年),玄奘上书朝廷,请允西行求法,但未获批准。(注:那时人们出远门,需要地方官发放路引,出国则需要朝廷批准,发放文牒。)

    没有朝廷的批准,就没有通关文牒(护照),就不能组建团队。然而玄奘决心已定,他要一个人偷偷出行。寺庙主持广惠想到颇负盛名的敦煌石窟,告诉玄奘,让其以访问敦煌石窟的名义出行,玄奘深明其意,点头应允。(虽然说出家人不打诳语,但话说一半,也是可以的。)

    628年(贞观二年)春,玄奘独自离开长安,踏上了漫漫旅程。玄奘的度牒(朝廷发放的僧人凭证),是其能独自出行的保障,凭此可到各个寺院挂单(免费吃住),也可在国内畅通城关。玄奘一路化缘,行走二个月来到了张掖郡城。张掖城是李渊设置的进出唐境的通关之地,往来的商人要根据货物的品种和数量交税。国内出关之人,要有通关文牒(护照)才能放行。玄奘没有通关文牒,只好寄居在寺庙之中,等待时机。

    玄奘听说城里张榜招聘画师,前往敦煌石窟临摹壁画。玄奘报名,凭着精湛的绘画技能被选中,随着被选中的画师们登上了四轮马车,终于踏上前往敦煌的道路。

    玄奘没想到能享受坐马车的待遇,而且伙食很好,听周围画师们聊天,许多人是特意从几百里之外赶来的。此项目是由西北关外最高长官胡荣出资的,画师的工作条件好,待遇高,已经延续数年,每年前来竞聘的画师越来越多,竞争激烈。玄奘听得啧啧称奇,暗暗为胡荣的善举点赞。

    玄奘来到敦煌石窟,面对壮观场面,感到眼前一亮,赞叹佛教盛景。玄奘细观石窟壁画,感受着精美的画工、和延绵数百年的传承。壁画中展现的都是佛教中最浅显的故事,许多还经过了世俗的演义。这里是供世俗之人瞻仰佛学的圣地,对玄奘而言,过于浅显和浮夸,参观几个洞窟后,已经心静如水了。

    玄奘既然应聘画师而来,就要有始有终,玄奘问管事,在这里工作多少日后就可以离开。管事告诉玄奘,任何时候都可以自由走人,你临摹的画,我们根据质量,明码标价收购,是否肯卖也不强求。玄奘听了心安不少,这里处处体现着自由公平,这不正是佛教心中的理想世界吗!玄奘决定听从管事的分工,临摹壁画,在这里耐心地工作一段时间,以实现当初对招聘者的承诺。

    玄奘每日从早到晚专心绘画,想要在短期内尽可能多画一些,好心安理得地继续上路。

    是金子总是要闪光的,玄奘被静昙大师发现,成为寺庙的首座上师。

    玄奘告知静昙,自己对佛教经书有许多不解之处,要去天竺(印度)那烂陀寺听经求法,直探原典。静昙深为敬佩,告知现在已是深秋,去往天竺,需经过伊吾、高昌、龟兹等寒冷地带,二个月后会大雪封山,只能明年春天再行。玄奘听罢,只能安心住下。静昙为玄奘安排了单独的静室,也不要玄奘再临摹了,请其有时间时就给众僧讲经、谈论佛法。

    玄奘给许多临摹画书写了题跋,文辞优美、言简意赅,静昙看后赞不绝口。

    快到年底了,胡荣来到敦煌寺院找静昙长老,询问临摹壁画和题跋的事情完成的怎么样,还要问问有什么需求或建议。胡荣进入寺院,看到有一位僧人在台上讲经,众僧人都在聚精会神地听讲,没有人注意到胡荣。胡荣站在一边,静静地听着,没有听出所以然,但还是默不出声地等待。待台上的僧人讲完,在人群中听讲的静昙才发现胡荣,赶忙迎了上来,请胡荣进入客厅奉茶。静昙请出讲经的僧人前来拜见,胡荣起身相迎。静昙介绍道:“这位是从长安来的高僧玄奘,年纪虽轻,确已开坛讲法,盛名远扬。”

    胡荣见玄奘年纪轻轻,却沉稳如山,生平仅见,施礼道:“高僧宝相,令人佩服。”

    玄奘合掌回礼。

    静昙与胡荣相识多年,知道胡荣一向言辞准确,不落虚套。不禁问道:“何以看出玄奘大师宝相之容。”

    胡荣答道:“青年男人会流露出昂扬之气,正如青春的女子会散发出妩媚气息,但我在玄奘身上看到的是深水般的平静,只能用宝相二字表达我的感受。”

    静昙感慨:“胡将军每每言语直指本心,令人佩服。”

    胡荣回应:“长老过奖。”

    胡荣好奇地问玄奘:“敦煌地处边荒,何以吸引大师前来?”

    玄奘答道:“我要去天竺,到佛教起源之地,聆听大师讲法,获取佛教原典,以求解答疑惑。”

    胡荣动容:“我听说天竺远在万里之外,还有雪山和大漠阻隔,此行必然千难万阻。”

    玄奘答道:“我无它求,一心一意行此宏愿,只管前行,既不觉苦、也不觉难。”

    胡荣有感于玄奘的精神追求,已超越生死,心生赞叹。胡荣向玄奘建言,明年开春,我有商队前往高昌,你可一路同行。

    玄奘称谢。静昙向胡荣交接临摹的壁画,有些略有瑕疵或风格突兀的画作被摘出,归为另类。胡荣认真听着静昙的讲解,验收画卷。然后,胡荣与静昙谈论此项目的各项开支细节,商谈明年的规划,何时拨款、何时招工等,都是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安排的井井有条。

    胡荣办完事情,向二位大师告辞而去。

    在静昙与胡荣商谈事情时,玄奘静静坐在一旁,静昙见玄奘认真听讲,并没有表现出要告辞的意思,也就没有提出来先让其退场。待胡荣离去后,静昙向玄奘抱歉道:“有劳大师,听我们唠叨这么久的俗事。”

    玄奘道:“非也,我听你们谈论如何组织完成画作,就是在学佛法。”

    静昙奇怪道:“胡将军礼佛,但不拜佛不信佛,他出资绘画,非为行善积德,是为政商利益。如何从他的言谈中感受到了佛法?”

    玄奘道:“我出家多年,早已不是为了行善积德,或谋求来生。我要溯本求源,探索佛教奥义。

    我观胡将军其人,无官威、不市侩,世所罕见。与你谈画,丝丝入扣、层层递进,将目的和要求都阐述得清清楚楚,闻之明了,令我获益。”

    静昙明白玄奘之意,佛学注重逻辑推理,由表及里剥茧抽丝、抵见本质,胡荣展现出来的清晰思维以及对事物的透彻看法给人以启迪。赞同道:“大师所言甚是,胡将军是大自在之人。”

    大自在是佛教术语,谓之进退无碍,心离烦恼,乃是学佛者追求的境界。玄奘明白其意,点头认同。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