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科幻小说 > 降临2044 > 第1章 黄昏

第1章 黄昏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刘平工作日志:

    2144年9月23日。第107次外出任务。

    下午接到消息,卫星发现我站附近一块地面积雪出现异常消融,我和林柯、蒋文前往调查。

    到达卫星报告地点后,我们在硬积雪地面上发现,一块面积约六百平米的正方形积雪地面已消融下陷。身体透过衣服能感受到热量。我向科考站报告现场情况,并请求查询南极的微型火山活动、地热分布情况。

    我们准备开展测量,但仪器均无法正常工作。蒋文说,他怀疑这里存在过量辐射。站里回电,称此处没有微火山或地热活动记录,但刚才探查到此处发生一次小型地震。他们感觉身体不适,采集样本后我们决定回去。

    回到站里后,蒋文和林柯有些头晕,眼睛也有些充血。我自检后无异常,于是他们留守站里,我和黄文哲再去现场测量。鉴于上次的情况,我们在距其五百米处停下,开展测量工作,仍有干扰,获得了大致的数据。根据数据,我和黄文哲初步认为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地热融化了表面的积雪。唯关于其形状呈现标准矩形的原因,我们尚无定论,只能猜想属于巧合。

    回到站里,蒋文和林柯自述有些发烧,卧床休息。黄文哲也不太舒服。

    我让他们休息,自己完成样本检验等其他工作。

    刘平写到这里,站里的综合监测装置捕捉到一次微小震动,将其按标准确认为22级微震,推送到刘平的工作屏幕上,源头还是那里。刘平将日志上传储存。他打开天文站传来的卫星照片,在单调的白色平原上,印着一个深褐色的标准矩形,就像巨人用印章在柔软的地面上狠狠地压出一个印子。

    刘平找不到头绪。他端着茶杯走到办公室的窗前。窗外是正声势浩大的金红色黄昏。深蓝天空中,流云如缕向染色的西边流去,像白练浸血。地面大片的积雪被染成浅浅的粉色,六级风在远处的雪丘上吹起一片雪雾,浩荡风声穿过窗户后,入耳只剩呜咽。

    刘平抿了一小口滚烫的茶。

    快进入极昼了。在窗外的黄昏过去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这就是这片白茫茫世界的最后一个夜晚。

    太阳移转,黄昏快要失去光彩。在陷入地面前,它最后一缕红光照进了刘平的眼睛。刘平眯了眯眼,转过头去,身后办公室的门被轻轻敲响。

    2144年9月27日,科考站与科考委员会中断联系已持续三日。极地科考委员会决定暂时不对外公布该事件,并就近组织救援船只前往南极调查搜救,汪成是成员之一。从乌斯怀亚出发后,他一直在看委员会工作档案记录的这篇工作日志。他向天文站要来矩形下陷处今天的照片,并与刘平工作日志上的对比,未发现异样。

    根据科考站的自动数据上传,站内各设备运转正常,温度恒定。结合刘平的工作日志,救援队和委员会的意见是科考站内发生传染病病毒传播,导致所有人员相继病倒。但汪成认为,即使如猜想预料,在科考站内出现传染病,从染病到发作死亡期间,应当不至于短暂到几名青壮年科考队员无法发出一条求援信息。最使汪成疑惑的,是不知基于什么考虑,委员会派了两名武装人员随行。汪成问他们,他们回答说是为了保护救援队顺利完成救援任务。

    窗外下起雨了。风浪有些大。浪卷起的水花和雨点拍在窗户上啪啪作响。汪成坐在摇晃的船舱里看刘平的资料。刘平,中央地质大学地质学博士,国家极地科考委员会委员,曾带队前往多国多地实地考察,论著颇丰,现任南极科考站站长,在南极有数年工作经历。

    汪成总觉得这不只是一次简单的救援。他想到了什么,又一次登录档案网站,去查询刘平工作日志,弹窗里红色的文字告知他无权限。他的权限被委员会锁定了。

    一开始,汪成有些意外自己被编进救援队,他没有专业救援知识,退伍后在警厅工作。这次被带来显然有别的原因。汪成躺在床上猜测,科考站失联的原因不是病毒,而是队员之间起了冲突。

    到达靠岸点。救援队背着大包走下舷梯,汪成走在倒数第二个,最后的是那个武装人员。天空飘起小雪。汪成踩在雪地上,不如他想象的柔软。一辆载货极地车从前面开过来。救援队一行乘极地车向科考站靠拢,雪花被车身后巨大的轮胎和尾气搅乱。车身在发动机的轰鸣声中震动,队员们的身体随车轮下雪地起伏而摇晃。灿烂的霞光印进极地车内每个人的眼睛,汪成看了一眼表,还是凌晨。

    前面的几栋红色建筑就是科考站。汪成从窗外望去,看见旗杆上旗子被风扯得平整,建筑的金属墙壁反射着阳光。下了车,汪成随救援队取下包裹小跑进建筑内。根据图纸,实验楼和宿舍分别在东侧和东北侧。他们推开宿舍门,房内却是空的。救援队转身向实验楼跑去。汪成留在宿舍察看。宿舍的被子没有折叠,有些掉在地上。床单上留存有不明青紫色污渍,看起来是液体干涸了。一个印着照片的黄色茶杯倒在床脚。除此之外,家具、电器和门窗没有被破坏的痕迹。

    汪成蹲下观察了一会儿茶杯,起身时突然瞥见窗外有几个人影。他靠近窗户,发现几个队员跟着一个武装人员没有进入科考站,而往西北去了。

    西北,那里有什么?

    矩形。汪成忽然意识到,那里有问题。这时北方的实验楼内传来一声惊叫。汪成立即向实验楼方向跑去,到地方后,即使他见过不少案发现场,心里也是一惊:刘平仰面倒在办公室内,脖子和肩膀几乎分离,伤口断面十分复杂,不是刀具或斧头,倒像是其他的方式,比如:狼、狗啃咬。他的双臂呈现的姿势极不自然,显然已经骨折。他的手指也有几根骨折外翻,还分别有一根无名指,一根食指消失,伤口断面依然很乱,剩余的手指指甲里似乎有生物组织残留。从脖颈处血迹喷溅在墙和地面上形成的范围形状,以及地上的脚印来看,凶手不止一人。血脚印一直延续到实验楼门口,风雪扫除了痕迹,汪成一时无法追踪下去,便嘱咐他们不要破坏现场。他急忙朝西北方向追去,打算去矩形那里看看情况。

    矩形离科考站仅有三公里距离,他追着那些人的前进方向。翻过一个小雪丘,汪成看见几个人立一片没有雪覆盖的地上,他们的衣服换了,金属般的衣料映着阳光和雪地。他们围着一个东西。

    汪成看不真切,便继续走去。有人听见声音,回头看向他。一人把枪举起来,大喊示警,不允许汪成再靠近。汪成举起双手,后退两步。他大致看见了,那是个黑色的四棱锥。这是他见过最黑的东西,黑到没有反光,看不清棱角,就像在眼前的三维世界里凭空掏了一个洞。说是四棱锥,也只是他凭借照片和直觉的猜测。

    他们决定到船上再汇报工作。刘平的尸体被白布裹着担架垫着,放在车的过道上。受到惊吓的那人似乎情况有些不对,病恹恹的靠着车窗。汪成坐在最后一排,身旁是刚才用枪指着他的那人。他一言不发地想着今天的事,尸体,污渍,和黑色四棱锥。

    船在沉默中启航。

    汪成接到电话,让他回来后接受问询。

    上船的人比之前少了些。护卫也少了一个。会议时好几个人病恹恹的,自述有些发烧,眼睛充血。开完会后,汪成回到舱室,照着镜子扒开眼皮,看了看自己的眼睛,没有变红。

    他有些焦虑。这些人的症状和刘平工作日志记载的一样。但刘平死于外力,现场未见另外三人的身影,血脚印出了科考站便无法追踪。跑出科考站,在南极的恶劣环境下长时间暴露在外界,即使他们穿着妥当也活不了多久。

    刘平的记载里没有提到黑色四棱锥。黑色四棱锥是在那次任务后出现的。谁把它放在那里,蒋文他们?为什么这么做?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科考站里发生的事情与病毒无关,而是凶杀案。

    汪成按了按发胀的太阳穴。

    舱门外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枪声以及跑动呼救声。汪成立即从被子下抽出预备的枪支,上膛,身体紧贴舱门侧壁。他右手持枪,左手缓缓打开舱门,谨慎探出身子后,汪成变换双手持枪,缓缓向传出枪声的一层走去。枪声和喊叫已经停止了。海水有节奏地拍击着船身,喧哗的声浪比舱内高了几倍,汪成却感到异常安静。虽然他努力放轻脚步,但鞋子踏在金属的地面仍有轻微响声。到达一层,楼梯口一个队员趴伏着,身下渗出血液,发散着热气,后面的走廊上,地板船壁到处是血迹。汪成伸手确认他死亡后,继续贴着墙壁挪动脚步,107号房间舱门开着,一股血液从房间里淌了出来。

    上船后,生病的队员越来越多,为防止意外情况,把生病的都安排在了107房间,方便统一照顾。难以预料房间里发生了什么。刘平死后的模样在汪成的大脑里反复出现,血脚印,撕咬的伤口,失踪的手指。他死后的双眼仍然睁着。

    汪成在衣服上擦了擦手汗,做了两次深呼吸,继续向房间移动。到了门口,他听见房间内有徘徊的脚步,鞋底踩在金属地面上发出清脆的响声。他猛地跨出一步,转过身体,面向房内,看见了地狱一样的景象,汪成在短暂失神后连开六枪,枪口喷出的火焰照亮了昏暗的船舱。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