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添丁进口
果然,众人听到春节放七天假,刚才还有些紧张气氛,立马缓解了些。
这又是发礼品、又是给红包,还放这么多天假,多好的工作,工作要求是严了点,但又不是做不到的。
“为了咱们放假能好好过个年,年前最后两周,咱们好好工作,站好最后一班岗。”
张友迪见众人情绪不错,笑着说道。
开完会,张友迪就让众人散了,本来已经是到了下班时间了,因为会中说的食品卫生问题,工人没有急着回家,而是第一反应搞卫生。
很多工具用完,没有按照标准归置,台面也没有处置干净,平时这样大家觉得很正常,但经过刚才的会议,谁不怕卫生不合格,被辞退。
张友迪看众人的反应,觉得这次会议开的非常成功。
晚上张友迪核算了了一下手里的存款,截止到一月中旬,已经有了四万四千九百多块钱。
舒县三个店最近两周的收益,还没有拿,估摸着应该有个一千五百块钱,这还是因为新开的卤味店收益拖了后腿,没有赶上老店。
这钱对一般人来说,可以说是巨款了,但张友迪想用来开新厂的话,就不算多了。
陈记食品厂的规模有限,生产量也是有限的,要是想把生意做大,那就必要扩大规模。
而石头村的交通不是很便利,所以张友迪想选择交通方便的地方建厂,至少到时大货车运货方便。
之前没有资本,只能考虑村里或镇上,现在张友迪第一选择是庐市郊区,其次是舒县。
她对舒县非常熟悉,之前卖炒米糖,骑着自行车把舒县的大街小巷逛遍了,知道舒县食品厂老厂经营不善,有转出去的打算,但是一直没有人接手。
舒县食品厂是大厂,当初因为效益好,又开了一个新厂,这两年老厂效益一直搞不上来,为了减少损失,打算把老厂转出去。
对张友迪来说,直接买下舒县食品厂的老厂是最省事的,稍微改造一下就可以了。
如果只做舒县周边城市客户,选舒县当然没有什么问题,但张友迪有点野心,想做的更大,在庐市开厂肯定是更有前景。
而且,庐市的土地升值空间远远大于舒县。
目前来说,不管是舒县还是庐市,张友迪手中的钱都不够,她打算跟银行借钱,虽然她没有咨询过贷款的事,但听说这个年代跟银行借钱很容易。
因为大家还没有贷款意识,觉得欠银行钱非常不好,所以一般银行客户经理的贷款业绩很难完成。
像张友迪这样,现在手里有点小资本的,很受银行客户经理的欢迎,就是贷款额度的问题。
张友迪打算先了解一下庐市有没有合适的地方建厂,如果没有,就退而求其次,选择舒县食品厂老厂。
次日,吃过早饭,张友迪刚到陈记食品厂,陈老三急急忙忙跑过来,喊她回去,说是赵玉珍发动了。
张友迪连忙和陈老三跑回家,看到赵玉珍抱着肚子,坐在床上,气色看起来还行。
“现在肚子不痛了,就刚才那一阵,妈和建伟在收拾东西。”
赵玉珍看到张友迪笑着解释道。
“这是正常的,生孩子没那么快,你刚才肚子疼,估摸着孩子今天是要出生了,收拾好东西,咱们就去卫生院。”
张友迪温声说道,虽然赵玉珍没有表现,但毕竟是第一次生小孩,张友迪知道她心里肯定是害怕的。
“妈也是这么说,昨天还没反应呢,没想到今天就要生,生了也好,天天挺着个大肚子,也怪累人的。”
赵玉珍心里紧张,不自觉的说了很多话。
“你今天辛苦一下,肚子里卸了货就轻松了,等小侄子长大了,一定让他好好孝顺你。”
张友迪笑着说道。
这时,方大妹收拾好了去卫生院的东西,走了进来。
“我让大伟在自行车后座垫了厚厚的棉衣,玉珍你坐在后面就不怕颠着,晓慧,我和大伟送你弟妹去卫生院,你在照顾家里。”
“回头让你爸杀只鸡炖汤,玉珍生小孩要好好补补,中午让你爸给我们送饭。”
方大妹是生过几个孩子的,安排这些事情井井有条。
这生孩子,有快有慢,这慢的能生一天一夜,赵玉珍这是投胎,估计到中午吃饭都未必能生出来。
“妈,你放心,家里有我,你和大伟照顾好玉珍就可以了。”
张友迪一边说着,一边扶着赵玉珍出去,陈老大已经推着自行车在门口等了。
农村的路非常颠簸,陈老大让赵玉珍坐好,他推着走,这样安全,好在镇上卫生院不远,走半个多小时能到。
目送赵玉珍等人离开,张友迪领着敏敏回到家里,到院子里捉只老母鸡,准备炖汤,中午给赵玉珍送去。
张友迪最多能杀个鱼,这鸡可不敢杀,这活还得让陈忠国来干。
陈忠国这个队长职务还没辞,早上被村人叫出去了,此刻他还不知道儿媳要生的事,等陈老三把他叫回来,人都走了。
家里几个男人都不会做饭,张友迪中午做好了饭,打包好了,让陈忠国去卫生院送饭。
下午才有时间去陈记食品厂,方大妹不在家,张友迪就把敏敏一起带到食品厂,昨天会议效果很好,张友迪看了一圈,工人都是按照标准在做食品。
在食品厂待了一个多小时,张友迪就带着敏敏回家了,准备晚餐,陈忠国去了卫生院还没有回来。
张友迪猜测可能是赵玉珍生了,陈忠国才呆在那里没有回来。
到晚上五六点的时候,陈老三匆匆忙忙从外面跑回来。
“大姐,爸妈他们回来了。”
他嗓门很大,隔壁邻居都能听到他的声音。
张友迪连忙迎了出去,赵玉珍裹得严严实实的,怕受了冷风,方大妹怀里的宝宝也是包的很严实。
方大妹等人,虽然脸上被风吹得红通通的,但一个个喜气洋洋,这添丁进口,是一大喜事。
张友迪连忙给赵玉珍灌了热水瓶暖被窝,然后扶着她躺床上,张友迪虽然有孩子,但本人没经历过生产之痛,只有原主的记忆。
看着赵玉珍刚生完孩子,立刻就赶回家,张友迪心理上甚是佩服。
“妈,你把孩子放在我旁边,别让他冻着。”
赵玉珍对方大妹说道,刚生完孩子,整个人都散发着母性的光辉。
方大妹笑小心翼翼的把怀里的小宝宝放在赵玉珍旁边,敏敏很是好奇,跑的床边伸着脖子看小宝宝。
“敏敏,你当姐姐了,这是你小弟弟。”
方大妹看着小丫头好奇的样子,笑呵呵的说道。
“小孩子的嘴很灵,敏敏说是小弟弟,这生下来果然是个小弟弟。”
赵玉珍笑着说道,望着身边刚出生的儿子,很是满足。
“你也辛苦了,鸡汤锅里还炖着呢,我给你盛一碗,好好补补。”
张友迪笑着说道,起身去厨房盛鸡汤。
赵玉珍见自己生了儿子,家里人都围着自己,心情很好。
“哎呀,我爸妈还不知道我生了儿子。”
赵玉珍想到这事,今天突然发动,众人都没有准备,匆匆忙忙的,自然忘了去通知赵家父母了。
“我们都高兴忘了,明天让大伟去通知亲家母亲家公,这红鸡蛋明天也要准备起来。”
方大妹喜滋滋的说道。
张友迪本来打算这两天去一趟庐市转转,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地方建食品厂,也只有寒假有时间去看。
但赵玉珍刚生完小孩,家里这两天会有点忙,张友迪准备缓两天去庐市。
接下来两天,陈家二房来了不少客人,一般来说,孩子满月酒的时候,大家过来看就可以了。
但是因为张友迪,陈家二房现在成了热灶,有个什么喜事,大家都爱过来凑个热闹。
在农村,有这么多人往家里来,那代表别人给面子,陈忠国嘴角翘的老高。
“你这公公婆婆真是气派,这添一个孙子,还没到日子,就这么多人上门恭贺。”
赵母在屋子里看外孙,看着来来往往的人,悄悄对闺女说。
“我公公婆婆也没办法,总不能把人往外赶吧。”
赵玉珍笑着说道,面上的得意很明显,在白石村,陈家二房绝对是独一份的,婆家这么给力,她能不骄傲吗。
赵母听闺女这么说,撇撇嘴,说实话,看到陈家二房这日子,她也是羡慕啊。
“你这婆家真是没得挑了,咱们村哪家闺女不羡慕你嫁得好,也是当初我和你爸当初眼光好,一眼就给你挑中陈家大小子。”
“你日子过好了,又给你公婆添了一个大胖孙子,你可别忘了你弟弟,他到现在还没个正经活干,你做姐姐的,不能不管他。”
赵母趁着闺女刚生了孩子,又提起给儿子安排工作的事。
之前赵家父母说这事,赵玉珍拒绝了,理由是她是刚嫁进来的新媳妇,陈记食品厂主事的是大姑姐,她不好走后门。
现在赵母觉得自家闺女生了儿子,那在家地位就不一样了,给自己弟弟在厂里安排个工作,不是手到擒来的事吗。
“妈,我刚生完孩子,身体还没缓过来,你就让我给弟弟安排工作,你心里还有我这个闺女吗?”
赵玉珍不满的说道。
当初因为彩礼差点结不成婚的事,赵玉珍还记着呢,毕竟婚事谈崩了,是她不要面子顶着巨大的压力挽回的。
她落到这么尴尬的局面,就是因为父母想多得点好处,以后能帮衬弟弟,赵玉珍很难不在意。
她现在的日子过的很好,不会去怨怼父母,娘家弟弟能帮,她肯定帮一把,前提条件是不能影响到她的生活。
赵玉珍在陈家这些日子,自问还是了解婆家人的性子,其他人还好说,但她这个大姑姐是个原则性很强的人。
若是食品厂招人,她提一嘴让弟弟参加招工还行,但现在要求安排人进去,哪怕她这个大姑姐勉强同意了,这情分也到头了。
以后想让对方尊重、体谅自己,那是不可能了,想到这些,赵玉珍当然不愿意帮弟弟走后门。
“你说这话亏不亏心啊,你刚生了孩子,应该知道孩子就是妈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我这做妈的,心里怎么可能没有你这个闺女。”
“女婿今天来家里说你生了,我马上就拉着你爸过来看你和大外孙,你这个没良心的,我让你帮帮你弟弟,你就推三阻四的。”
“我不是偏心你弟弟,你嫁人了,我和你爸肯定要靠你弟养,不给他安排一个好工作,他拿什么孝顺我和你爸。”
赵母没好气的说道,完全没想着闺女刚生完孩子,不能受气。
好在赵玉珍早就知道自家母亲脾性,并没有生气。
“妈,能帮弟弟的,我自然会帮,再说,我这日子过好了,怎么可能不管你和爸呢,自从我嫁过来,不管是回娘家看你们,还是你来家里,我哪次不给你钱。”
赵玉珍也不客气,直接道,陈老大做着卤味摊的生意,每个月收入不低,她手里松快,娘家父母自然要孝顺。
“行了行了,我知道你孝顺,但还是那句话,我和你爸是要跟你弟过日子的,你要是孝顺父母,就帮帮你弟。”
赵母语气不太好,闺女是给她钱,但这点钱能跟陈家二房比吗,他们老赵家也想跟陈家二房一样过体面的日子。
赵玉珍看母亲这样也不高兴,抱着儿子不说话。
张友迪见房里没有声音,过了几秒,才敲了敲门,然后推门进来。
“妈让我给你端碗鸡汤进来,说喝完这顿,下顿给你熬鱼汤喝。”
张友迪端着碗鸡汤,笑着对赵玉珍说道。
一旁的赵母听了张友迪的话,都有点嫉妒自家闺女这好日子了,当年她生孩子的时候,那有这待遇,能吃上鸡蛋就不错了。
不是公婆不舍得,而是家里没有,刚出生的孩子没有奶水喝,只能喂米汤,哪有现在这好日子。
“阿姨,家里煮了红鸡蛋,你出去吃两个,沾沾喜气。”
张友迪对赵母客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