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临兵斗者
再回到八道门前的时候,狄映把八道门都按开了,然后让周凛用乌刀把门和机关连接的部分全部斩断。
随后进入震门。
震门内:明亮的甬道,又宽、又高、又大,墙壁上的烛架几乎隔两步就有一个,上面顶的不再是盏、或碗,而是洗脸盆一样大的铜盆。连灯芯都像是绳索一般,这让甬道的一切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地面上没有多少灰土,就几乎看不到脚印了。地面的石板上被脚印磨亮的部分也几乎占了甬道地面的全部。除了边边角角。
说明这是一条使用频率相当高、而且是长期在被使用的甬道。
能让狄映心下微松的是,这样的甬道,就必然不会设置什么机关了。他就和探路的周凛之间,拉开到了一米多的距离。
甬道的角度是平的,没有向上或者向下倾斜。狄映就在想,那些村民们是不是将打制出来的兵器,就这样直接通过震门运进了村庄的地下?
这个村子的人心活了,将兵器直接从这儿运出震门,再通过别的通道运到村庄的地下,储存在那里,等一段时间,然后交易给与他们做交易的人。
国朝之内,私铸兵器是事涉谋反的大罪。
那么,承村的人,只是将那些兵器卖给别人、还是给他们自己备用?
他们、或者和他们做交易的人,打算从哪儿起兵?肃州?沙州?还是鄯州?还是通过祁连山错综复杂的山势、将兵器运去更靠近大都城的地方?
想到这儿,狄映停下了脚步,转身对着聂波他们轻声地道:“你们分开行动。除了天门以外,其他的门都安排人进去。注意搭配、注意机关、注意不要被对方发现。
你们的目的就是看看里面的情况,千万保护好自己,如果被发现了,不要硬拼,迅速撤出,撤往兑门。
撤出之前,将你们能探查到的通道机关一律毁掉。注意别把自己堵在里面了哈。抓喉舌也是可以的,尽量别给他们留下逃跑的通道。弄完之后,也先撤到兑门内集合。
你们没有他们熟悉地形,小心点儿别乱跑。只要能摸清楚他们具体的作为,我们就都可以想办法先离开这儿。记住了吗?”
听得聂波想摇头。不过抓了抓头皮之后,还是点了头。转身摆手,迅速将大人的话传了下去。
这些弟兄们可没少对敌的经验,听到命令就知道该怎么做了。迅速进行了分组。长的、短的、远程的、近攻的、擅力的、擅思的,自动自觉成一组。
其实这叫什么?
兵阵!
临兵斗者,皆列阵而行!
论起通道内、巷道内复杂狭窄的小兵阵战斗,金吾卫是整个国朝之中最强悍的。
他们只有区区五千人,要保护的是陛下的安危,最擅长的就是以少敌多、以寡敌众。二到二十、到二百、到二千,只要超过一个人,皆可成阵。
一旦列阵,别看这儿只有他们四十个人、别看每组只有六个或七个人,守在这样狭窄的通道里,那就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架势。
聂波没有跟着他们,他得负责保护大人。
顺手还把游二十三给扯到了身边。凛头儿不会兵阵,他得拽个远攻的、取材方便的弟兄配合他。
看到弟兄们分组后一一离开,狄映忽然觉得:自己就是个拖后腿的。
如今这般情形下,如果没有他,弟兄们会更方便一些、容易一些。可也没办法,许多的线索,是需要他亲自去发现并证实猜测的。
人命关天,必须谨慎。
为此冒再多的险,也值得。他对自己笑了笑,抬脚往前走。
承村的人真的是艺高人胆大,或者说,是仗着武艺高强、机关高明而很放心大胆。狄映他们直到现在,也没在各个通道和各类门内看到有守卫的人。
不过这也大大地方便了他们。
向左拐过一个弯道,再向右走过一条甬道,继续向左走出十几米后,踩开一道暗门,一股炙热的空气流就扑面而来,而里面“叮叮当当”的敲打声、“嗞嗞啦啦”的粹火声、有人大声喊话的声音等等,也蜂拥而至。
听起来就很热闹。不过,还看不见。
狄映他们放轻了脚步,慢慢地顺着甬道贴着墙壁往前摸去。狄映还让游二十三将他们沿路经过时、所有的灯芯全部给灭掉了。
如果要在黑暗中对敌,他更相信自己人能强出一筹。
摸到又一个拐角处,探路的周凛往外伸了下脑袋,然后迅速缩回。贴回墙壁,再示意大人自己看。
狄映小心翼翼地越过周凛,看向里面。
一个很大的山洞,环形,洞壁上有一个个小洞穴,上下三层,每层的外面都有较宽的平台,上下层间用石阶相连。每个小洞穴看起来都很深,里面应该还有分洞穴。
上下三层都有不少人在忙活着打制或搬运物什,平台上还堆着零零乱乱的各种东西。
人很多,就这样初步估计,至少也有几百人左右。
而山洞中间,那一大片空旷的地方,现在分着堆、分着类儿地摆放着很多东西。
有狄映推测中的十八般兵器、有他没有想到的一块块银砖、有铁制的攻城用的长矛、机弩、有成箱成箱的箭支、铠甲等等等等。
最让狄映震惊的,是洞厅的靠后一边、几乎占了洞厅三分之一的地方,上面堆放着的,全是煤炭。
而那些人用来炼制、烧制器具的炉子中,那些红中带蓝的火焰也能告诉他,那分明烧的就是煤炭。
早在西汉之前,煤炭已经被人们发现,只是利用的程度有限。当然,现时代,也只有狄映叫它为煤。而煤在魏、晋时期被称呼为:石墨或者石炭。
新石器时代,煤被发现的人制成摆件、物什。在西汉之后,煤开始被用于冶铁或者燃烧取暖。
但因为发现的少、开采的困难等因素,并没有被广泛应用。
至少,狄映在这个国朝生长、生活到现在,今次见之为首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