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恢复记忆
当年家里也算小河西村很有名望的家庭,父亲博学是书院唯一的先生,母亲贤良淑德操持家务。儿女双全,一家人日子十分幸福。
父母重视教育,唐晓虽然是女孩也教读书识字,五六岁便能识文断字,出口能诵。
变化是出在唐晓九岁的时候,父母因意外双双殒命。具体什么原因原身记忆也不清楚,只记得是八月十五。那天父母出去之后,入夜都没回来,唐晓抱着弟弟去村口等啊等,望眼欲穿也没等到父母。
还是里长媳妇张大婆,把自己和弟弟送回了家,两人从此变成无依无靠的孤儿。
后来舅母找到里长说是想抚养她们。原来她是听说里长说了,谁养育这两个孩子,唐晓父母的地契、田土一并就交给他代管。
为把财产全部收入囊中,她故意装的一副心慈善良的模样,在赵家祠堂一番赌咒发誓才征的里长及其他长辈同意。其他人就是有意见也不好再说了,毕竟是唐晓唐德的亲舅母。
刚开始舅母表面功夫真的做得好,一来就给四个孩子都制了新衣,大家都纷纷夸赞这个婆姨有气度,可谁能想到那是唐晓唐德这几年来,最后一件新衣服呢。
把财物全部拿到手之后,舅母就懒得装了,直接露了真面目。对姐弟二人严苛起来,一个不对就又打又骂,甚至有一次三天没给饭吃,差点活活饿死两姐弟。
两姐弟衣服件件都补丁不说,还都是哥哥赵平不要的。即使是过年,也没让没吃饱过饭。所以,现在两姐弟都是面黄肌瘦一副营养不良的模样。
更困难的是,唐晓父母去世给唐晓带来很严重的心理障碍。九岁已经记事了,父母出事之后,唐晓夜夜做梦都是自己抱着一岁的弟弟,站在村口独自哭泣。
加上没有人正向引导,日子久了就变得木讷呆滞。好多调皮的小孩都喊她“傻子”,舅母见状更是变本加厉的打压她,甚至带头起哄让这些孩子欺负唐晓,一起用牛粪丢她,甚至骗她去吃猪食,以此为乐。
其实就是现在的反应性精神障碍,以前也没有心理学,大家都不懂,只知道是吓傻了。加上思念父母,舅母搓磨,又有严重的抑郁障碍,常常自己傻笑。所以好多人都喊唐晓“傻子”。
唐德为此经常和人打架,天天都是鼻青脸肿地回家。好在弟弟那时还小没受什么心理影响,终是个没心没肺的乐观性子。
舅母的坏主意一个接一个,两姐弟的日子还是越过越难。
唐晓不到十岁就被舅母喊去坡上干农活,一双小手弄得处处是伤。唐德则是在家收拾喂鸭喂鸡做家务,小小年纪连饭都能烧好了,灶台旁边一张矮凳子就是专门给唐德垫脚的。
活儿又多又重,还没吃饱过,营养自然跟不上人就瘦小,尤其是唐晓衣服也脏,活像个乞丐。若不是弟弟,可能真早就被赶出去要饭了。
可惜唐晓从小的美人坯子,眉深如画、双眸剪水。这几年经历舅母一番折腾,都被掩盖在生活的重担之下了。
只剩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与脏兮兮的脸蛋和补丁的男式粗衣格格不入,不细看甚至以为是个营养不良的男娃。
舅母掌握着家里的钱财,不让二人吃饱,不给二人制衣,更不可能让二人去读书。
甚至发现唐德拿着父亲留下的书,偷偷读书识字。愤怒得把书都给烧了,生怕唐德读书以后超过自己的儿子。更怕唐德有朝一日出人头地,回来秋后算账。
因为唐德这孩子小小年纪就过目不忘,十分聪慧。连小河东村的先生都主动邀请唐德去上学,可以不交束脩,这在东西两村都是绝无仅有的。只不过自己只要不松口,他也没钱买笔墨纸砚还是上不了学,在古代这些东西像奢侈品一样十分昂贵。
光是紧着自己儿子都不太够呢。
若光是吃不饱饭也就算了,小河西村很多家庭在青黄不接的时候都是要饿肚子的。可是往死里打人就是虐待了,舅母心机,打人也净是打在屁股、大腿上,弟弟犯错就打姐姐,逼得唐晓在礼教森严的古代连告状的机会都没有,同时也把唐德拿捏得死死的。
唐晓身上是旧伤没好又添新伤,乍看来胳膊小腿又是齐齐整整的,毫无鞭打的痕迹。
更可怕的是,去年小河东村的杀猪匠,出二两银子在附近村庄买女孩,说是买回去当丫鬟。实际因为杀猪匠长得一副膀大腰圆的粗鲁模样,天天泡在动物血尿里又腥臭,周围根本没人愿意嫁给他,他是在买媳妇呢,农村人哪里需要什么丫鬟。
家家长辈都不干,可舅母见钱眼开,唐晓才十二岁,她就准备发卖了。
还是唐德机灵哭着求了里长,里长以充公唐家家产做要求,才打消了舅母的心思。当然,在古代农村并不觉得买卖个女孩有什么大不了的。
舅母见人养大了也卖不掉,就打定主意使劲奴役二人,想把二人赶出去。或者不小心夭折掉了,那就更好,根本不管二人的死活。
昨儿唐晓说头晕想休息一下,可怜她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已经发烧几天,只觉得头重脚轻、浑身乏力。
舅母听到坚决不许,又打又骂,非要支使唐晓去皇家坡做活。那是离村子最远的山坡,因为有云游道士说这个地方要出皇亲国戚,便改名皇家坡。屁个皇亲国戚,那个地方连人都没有!
再后来唐晓就在皇家坡劳累过度晕死过去,醒来就变成了现在的情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