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出其不意
“刘先生,如此一来我军的赢面就大了?”不熟悉军事的朱标问,“战场上瞬息万变,不确定的因素也有很多,但徐帅这么做的确会让扩廓有所顾忌,毕竟北平我们失得而太原他扩廓失不得。”刘伯温只是基于当前形势而论,真正的战场远不是纸上谈兵那么简单。
此时徐达中军帐内,众将正等着徐达下一步指示,“将军,下令吧!”傅友德早已急不可耐了,但徐达依旧不为所动,“将军,元军骑兵势头强劲,我军快顶不住了!”薛显也焦急地嚷道,“噤声!”已经赶来汇合的常遇春示意两人不要吵吵,不愧是身经百战的将领,看着徐达面色凝重站在帐外,常遇春最先反应过来,原来徐达是在寻找元军骑兵的指挥中枢,在喊杀声震天的战场上要判断那时不时传来的牛角号声具体方位实属不易。
“在那!”徐达指挥摇动令旗,早已急不可耐的傅友德、薛显各自带着数十名骑兵直冲而下,这些骑兵是徐达留在身边作为预备队的明军最精锐重装骑兵,两位将军一左一右从元军侧背直插进去,他们的目标,正是元军前锋的指挥官。正所谓擒贼先擒王,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首要便是击杀其首领,使敌军指挥系统瘫痪。可惜傅友德、薛显等将军们并没有成功,他们冲刺的距离太长了,元军指挥官意识到危险,立即伏倒旗帜、停止吹号,转移了阵地。但被这么一折腾,正在冲杀的元军重装骑兵一时失去了指挥,动作慢了下来。
傅友德、薛显则趁此良机从后面掩杀过去,不过他们并不恋战,只是凭借多年对战经验制造出明军从侧面发起反击的假象。由于指挥系统暂时失灵,元军变得无所适从,众骑兵听不到号令使他们的方向感变得紊乱,战斗力大减。
这时才是发起反击的最佳时刻,徐达马上下令投入了最后的精锐重装骑兵,由常遇春亲自领兵冲锋,得到增援的明军士气大振,总算于危机中稳定住了局势。战斗一直持续到夕阳西下,虽然暂时挡住了元军铁骑的冲击,但明军也没法再做出什么像样的反击态势,而长途奔袭不做休整的元军也是人困马乏无力再战,当漫天的烟尘消散,持续了将近一整天的战斗也终于暂告断落。
战局堪堪打平,不得不说幸运占了很大一部分,回营休整的众明军将领都在暗自庆幸。徐达跟常遇春两人在中军帐内猛灌凉水以保持清醒,“呸!这王保保果然有一手。”常遇春啐了口唾沫,根据探子回报由于之前击败汤和所部,王保保被元顺帝晋封为齐王还领命收复大都,于是这北元齐王便领军直扑居庸关以图夺回北平城,而徐达则认为北平有孙兴祖据险以守不足为虑,而因为王保保倾巢而出太原防守空虚便下令全军疾驰太原合拢摆出强攻太原的架势,实则徐达是想集结明军于太原城外,以逸待劳等王保保回师赶到,利用元军急于救援太原的心理人困马乏之际,一举破敌,那太原城也就不攻自破了。
恰好王保保也是这么想的,他的目的并不在攻取北平而是准备在城外开阔地带利用地形优势靠赖以成名的元军铁骑重创回援的明军,深谙兵法的两位将领都使出了同一招“围魏救赵”。然而不同的是,就如徐达所估计,即便孙兴祖守不住北平,明军依旧可以调集河南、河北、山东乃至整个南方的资源再来一次反击。而王保保的根据地却只有山西,如果太原被占,十几万大军的吃穿用度粮草供给都成了问题,况且包括王保保在内的诸多将领家眷全在城内,要是徐达真占了太原城,元军将士家小全落入明军手中,这仗就没法打了。
既然计谋被识破,王保保也只能认栽乖乖跟着徐达的意图再想破敌之策。不过他后来能被朱元璋称为“天下奇男子”也不是什么浪得虚名的无能之辈,既然不得不回师太原,不如出其不意以明军意想不到的速度疾驰,于是王保保下了一道近乎残忍的军令,总体来说只有四个字:狂飙突进!
他先派了一万元军精锐重装铁骑星夜兼程赶回太原并下令马停人不停,不要理睬掉队的战马宁可累死战马也得以最快的速度回防太原,而且一旦抵达战场不许休整立刻向明军发起冲锋。这看似疯狂的军令背后是王保保的深思熟虑,以多年带兵经验来看,他徐达能那么快抵达太原城下必然轻装简行,明军大部分以步兵为主,人的脚程怎么可能那么快,那么先头部队肯定只由一些轻骑组成。
如果是这样,那元军的机会就来了,比骑兵元军可从没怕过谁,当年成吉思汗西征时期蒙古骑兵的凶名可是传遍欧亚大陆,现在他王保保手下的精锐即使不比当年那也是血统纯正的蒙古铁骑,只要能在明军主力赶到之前击溃他们那孱弱的轻装骑兵,这仗就赢了一半了。
不过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明军骑兵的意志力远比王保保想象的要强悍,再加上将领们出众的临场应变能力以及徐达指挥得当,硬是撑了下来直到双方人困马乏都无力再战。
眼见天色已晚,各自罢兵的两方人马都在抓紧时间休整以图多恢复点精力好来日再战。可惜的是,虽然元军回援速度大大超出了徐达的预料,但他在开战前就派出传令兵向南北两路同时进军太原的步兵下令丢下辎重火速进军,终于在夜晚时分先头部队赶到了,他们也没有停歇立即深挖壕沟扎下垒栅,以防这群狂暴的元军骑兵第二天更猛烈的冲击。
“军报!军报!”正陪着父亲在书房查看各地奏折的朱标听到门外有人大喊,他立马迎了出去接过军报回禀父皇,而飘在半空打盹儿的裴天韵也被门外的声音吵醒,“快念!”朱元璋这几天心思全在太原战事上面,生怕有什么纰漏,而且古时通讯远没有现代那么发达,这些军报也已是早些时候的了。“父皇,徐叔叔与王保保在太原城下相持不下,日前双方骑兵大战一场,互有伤亡,现我军正处于休整状态待大军集结择日再战!”朱标简要概括了军报内所有内容,“好个徐达!还真把战场搬到了太原!”朱元璋一听北平无忧,明军主力已逐渐集结于太原城下一阵欣喜,“父皇,日前刘先生一番分析都应验了啊。”朱标想到了之前刘伯温对战局的见解,“哼哼,刘先生可不是穷酸文人,只可惜太过清高。”朱元璋清楚其实刘伯温虽然身为人臣可未必就瞧得上泥腿子出身的自己,这倒也不妨事只要他为自己所用就行,只不过需要时常敲打一下,之前要不是扬州的情况太过紧急,现在刘伯温应该正疲于应付淮西勋贵们的怒火吧。
“啧啧啧,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裴天韵暗想,这句广为流传于现代民间的说法看来也不是信口雌黄嘛,“这老刘倒也真算是料事如神,可见他的本事,只不过文人风骨也害了他,朱元璋会用他却不会亲近他,没准时不时还会给刘伯温下个绊。”裴天韵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完全无法理解刘伯温身上那股子傲气,虽说他也很佩服,不过这样的傲骨贤臣换了哪个帝王都行唯独在朱元璋这那是禁忌,可惜可惜。
“裴大哥,我决定了,”傍晚时分回到自己寝宫的朱标突然来了这么一句,“哈?决定了啥?”裴天韵不明所以地看着朱标,“来年我要跟常叔叔去军营里历练一番。”“你父皇母后会答应吗?”在裴天韵看来,朱元璋兴许脑子一热就同意了,而一代贤后马皇后可真不一定会答应,在这半年多穿越的日子里为数不多的见过几次马皇后,她对儿子的宠爱可不是一般人可比的。“他们不同意我就偷偷溜出去!”朱标似乎下定了决心,“可别,真想出去还得让你父皇下旨,不然名不正言不顺,也有损你太子声誉,那群言官们可不管你是不是为天下计。”在裴天韵有限的古代认知里,言官是他最讨厌的存在,一群酸腐文人只会动笔杆子大言不惭,实在没什么好感。
“也是,唉,身不由己啊。”朱标叹了口气,“不如看看此次太原战事如何再做打算?”他还没有死心,“这倒可以,要是打赢了的话,没准你父皇一高兴,就同意你的随军请求了。”裴天韵也正犯愁怎么跟在常遇春身边,毕竟这位大将的时间所剩无几了,救了他没准还能影响到以后事态的发展。
自从得了神农百草壶,这段时间里他时不时就到处晃悠去皇宫各处找一些濒死的小动物喂了点汤药,神奇的是救活的概率还挺高,只是对象都是动物而不是人,依然让他有所顾忌,可重疾缠身的人又不是随处可见的,裴天韵也在担心这半吊子神宝到底能不能救人。
现在朱标自己指定想跟着常遇春而不是徐达,倒是真给了裴天韵机会,这段时间小羲又给告诉他羲和大神赐下不少好东西。现在的小羲就像是个可爱的萝莉百宝箱,而且这大神的分身一点都不难伺候,没事的时候裴天韵带着小羲到处瞎逛就算是陪她玩了,裴天韵还经常利用小神通玩些小花样逗得小羲乐不可支,两人的相处模式就像是年长许多的兄长跟尚且年幼的妹妹一样。
回到前线,这几日明元两军都相安无事,在太原城下保持了难得的平静。经过日前的激战,元军先头部队并没有拿下明军骑兵,随后到来的王保保听完战报后也没有责怪那群将军,元军也需要休整他下令全军在城外休息转而由城内守军负责警戒巡防。
接下来的几天,明军主力在陆续赶到,而元军也是一样,双方谁也没有发动大规模进攻。既然没能一口气吃掉徐达先锋部队,现在明军又修筑了大量工事,整个营寨绵延二十余里,便不是他元军铁骑能随便冲垮的了。而背靠着太原城,王保保并不着急,徐达如果想要野战,铁骑的机动力足以保证元军进退自如,明军如要攻城,更不能视他城外这支大军为无物,总不见得他们那几十万大军从我头上飞过去攻城吧,王保保有充分的理由认为自己现在处于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境地。
另一边徐达也在头疼,大军主力是到了,可他却耗不起,这庞大的军队每天的消耗大得惊人,即便从义军起他们就一直奉行广积粮的策略,但也经不起这样旷日持久的战争。因为就目前情势来看,太原之战不可避免地要拖很长的时间,后援粮道虽说目前无虞,可真拖下去他们大明未必就耗得起。
“将军,”麾下傅友德应召前来,“傅将军来了,坐吧。”徐达正在擦拭自己常用的战刀,“明日起你派小股人马绕过元军大营去打探一下有没有隐蔽的小路能奇袭太原城内的。”没有办法的时候,使用偷袭倒也不失为一种办法,“现在元军主力都在城外集结,如果我们能控制城内,便可让元军腹背受敌。”得令!”傅友德先答应了下来,“不过将军,朝廷那几日催促战报,我们再这么干耗下去,陛下那怕是不好交代啊。”他们也担心远在南京的朱元璋会不会斥责前线战事不力之罪,“一切罪责由我承担,你们只需听令行事切不可轻敌冒进!”徐达的确准备一人将过失揽在身上,他也考虑过凭他与朱元璋还有朝中重臣的关系,即使有罪顶多也就是降职留用罢了,不会有大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