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独舞》(6)
祠堂戏曲表演和舞蹈表演的戏份中, 有大量村民看到台上表演后欢呼鼓掌的镜头,和村长儿子以及宋悬同事在人群中说话的镜头。
会涉及到大量的群演。
因为剧组远在偏僻乡村,方镜山在一开始就排除掉拉一车群演来村子里拍这组戏份的选项, 这样成本过于高昂,对剧组的经费是一个挑战。方镜山承担不起,剧组的每一分钱都必须省着花,他决定直接请本地的村民来客串群演。
这么做的优点是省钱省事,人员形象特别贴合;缺点是“演员”本身没什么职业素养,拍摄不可控,对导演的水平是一项极大的挑战
方镜山仔细地把这一组的戏份, 做了镜头的划分, 台上镜头,台下镜头, 主演镜头, 配角镜头, 群演和配角配合的镜头, 全部都划分好。
第一天只要求把需要群演的镜头拍摄完毕, 就算完成任务。
剩下的台上镜头和其余单独的主配角戏份, 则放在接下来的两天内拍摄。
拍摄当天, 方镜山就和村长沟通好了, 五十元半天,请村里的人来客串一下群演。
当天中饭一吃好,七八十号人就边走边唠嗑地往村中祠堂来了。
剧组进驻村子一周多,大家都好奇的很。
路上碰见,你兜里摸一把花生:“看他们拍电影还挺有意思的哈,就是没啥子名气,咋没听过名字呢。”
我兜里摸一把瓜子:“那有啥, 长得俊就行,有钱赚就行。”
“那倒也是,这五十块钱赚得忒轻松,还有俊俏后生看哈哈!”
连瓜子花生都自带了,那是真看戏的做派。
到了祠堂,村里年岁辈分最高的老人被方镜山请来客串老寿星,老人牙掉得没剩两颗了,换上了剧组准备的老寿星过生日的衣服,一件暗红色的中式唐装棉衣外套,咧着嘴坐在戏台下最中央的位置。
道具组给准备了服装,方镜山在祠堂大门口等着,来一个人要审视他服装过关不过关,一般随便穿穿家居或者干活的衣服穿来的,都没什么问题,直接拍就行,而套着小风衣卷了头发,特意打扮得光鲜亮丽地过来的,方镜山摇摇头:“不行,得换身衣服。”
大姐当场就不干了,甩脸子:“干啥不行!你们这不是拍电影吗!老娘还特意穿好看了过来!”
边上过来维持秩序的村长头痛了:“你别撒泼!”
“你个棒槌说谁撒泼!”大姐指着村长的鼻子,不甘示弱。
方镜山一句话轻轻就浇灭了她的怒火:“我们这是拍的九十年代的电影,姐姐穿得太好看了,过于时尚,所以不太符合电影的需求。”
他一张脸端庄俊秀,介于少年与青年之间,既有少年的乖巧腼腆,又有青年的斯文英俊,简直对异性造成了不分年龄的上下通杀。
他不卑不亢,像是在陈述一句事实,可偏偏嘴又甜得很,“姐姐长得就很好,五官轮廓明丽,就算换一身旧衣服也不影响,上镜也是好看的,您不用担心。”
“真哒!”对方被他夸得又高兴又害羞:“那我回去换身干活的旧衣服和袖套,不用你们的,我马上回来哈!”
一旁跟着拿衣服给衣服的倪珊珊是真的服了,啥话也没说,就对方镜山竖了个大拇指。
她现在是化妆服装造型一肩挑,一人当三人用,得亏有经验。
周柏脸色怪异:“山儿啊,没看出来……”
方镜山脸色变都不变一下:“这有什么。”
定下拍摄计划后他可是特意去向林学智请教过的!
老林同志当时就教他:“下基层工作,有下基层工作的方法和技巧……”
群演全部到位后,先拍两场表演的镜头。
一场戏班子唱戏,一场宋悬独舞,都有需要观众反应的镜头。
为此,方镜山是真的去请了市里的一个戏剧团过来,然后让有戏份的演员去跟着戏剧团去排练了一出剧目,就是为了现在能够正常演出一幕戏剧,观众就是真的在看两场表演,再由摄影去抓观众的反应。
当然这时候的“宋悬”独舞,不是他亲自上的,是舞蹈替身上台表演的,这一场戏他得盯着镜头。
三台固定机位,分别正对观众席和两侧侧对观众席,还有一台移动机位,交给谭麟亲自拍摄捕捉亮点镜头。
戏曲开始唱的时候,观众席前排的几位老人是看得真的津津,有味年轻人的视线一般多有飘忽,这也很符合观众的真实反应,甚至比剧本所描述的更加细致真实。
世纪交界那几年,港澳全都回归祖国了,两岸三地文化交融,思想浪潮涌现,各种新潮的、有趣的、从没见过的文化娱乐方式出现在了人们的生活中,就连这个偏僻的村庄也有半数人家里装上了电视机。
戏曲,那是什么?
老掉牙的东西啦!
不足之处在于所有的反应都在意料之中,太中规中矩了,缺乏一点戏剧性。
方镜山在监控器前看着,不满意,觉得少了点什么。
而此时,戏台上扮演小净角儿的容常,好像与他信念相通,懂了他的心思一般——“薛青”出现了一点小小的失误。
故意出现的那种。
这台剧目里,薛青这个时候应该要双手撑地连翻三个跟头,从戏台这一头翻到那一头。
然后再重新翻回来,要翻两遍。
但容常,他先是把双手翻跟头,改成了单手翻跟头;接着在第二个跟头的时候,连手撑地都不用了!炫技一样使出了云里前桥!
底下一直津津有味看戏的几个老头立时就鼓起掌来,只随意看着台上的几位青年村民,也狠狠一拍大腿,喊了声“我去!”
一时众人的心神和眼光全都被吸引到台上去,待容常翻回来,翻了第二个云里前桥的时候,观众席底下全都是热烈的鼓掌和“好!”声。
云里前桥,准确说是叫云里前空翻,是舞蹈行业中的一个专业术语,来源于戏曲,是戏曲毯子功中的一项高难度的动作,在戏曲毯子功中被归类为大跟头一类,它与手翻跟头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它在翻跟头的过程当中,手是不撑地的!
纯靠背部、腰部和腿部力量整个人在空中打翻转!
标准的动作就是表演者翻至空中时,双腿在空中平直成一百八十度,膝盖不弯,而手不接触地面放在身侧,滞空时整个人如一个“丁”字形悬浮在半空,像是在云上架了一座桥一样!
别看只是一个手不撑地的要求,难度上升了不止一个台阶,对表演者的软开度、技巧、力量和身体协调度都有很高的要求,甚至对心理素质也有要求——滞空在空中的那一秒,如果翻不过去,严重点恐怕就是头撞地,脖颈断的下场,是专业舞蹈演员也不一定能够做出的动作。
这一手使出来,观众席哪里还有不喝彩的!
像是会轻功一样!
方镜山暗喊一声“漂亮”!
容常这一手炫技,不仅调动了观众席的情绪,丰富了镜头信息,而且妙就妙在,今天只拍观众反应,不拍摄台上表演,他这一手小改动,并不影响剧情,无论之后按不按他今天临时兴起的这一手去改剧本,总归观众席的反应是收集拍摄好了,那后期想怎么剪辑都可以。
如果要改剧本,后期可以把这个反应剪进去;剧本不动按原来的走,也很好剪。
那剧本可不可以按照容常突如其来的这一手去做个小改动呢?
方镜山觉得是可以的。
这也很符合人物心理,薛青这时候就是想当“角儿”,想吸引关注,吸引眼光,他的身段功夫在戏班中都是一流的,就是唱腔不行,于是被排挤得在戏班中只能当个小武净。
戏台上这一个经验的的报复式炫技,反而让人物更“活”了。
而且宋悬要看中他的基本功,带他去剧团,有这么一个高难度动作的出现,还更有说服力一点。
“你怎么想到的?”戏曲表演,容常下台后,方镜山揪着他问。
“我就当自己是薛青在唱戏,然后突然产生的想法。”容常解释,问:“还行?”
“那可太行了!”方镜山一拍他的大腿,兴奋:“我晚上回去就连夜把后面几场相关戏的剧本调一调。”
“我的荣幸。”容常微笑:“能更好就行。”
“当然!”小方导演被他说得热血沸腾,恨不得当场掏出电脑改剧本:“肯定会更好的!”
小方导演看着容常,眼神亮晶晶又亮晶晶。
他想,这就是好演员的魅力吧。深入角色之后,总是能给出意想不到的小惊喜。
编剧描绘角色的经历,造型给角色穿上衣服,导演赋予角色生命,引导他前进,演员再给角色注入灵魂。于是一个越来越活的角色就从纸面上走出来了,从屏幕上走进观众心里。
他很庆幸,能够遇见容常这样的演员。
“怎么样!镜头够不够!”短暂的休息中,谭麟也慌里慌张地跑过来问。
刚刚容常的那一个突然的小“失误”,对他的考验是最大的。他必须要迅速反应过来,然后在短短几秒的时间里去捕捉最有亮点的镜头,这很考验摄像师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
“够!镜头抓得很好。”小方导演并不吝啬夸奖。
“那就好,那就好。”谭麟松了一口气。
正如很早之前林学智和他说,优秀的影片一定是整个团队共同的用心创作,每个人都在出力,一起努力把整部片子托到高处去。
大家一起齐心协力往前奔跑的感觉,真的太棒了!
祠堂中庭无遮无挡,天空透蓝,晴云万里。
方镜山眼含笑意,心情和天空一样舒畅。
他想,我有一个很好的团队。
我一定能拍出一部,很好的电影。
作者有话要说: 国庆快乐~!
今天还有一更?如果今天没有了,那就是明天两更。
我继续写。
-
参考李响老师的云里前桥动作,b站可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