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科幻小说 > 远眺 > 第8章那些年,那些油,那些事(2)

第8章那些年,那些油,那些事(2)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中东战争爆发,全球的油价疯狂暴涨,本来就贫苦的国家根本买不起。

    上世纪70年代初,国际油价一直在18美元附近徘徊,1973年一度达到3美元左右,中东战争引起的石油危机直接将油价提升到了1974年的10美元。

    当时的美元还是比较值钱的,10美元一桶令西方经济难以承受,1979年时又是第二次石油危机,油价直接到了20美元,1980年更是一度达到30美元。

    1983年开始,在美国政治施压影响下,同时各产油国也加大了石油开采力度,油价开始回落,这一趋势一直持续到2003年。

    这在二十年间,虽然经历过东欧剧变,以及第一次海湾战争,但国际油价并没有走高,1998年到99年,油价甚至跌到了10美元一线。

    中国人民在这个时候做了什么,你们猜猜

    四个字,增产增量。

    限制油类产品的出口品种、数量、类型,同时命令已有的石油基地加大产量,以供军队需要,那时候的军队、政府遇见的可是一个内忧外患的社会性质。

    70年开始,国内自然灾害连绵不断,蝗灾、洪灾、旱灾几乎就是一件连一件,一直闹到97、98年的特大洪水。

    军队和政府一直都处于救灾状态,刚救完这边,那边又出事了,又得往另一边赶。

    1964年早春,7700余名参加过大庆会战的石油工人,遵照当时的命令,披着松辽会战的风尘,挥戈南征,奏响了渤海湾石油勘探开发的序曲。但石油工人奋战10余月,打了20余口探井,均未发现工业油流。

    1964年11月17日,3238钻井队在位马棚口西北约6千米处北大港海堤附近竖起了高耸入云的钻塔,港井正式开钻。担任钻井的3238钻井队一出手就不同凡响,创造了第一只刮刀钻头钻进1824米的新纪录,一举刷新了32147钻井队在塘2井所创造的一只刮刀钻头钻进1695米的当时全国最高纪录。

    终于在1964年12月20日,当钻头进入老第三组三段上部约2526米时,港5井发生强烈的井喷。眨眼间,蛰居地下久矣的“油龙”,挣脱了亿万年的束缚,呼啸着冲出井口,直指天空。它成为大港油区的第一口出油井,同时也成了华北地区古生界第一口出油井。

    从此并以后,又打了许多探井,均获高产油流,因此决定建立油田。因港5井地处北大港构造带,大港油田因此得名。因1964年1月,开始此次石油会战,所以对外代号“641厂”。

    大港油田的成功验证了李四光同志对于环渤海湾地区有广阔的找油前景的预测。后来,在大港油田的基础上,陆续诞生了华北油田、渤海油田、冀东油田……故此,大港油田又有着东部石油“小摇篮”的美誉。

    1955年,辽河盆地开始进行地质普查,1964年钻成第一口探井,1966年钻探的辽6井获工业油气流,1967年3月大庆派来一支队伍进行勘探开发,称“大庆六七三厂”。

    1970年后经过上级勘探开发。企业开始名称为“三二二油田”,1973年改称为辽河石油勘探局或辽河油田。

    经过30多年的艰苦创业,已建成锦州、欢喜岭、曙光、兴隆台、高升、茨榆坨、沈阳等10个骨干生产基地,投入开发34个油(气)田。1986年原油产量突破1000万吨,成为我国第三大油田。

    1994年原油产量达到1500万吨,天然气产量达目录到175立方千米。

    1999年油田重组改制、分开分立前,共有职工13万多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313亿元,净值149亿元。截至2001年底,辽河油田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138亿吨,生产原油265亿吨,生产天然气412立方千米,向国家和集团公司上缴利税费338亿元。重组改制前,在全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中位居前列。辽河油田的开发建设为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也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昔日的“南大荒top变成了美丽的石油城,盘锦市率先进入全国36个小康城市行列。

    按照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统一部署,1999年下半年,辽河油田进行了重组改制,按业务不同分立为两个单位,即辽河油田分公司和辽河石油。

    1964年以后,紧接着地质考察队在国内各个地区都开始检测到了油田,有大有小,有多有少。

    直至今天,大庆、长庆、渤海、塔里木、胜利、西南油、南海东部、新疆油田、延长、南海西部、辽河、吉林油田、大港这13大油田带领着其余小油田一直在为祖国做出着巨大贡献。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