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那些年,那些油,那些事(1)
李飞让他们保持镇定,拿出一副地图:“咱们这离石油小镇不到两公里,那边下个星期会对部分建筑完好的建筑进行检查,然后进行复工。”
“这里是右油市(现石油小镇),离我们不到两公里,我们要避免某些人混进去,然后依靠某些技术对舰队进行侦查,所以我们要加倍小心。”
石油小镇是三代石油工人的共同回忆,不少石油工人都牺牲在了石油小镇的发展上。长辈去世,孩子接上,孩子甚至在石油小镇有了孩子,真正的三辈人。
有人问,值得吗?
值得不值得并不是当时新中国应该考虑的问题,当时石油严重短缺,价格严重虚高,社会影响极其恶劣。
汽油在那个时代是很贵的,比现在贵得多。
举例说明:1925年10月,北京大学教授吴虞回成都老家,买了两桶洋油,每桶28斤,售价8块大洋。
这里的“洋油”,指的是煤油,在电灯尚未普及的年代,老百姓用它点灯。吴虞在买煤油的时候,又问了问汽油的价格。
店主告诉他,汽油比煤油贵三成。我们算算这笔账:煤油每桶28斤,卖8块大洋,说明每斤售价大约是大洋3角;汽油比煤油贵三成,说明汽油每斤售价大约是大洋4角。
当时吴虞在北大教书,月薪260块大洋,一个月工资可以购买600多斤汽油,假如他开车,还是加得起油的。我们都知道,民国前期的大学教授简直是豪富阶层,他们的收入可比平民百姓高多了。吴虞家雇的两个保姆,每月工钱只有两块大洋。
鲁迅在北京居住时也雇过几个保姆,每月工钱也是两块大洋。骆驼祥子在北京拉人力车,最勤奋时一年才能攒60块大洋。郁达夫1923年写《春风沉醉的晚上》,文中提到一个在上海卷烟厂工作的女工,每天工作十个小时,月薪只有9块大洋。这些劳工阶层一天的收入,无论如何都不够加一斤汽油。
汽油为何这么贵呢?
因为那时候中国不产油。煤油也好,汽油也罢,都要从国外进口。
从北京到上海,从天津到广州,所有城市售卖的汽油,都是外国牌子,用铅皮桶分装,论斤或者论加仑出售。到了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军车要用汽油,战机要用汽油,运送士兵和军用物资的卡车要用汽油(民国卡车以汽油车居多,柴油车比较少见),汽油非常紧缺,所以更加昂贵。
那时候的油能贵到什么程度呢?
1948年2月的《运输周刊》如此描述上海市面上的汽油价格:“在玻璃柜里,一小瓶眼药水瓶大的玻璃瓶里的汽油,作灌入打火机用的,原本是一万元,现今是三万元。……昨日每加仑的汽油是售价六十万元。”此时中国通行法币,法币是越到后来越贬值,但是再贬值的钱也是钱。1948年2月9日,上海米价在100万元一石上下浮动。民国后期的“石”是标准容量单位,一石大米标重80公斤。80公斤大米卖100万元,一加仑汽油卖60万元,说明要用大约50公斤大米才能换一加仑汽油。
更严重的问题在于,即使你特别有钱,再贵的汽油都不嫌贵,也未必加得到,因为汽油稀缺到了极点。从上世纪30年代起,中国已经开始产油了,甘肃玉门、陕北延长、四川自流井,都有了油田。但产量太低,1932年全国天然石油产量只有42000加仑,1946年增加到505万加仑。而据国民党国防委员会估算,1941年仅军用汽油就需要3900万加仑,即使把那点儿国产石油全部炼化成汽油,也不能满足军需的零头。汽油不够怎么办?只能进口。可是,中国最缺油的时期恰恰是全世界都缺油的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要消耗巨量汽油,战后的经济建设要消耗巨量汽油。从日本偷袭珍珠港那会儿起,原本向中国出口汽油的美国就扎紧了口袋,除了偶尔援助一点儿汽油,再也不卖汽油了。故此,在不能开源的艰难环境下,中国必须拼了命地节流。
加不起汽油的汽车是那时候人人口中的段子。
抗战时期,国民党政府在重庆提出一个口号:“十万青年十万军,一滴汽油一滴血。”这个口号前半句是号召青年参军抗日,后半句是号召国民节约汽油。同一时期,共产党的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也通过“关税”来管控汽油。据1941年7月晋冀鲁豫边区制定的政策:“凡是我们所必需且刚刚可以自给自足的东西”,包括汽油,“绝对禁止出境。”“凡是我们急需的物品”,包括汽油,“可以免税入境。”可见,不管是国民党统治区还是共产党根据地,汽油都是至关重要的宝贝疙瘩。
接着,政府启动了石油计划,接着石油市建成,开启了他的开采工作。
接着过了数年,由于油田的产量不足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化,油价的第二次暴动来袭,国际油价开始暴涨。
上世纪70年代,中东战争的爆发,令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中东盛产石油的各穆斯林国家统一起来,利用手中的石油来向西方施压,这也导致爆发了石油危机,这次石油危机直接催生出了原油商品期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