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怎么又是林长风
右扶风的某一处公田里,公田就是官田。
桑弘羊和赵过叫人把林长风请了过来,还顺带其打包了饭菜来。
“见过大司农,见过搜粟都尉。”林长风作揖道。
“林君,这里没有外人,无须行礼。”桑弘羊看着食盒笑着说。
赵过接过食盒蹲在田埂上就开始干饭,一会儿就吃的干干净净。
桑弘羊也很快就吃完了可口的饭菜,抹去胡须上的油渍,说:“美味啊。我等辛苦劳作不为天下黔首能吃上如此美味,只为大汉子民不受肚饥之煎熬。”
“大司农忧国忧民,在下敬佩。”林长风拍着马屁。
“哈哈,你来看看这犁。”
三个并排,前面有一个斗,斗下有三个木筒通往三个犁脚,种子在斗里可以通过木筒滴到犁脚的土地上。
赵过说:“这就是根据林君的描述制作的犁,我给它取了名字,就叫长风耧车。沟垄交替的种田法,叫代田法。林君,如何?”
名字都定了,还问怎么样,这不是商量,这是通知。
林长风说:“甚好。”
赵过又带林长风到一个膝盖深的坑旁,说:“此坑用来制作熟肥。”
“这一百亩公田就是用来试验林君的代田法和长风耧车的,其中五十亩用熟肥,另五十亩不用熟肥,两边的产量作为比较,看是否推行熟肥浇灌。”
“此熟肥浇灌法就叫沤肥法。”林长风说,其实后世都叫沤肥法。
“沤肥法,此名甚好。”桑弘羊说。
桑弘羊和赵过从长风食肆回来后,就拿一百亩公田投入试验,干实事的人,说干就干。
一天下来,一个三脚耧车耕种了七十汉亩地,就是汉朝的一顷,相当于二十一世纪的50亩。
桑弘羊和赵过看着这三脚长风耧车,以前一个犁一天不过3汉亩地,三个犁也不过10汉亩地这效率,现在一天70汉亩地,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天佑我大汉,由此人才,我大汉无饥饿之苦了。赵都尉,明日抬此长风耧车去觐见陛下。”桑弘羊觉得这个大司农都可以让给林长风干了。
次日,建章宫。
“陛下,臣弘羊有一神物献给陛下。”
“何物?”
桑弘羊一挥手,赵过一个人扛着一个耧车进来。
刘彻看到这个新奇玩意,也没什么特别,问道:“此为何物。”
“此为长风耧车,可同时开沟翻土播种,省时省力,一日可耕种一顷。”桑弘羊然后就介绍了耧车的构造和原理。
一个耧车一天可耕种一顷田地,刘彻不太相信,问:“一日耕种一顷?当真?”
桑弘羊拱手道:“臣与赵过昨日在公田已经试过,确实耕种了一顷地。”
刘彻大喜,说:“此耧车是何人所作,朕重赏。”
“茂陵长风食肆店主林长风所作,故此耧车叫长风耧车。”
林长风,又是林长风。是去年酒泉郡上报的林长风?刘真说的那个精通诗词的林长风?还是另外一个林长风?
这个林长风怎么就跟朕杠上了。
刘彻疑惑的问:“哪个林长风?”
桑弘羊说:“臣亲自问过林长风,他是会稽山阴人,在酒泉西部都尉麾下戍役。”
赵过补充:“林长风还教给我代田法和沤肥法,依臣之见,此二法可以提高粮食产量,具体提高多少,臣用百亩公田试一下,秋天收成的时候就会知晓。”
桑弘羊和赵过一起把代田法和沤肥法详细解释了一遍。
刘彻也觉得可行。
有意思了,射杀射雕者的林长风,作诗词的林长风,作耧车、代田法和沤肥法的还是林长风。
这是个大才啊,偏偏这样的大才只愿意去当一个文学,那就让他当个文学吧,看他在五经上能玩出什么花样来。
刘彻说:“朕知晓此人了,待秋日收成的时候再赏。”
刚刚说赏,现在又不赏了,桑弘羊有点猜不透天子的想法,试探性的说:“陛下,此等大才,可在大司农里任一官吏否?”
“林长风的任职,现在还早,等到有收成的时候再议。”
“喏。”
桑弘羊感到奇怪,以前皇帝任用人才从不看资历出身,以为林长风凭这耧车、代田法和沤肥法起码可以任个六百石的官了,以刘彻的作风,就是给个千石的官也不奇怪,不晓得今天皇帝到底怎么了。
汉朝没有科举制,朝中的要职都是列侯垄断,很多都是子承父业,世代为官。刘彻通过颁布求贤令和各地推举贤良文学能任官,出生商人家的桑弘羊,当过县狱吏、牧过猪的公孙弘,当过骑奴的卫青,以及饱学之士董仲舒、东方朔等人都得到了重用,成就了汉武帝朝中群星璀璨的时代。汲黯都说:“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就是皇帝用人酒香堆积柴木一样,后来的堆上面,这也是“后来居上”这个成语的故事,说明汉武帝用人都是用人不拘一格,唯才是举。
有了皇帝的旨意,太子少傅、太常石德再怎么不情愿,也把不学无术的林长风和郑吉纳入文学高第,毕竟是皇帝推荐的。
师宁开心的把缝人请过来给林长风和郑吉各自做了进贤冠和黑色的深衣儒服,交领和袖边都是黑色的,郑吉腰间挎着剑,林长风挎着刀。
刘真和师宁两人各自看着自己的心上人,一身儒雅气息,心里甜甜的。
林长风看到铜镜里的自己是一身酸腐气息,以前自己以前没考上大学,当兵期间读过军事学院,也算是读过大学了,现在却要去读太学了,这太学就相当于清华北大的地位,心里有点想笑。
师宁让人抬进来十个大盒子,林长风和郑吉每人五个,盒子上分别写着诗、书、易、礼、春秋,里面都是竹简,少的有三卷,多的有几十卷。
看着这些竹简,林长风头都大了,本来就不喜欢读书,这下子要学这么多古文。
看着这笨重的竹简,怀念纸张的便捷,五经就是五本纸质的书,在这里则是半车的竹简啊,怪不得古人写字著书都是惜字如金啊,多一片竹简就是多一份重量。
现在虽然有纸,也只是粗糙的麻纸,书写不流畅,可惜自己不会造纸,要不把五经搞在纸上,卖给太学,肯定能发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