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网游小说 > 巨星从铁锅炖自己开始 > 六百三十四 众人眼中的老李。(求订阅~)

六百三十四 众人眼中的老李。(求订阅~)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不同的人对于同一种事情的认知角度是完全不同的。

    就像是一起出门吃小龙虾。

    厨师吃,自然会想,这个小龙虾的做法步骤,用了多少料,火候怎么样,有哪里调味料使用的非常棒或者非常垃圾。

    会计吃,有时候或许会想最近小龙虾突然变贵,或许就是因为养殖产量问题供给小于了需求,影响了供需平衡,产量降低需求不变,那么价格自然上涨

    而海王吃,可能会想妹子等会儿会不会前后都火辣辣导致自己也火辣辣

    对于音乐也自然是如此。

    若是普通人听音乐,更多的时候是看第一印象。

    好不好听,或者音乐的故事与风格自己有没有兴趣。

    进一步,一些音乐爱好者们可能会无意识中考虑音乐所讲述的故事,描绘的形象等等。

    而音乐家们也不例外。

    作为一门非常广阔的学科,音乐分支太多了,而音乐家这个笼统的概念划分之下,更是侧重点不同。

    台下的这群音乐家们,对于李文音作品的感知也是完全不同的。

    作曲家正在仔细的听辨音乐的层次,分析其中出现的动机,调性的转变,以及配器的运用,强弱与音效的表达。

    小提琴弓背击弦达成一种特殊的音效,急促的断奏与强弱划分清晰去表达战争的惨烈,而大量不和谐音符突兀的出现,也能描绘战争的邪恶感,达成一种战争的阴云密布大地的效果。

    而后面的乐章,从快到极慢,再从激昂到宁静圣灵,去抒发一种画面的转变。

    不少作曲家们开始将李文音表达出来的东西记在心上。

    虽然李文音运用出的很多东西,放到音乐家这个层次,都属于老生常谈的东西。

    不过

    老生常谈与精通常用还是两个东西。

    如何将理论付诸实践。

    如何让实践的能力去进步。

    这是作曲家们一定要考虑的事情。

    尤其是李文音这一波来的sao操作,用小提琴的弓背部去击打琴弦,制造一种特殊的音色,这样的奇思妙想根本没人想过。

    甚至没敢想。

    毕竟,对比于用弓子拉出来的声音,单从音量上,这弓背敲奏,可以说就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五倍甚至是十倍之差都很有可能。

    而放在整个乐团里,弦乐的“正常”音量本身就是与管乐达成了一个平衡。

    如果换成弓背敲击制造的音效

    换在场的任何一个作曲家,如果没有实际案例,你跟他说可以用这种特殊的演奏方式,他一定会给你一个大b兜,给你幼小的心灵造成严重的伤害。

    可本来在众位作曲家看来有些荒唐的事情居然就这么成了?

    虽然弓背敲奏的声音相对来说小的多。

    但数量起来后,在整体的音效中,刚好就处于一个若隐若现,能听的很清楚,但又不是很清楚的微妙境地!

    这感觉就来了!

    主要的声部营造一种笼统的,广视角的整体战争形象画面。

    而这种微妙的音效,就仿佛无数士兵们整齐前进的步子,或是身上盔甲与武器偶然间摩擦在一起的声音。

    不需要你听的很清楚,甚至你完全可以听不到。

    但必须要有!!

    在浅层中,这就属于一种“暗示”!

    想明白了这一点的拉森,整个脸型都开始变了。

    以至于后面的曲子更庞大的信息量袭来后,多少显得有点懵b。

    身为一名作曲家,对于“音乐心理学”是一定要了解详细透彻的。

    就比如

    曾经有一个著名的心理实验。

    在两个放着同样片子的电影院,一边放映正常的电影,而另一边则是在电影中,偶尔的插入一帧冰可乐的图片进行放映。

    事后,加入了“冰可乐”的电影院中,可乐的销量明显上涨,很多顾客在看完电影后都觉得口渴,并且对冰可乐进行了消费。

    你根本看不清,甚至没有意识,但只要那时候接收到了整个信息,即使没有记住,没有看清,甚至没有意识到,但大脑却处理过了这个图像,只不过当作无用图像处理掉了。

    但留下来的潜意识却是货真价实的能对观众进行影响与暗示。

    也就是影响到了阈下意识。

    当然,这样的说法难以取证,并且这样的事件听起来也很玄乎

    可是,潜意识广告却是真实存在,只不过有些方式被列为了非法的广告行为。

    而拉森却清晰的意识到,李文音在第一乐章中,运用的这种“弓背敲奏”的方法,与这类心理学知识运用的案例却有很大的相似。

    好像是听到了,但好像也没听到。

    听清楚了,但又不是十分清楚。

    甚至如果没有音乐基础的兄弟很容易大意之下直接带过,难以注意到这个亮点。

    可它却真实存在,并且不断的对观众进行一种“微量”的信息输入,掺杂在管乐之下那“架架架”的奇特音效,直接影响到听众的整体听感。

    拉森的脑海中,顿时便泛起了奇思妙想。

    李文音可以这么处理,达成了确实很惊艳的效果那么,自己以前是不是也忽视了更多的音色呢?

    一定是有可以借鉴的地方!

    于是,拉森仿佛回到了大学时上鉴赏课的时光,开始静静的继续聆听音乐,心神不自觉的在反复的乐段与变化的层次之中不断的飘荡。

    而歌唱家与评论家,更加侧重于看作品所传达出来的人文元素。

    描绘行星,怎么与人文接轨呢?

    自然就是从每一个行星名字由来,去找神话故事,然后跟随相应的神明,去将具象化了的“神权”抽象化,换成人文生活中的元素与片段。

    从这个角度进行情感的传达。

    而这些歌唱家与评论家们,也在听音乐的过程之中,去细细的思考着李文音想要表达的思想与哲学。

    布里克时而眉头微皱,时而双眼放光,时而神情舒缓。

    如果说,在很多人看来,这一套行星组曲,是描写各个行星的特色,以及相应神明在人类社会中所体现到的事件

    那么,在布里克的眼中,这首曲子,就是另一种感觉。

    第一乐章便战火燃烧,毁灭后的重生,让布里克读出了一个感觉。

    “创世”!!

    从第一乐章中,世界因战争而毁灭后,步入第二乐章,在经过爱与美的引导后,大自然开始重新自我修复,毁灭的世界重生。

    旋即,另一批完全不同的人类再一次诞生,再一次发展。

    也就是这第三乐章。

    发展,繁荣。

    布里克甚至忍不住去想。

    如果这个行星组曲,换成另一种意象

    完全可以四个乐章形成一个收尾!!

    没错!

    如果按照传统的篇章来看,第四章完全就可以书写变得无比繁荣的人类社会后,再一次因为欲望的膨胀导致战争爆发,随后世界毁灭,陷入了一个套娃循环中。

    乐章之中表达出强烈的反差,还能首尾呼应,引人深思。

    但这很明显是不可能的!!

    按照李文音的规划,很明显,后面会有更多行星登场。

    那代表了各个神明的行星,不同的具象与意象那又该如何书写?

    布里克麻了。

    如果按照李文音的布置

    就很难去表达自己猜想之中的“轮回”之意了!!

    已经赋予了天体音乐如此雄厚的人文,布里克觉得,李文音后面赋予的人文绝对不能少!

    不然,整部套曲,就可以说得上是高开低走,成为“失败品”了。

    如果让整部套曲画龙点睛,一定要在最后几个乐章中,表达出不同的人文思想走向!!

    可是

    布里克觉得,这就有点陷入自己的知识盲区了。

    按照自己的想法,肯定就是经历《毁灭》《新生》《发展》三个乐章后,在第四个乐章中,表达出《繁荣》的主题结束,或是玩一个对比与轮回闭环,在《繁荣》后重归于《毁灭》!

    可李文音很明显不是这么想的。

    到底该如何的开启下一步呢?

    想到这里,好奇的布里克忍不住瞥了一眼半空上的投影特效,继续等待着演出的进行。

    而瓦尔兹在意的确是别的地方。

    身为指挥家的瓦尔兹,在意的是李文音的指挥功力!

    看着台上动作流畅,细微处理极佳,并且姿态优雅,充满美感的李文音瓦尔兹实在是不想再多么赞叹了。

    还记得

    自己见李文音第一次指挥的时候,就是在前不久。

    那时候的李文音,指挥上的能力,在瓦尔兹看来,虽然很不错,但却有些稚嫩。

    在瓦尔兹看来,走入了职业的指挥之路后,一名指挥家的成长,有三个阶段。

    首先,就应该像李文音首次以指挥家身份露面的演出,《尼伯龙根》时那样。

    一名合格的指挥家,对于作品,有着最为细致的刻画,最为细腻的表达,能够完美的沟通整个乐队,以领导者的身份去带领乐团不同乐器去排兵布阵的冲杀。

    这样,表达出作品,也就是“作曲者”的内心所思所想!

    所以,李文音第一次指挥的完美,并没有让瓦尔兹过于惊讶。

    因为演奏自己所做的曲子,难度系数上少了相当多。

    而

    一名优秀的指挥家,第二个层次,便是在作品的基础之上,融入自己的个人风格!!

    没错。

    在华山音乐会上李文音演绎了很多自己的作品。

    但他人的作品,也是有选取应景的拿出来演奏!

    别人或许因为李文音个人作品的光芒而忽略了这方面,但指挥家瓦尔兹肯定不会。

    那时候的李文音,将世界名曲演绎的仿佛是自己创作的一般,个人风格极其浓郁,甚至整个乐曲的处理方式与表达方式都别具一格!

    但这只是一闪即逝的表现,瓦尔兹好奇,但并没有太当回事。

    可是,名指挥家的第三个层次,那边是根据不同风格流派的作品,在融入自己个人风格的同时,也会转变自如,表达随心!

    就算是再优秀的指挥家,也绝对不可能驾驭所有风格的乐曲!

    所以,很多世界知名的指挥家,都有其擅长与不擅长的曲目。

    比如擅长贝多芬,但却对莫扎特有些束手无策。

    擅长浪漫乐派,所以在面对巴洛克时期或是古典主义时期乐曲的时候,感觉有些束手束脚。

    更多的时候,指挥家们都是一“最强”,多“优秀”而已,少见均衡的选手。

    但这一次演出中,瓦尔兹就发现,李文音的指挥实力还是超出了自己的预期!!

    可以说,从一开始,李文音的风格就极其的多变。

    虽然大体非常的浪漫主义但其作品之间的风格却简直就像是他在钢琴上的左右大跳一般离谱,虽然这些五花八门的作品能让瓦尔兹知道,李文音对于音乐史以及各个流派的研究非常深刻运用能力也极强

    但无疑让“指挥”的难度更上一层!

    如果指挥的风格,也如乐曲一般风格多变,瓦尔兹倒是不会觉得有什么问题。

    但

    瓦尔兹发现,李文音恐怖就恐怖在这变化莫测的乐曲风格中,在这各不相同的指挥风格中

    李文音独特的个人风格居然就在表演中,开始慢慢成型!

    不是长年累月的练,也不是突然顿悟。

    而是在这三场音乐会中,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进步!

    就好像十年磨一剑,台下十年功可以接受。

    士别三日,顿悟突破,也可以接受。

    但是尼玛打着打着越打越强的就很tm离谱。

    就好像和一个金丹期修士打了三天三夜,结果发现对面越打越强,当着你的面进步突破,甚至还顺便在渡劫的时候跟你继续打

    为什么知名的指挥家令人印象深刻?

    是因为指挥的时候习惯的动作表情?

    还是个人对于音乐的独特处理?

    其实两者皆而有之,甚至可以说远不止这么简单。

    这也就是瓦尔兹心中,“顶尖指挥家”与“优秀指挥家”的区别。

    是否形成了自己的“神”!

    很明显,李文音的指挥中,“神”,已经越来越浓重,越来越灵巧了!

    而这种独特的指挥风格,配合李文音百变的音乐风格,不断的变换,甚至肉眼可见的迅速进步,都让瓦尔兹感到心旷神怡。

    这种顶尖指挥家才能带给人的独特享受

    就仿佛

    镜花水月!

    某宿舍。

    一名李文音早期迷妹,正盯着电脑屏幕中李文音的身影,脸蛋红扑扑的,像是刚挨了五个大b兜。

    “嘶!!!”

    小迷妹不懂音乐,也并不是特别喜欢古典音乐,只能说不讨厌。

    但

    寝室中还是发出了有些古怪的声音,引得室友阵阵侧目。

    “啊啊啊!!老公又帅了!”

    “啊啊!!讨厌,我这腿怎么就并不到一起去了?”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