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红楼之低调人生 > 第12章 了解科举

第12章 了解科举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忙活了几天算是暂时安定下来,以后有时间再一点点凑齐家当,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居家过日子也是如此,不可能一次就把所有需要的买齐,需要随时添置才行,这些都是小事,自有下人们操办,他现在家也算有了,必须要考虑科举事宜了。对于古代的科考制度看小说和历史书籍有一些了解,但当时只是当娱乐看看而已,现如今必须要先打探明白各种科举的制度和要求需要考些什么,另外需要知晓其中的一些猫腻才能一举考中不浪费时间,所有当务之急是先要打探一番。

    经过几天花了不少的银两才算打探明白,本朝科举与其它朝代大致相仿,也分县试,府试,院试,然后是秋闱考举人,春闱会试然后殿试金榜题名算是完事。

    县试主要在各县举行,通常由知县主持并担任主考官,由儒学署教谕教导监考,考试的时间是每年的二月份,考生可以提前去县衙的礼房报名。报名的时候需要填写“亲供”也就是你的基本个人资料包括姓名年龄籍贯体貌特征以及祖宗三代生死履历,不仅如此你还需要找到一同参考的5个互相结保这是防止作弊互相监督。最后还得需要本县的禀生为你证明资料全部属实才算有了考试的资格。陈则锜没有上过学堂,也没有认识的禀生为了参加考试才和薛宝钗提了第三个要求也是没有办法中的办法。

    而考试通常有四场,考的四书五经,诗赋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些,只要熟读四书五经,诗词写得不错合乎主考官知县的脾性,一般来说问题不大。但前提必须对于四书五经不仅要熟读还要流利的背诵下来才有能考试的时候答题顺畅。

    县试通过了就是府试,由各府州知府主持,府学的教谕训导监考,每年4月份考试,报名和备考与县试基本相同。只不过比县试检查的更加严格,考的时间更长而已,当然考试的内容也难了许多,以四书五经为主,加入【左传】【春秋】【尚书】【礼记】,府试共考贴经,杂文策论三场,其中前两场各考一天,第三场连考两天。考试期间考生不得出场,像被拘留一样被圈在不大的考房里独自答题,除了吃喝拉撒外精神高度紧张郁闷,心理素质和身体健康低的人往往发挥不好而名落孙山。

    通过了府试就可以被称为“童生”的称号,也有了一些小小的特权例如诉讼时不用跪拜,婚丧典礼时可以和官员同桌而食等等的权利。府试过后就是院试了,院试是由各省学政主持的考试,报名同上,考试时间各省不同,但一般为8月份,考试的内容由学政坐大堂亲自写试题,主要考八股文与试帖诗,并默写【圣谕广训】百数十字。考试分为正试,复试两场最后录取的人数少之又少,所以在古代白发苍苍却仍为童生者比比皆是。

    院试通过后就获得了“生员”称号也就是人们俗称的秀才了,可以进入府学县学学习的资格。考上了秀才算是脱离了平民阶层,拥有了一定的特权,例如免丁粮役税,见官不必下跪等等,诸多好处让那些寒门学子趋之若鹜,就算白发苍苍了还要参加考试,以企盼得以获取功名。

    当然秀才也不是终身制的,按岁考成绩划分一等为“禀生”每月可以领一些粮食,成绩更为优异者有机会被选为“贡生”获得进国子监读书的资格。二等为“增生”虽然没有粮食可领但也可以获得一些奖赏。三等为“附生”算是合格了,至于没有入等级的人就会被剥夺生员资格,可见在过去就算你考取了秀才不努力读书没有好成绩也是会被开除的,所以白发苍苍的秀才太过正常了。

    考取秀才之后想要再进取一步那就要参加乡试了,乡试又称大比,每三年举行一次因考试时间在八月秋天俗称“秋闱”,由皇帝钦命的主考官前往南北直隶及各省省城主持。

    乡试共有三场,每场考三天而且还要提前一天进场。进入考场要经过严格的搜身然后按次序进入自己的考棚然后门会被锁上不允许出入。考棚又叫“号房”是一个独立的小房间,考生在考试期间答卷吃饭住宿的地方,也就说考试的三天内吃喝拉撒睡都要在这里完成,直到考试结束,三场9天的时间也是让人够受的了。

    乡试主要以【四书】【五经】策问为主同时也考察考生的写作和思想文题,可见思想品德教育古代就抓的很严格了。相对来说乡试就需要考生对四书五经要相当的熟悉和高度的理解程度才能游刃有余的答题,不光如此还需要考生对于诏,判,表,诰等文体熟练运用,其实这些东西就是当官必备的技能,公文都不会写你还当个屁官啊。另外还要根据当时的时事政务考生要写一篇策问来显示考生的务实才能。考试完毕会在9月上旬或中旬放榜。

    乡试的录取率也就在百分之3左右,可见是比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还要难上几分,可以说是科举之中最难的一关了,因而也有“金举人,银进士”之说。

    当然如此难考,考上了待遇却同样令人心动,除了拥有秀才的待遇外最大的待遇就是免税权,如此一来便会有百姓或乡绅主动将土地投效到举人名下,从而获得免税权,于是举人一跃便可成为地主阶级,这还是经济层面的。

    政治层面的就是如仕权了,也就是说可以做官了,虽然是候补官员,运气再差也能混个县丞,主薄等佐贰官,如果有靠山和银钱,便可坐主官,由被统治阶层一跃变成统治阶层的华丽大转变,到那时钱权地位女人还不统统到怀里来嘛。

    乡试完后想要再进一步那就是会试了,会试是礼部举办的全国性考试,能否成为进士就看会试的结果了。

    会试通常在乡试后次年的二月初九至十五日举办,因为在春天举行故也称春闱。主考官通常以进士出身的大学士,六部尚书以下副都使以上的官员充任,余下有多名翰林为主考官。

    会试同样分三场举行,每三日一场份别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举行,考试内容与乡试大同小异。考试完后会在四月分放榜。考中进士那就是说当官是必然的了可以恭喜你官位稳了,但要更进一步还需要殿试。

    殿试是皇帝亲自对考生的考察,依据排名最终授予不同的官职。殿试通常在会试同年的四月二十一日举行,地点一般都在保和殿。殿试只考策问一道,试题由内阁大臣预拟数道,殿试当场由皇帝圈定,只考一天,先由阅卷官轮流传阅,然后选出最优异的十份进呈皇帝,由皇帝亲自确定最终排名。

    经过殿试后录取之人分为三个等次,其中一甲共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称“进士及第”又称“三鼎甲”二甲若干人约占录取的三分之一,称“进士出身”二甲头名称“传胪”其余人为三甲称“同进士出身”。名次确定后发榜由于是皇帝点的皇帝金口一开点状元,所以榜单也称金榜,人生四大喜事金榜题名就是由此而来。

    殿试过后什么一甲夸官什么的不详细介绍了,总的来说殿试考上了科举之路算是到头了,除了一甲三人有优先进入翰林院的资格,其余他人还需要官选,才能决定你去哪做官,总之不论去哪好歹是做官了,一跃成为人上人了。虽然初始的官位并不高,但毕竟是科举正统出身后劲还是很大的,当然前提别犯错误。没等升官呢先被罢官了那才倒霉呢。

    至于翰林院是什么部门很多读者不知道在这里简单说一下,翰林院其实就是朝廷的人才储备基地,时有“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之语,因而庶吉士又被称为“储相‘’(一甲三人自然和算),在官场上具有一定提拔资格的。所以有长远想法也野心的人都愿意进入翰林。

    大概笼统的介绍下古代科举的全过程以便读者看得明白,省得下面的篇章写到这些读者看得比较迷糊,所以写了这些,以后的篇章关于科举就不再单独详细言说了。

    对于古代科举虽然历经很多朝代总结借鉴逐渐完善起来,但毕竟不是数理化考试有固定的答案,过去的科举以八股文为主,虽然有固定的格式了书写规范但毕竟没有固定的答案,全靠主考官和同考官主观意识来评判,所以个人喜好站很大比重,考生的字体,答题的思路见解等等不一而同,付不符合当时的主考官们的口味也是很重要的一点,说句白话,你的试卷答题内容主考官看得舒服,别的差点也许就能给你点过,但字体是必须要写好的可见一手好字在过去是多么的重要的。

    不论你为官怎么样但每一位官员的字都写的不错,要不然也不会考中。另外不论在哪个朝代,那个皇帝再严苛,考场作弊屡禁不绝,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就是苦了满头白发的考生了。

    详细的了解完古代科举的方方面面后,开始买书回家后准备苦读,来年二月县试争取一次通过。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