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虞为天子
“‘虞为天子’?什么玉印,只怕三岁小儿都不信!”
赵国一直密切关注着南边邻居们的动静,刘寿每隔两天就到兵营来议事,也就是聚众围观。
最近袁绍和韩馥为了拥立刘虞大肆造势,前些天那个四星会聚于箕宿的天象,正好能对应上大司马幽州牧刘虞,套上玄学便有了点谶语的意味。
可惜后续宣传没能配得上这么高级的开场,袁绍直接弄了个玉印刻上“虞为天子”四个大字,效果无比敷衍,一下子连那天象都跟着掉了价。
“此举与指鹿为马何异?”
“可叹汝南袁氏四世三公,竟出此不肖子孙!”
“汉室不幸,贰臣作乱。”
“怪力乱神,哈,真是令人耻笑!”
今天骠骑营中的气氛略显微妙。
想袁绍今年都四十多岁了,还搞了个这么低级的玉印出来,属实是有点好笑。
刘寿身为一个正牌的汉室宗亲,直接就被袁绍这波操作给逗乐了,然而一众文武纷纷表现地痛心疾首,他又不好笑得太明显。
结果,众人说着说着,沉痛的气氛当中渐渐透出了那么一丝滑稽
毕竟真正的大汉忠臣,如卢植、刘陶、士孙瑞、傅燮,全都远在千里之外,现在帐中的黄忠、鲍信、郑泰这些人对汉室的所谓忠心其实也就那么回事。
我们是专业的,一般都不会笑,除非忍不住。
众人脸上的表情逐渐怪异,还是周瑜及时打断了越聊越歪的话题:“袁本初、韩文节图谋篡逆,是复又一国贼也。将军,今当作何应对?”
这一提起刘寿,众人立时都住了口。刚才黄忠嘲讽开得有点大,此时反应过来,赶紧瞄了眼上方。
刘寿顺着他的目光看过去,安抚地微微一笑。
刘寿从来不指望他的部下对汉室能有多忠诚,总归现在的赵国实力强,待遇好,稳定性高,人才自然会流动过来,有没有那点正统情结的加成已经不重要了。
而他又有的是钱发放俸禄,用人之际就只需要考虑管理成本,除了那种意志坚定想要独掌大权的人,其他不管什么样的人才都可以收在麾下,只要有本事,忠诚度高点低点他都不挑。
甚至于,他会刻意减少独断专行的情况,以避免某些优秀人才像他当初一样被激发出过量的野心。
此时刘寿被周瑜问起,不自觉地看向了身旁的荀攸。
荀攸端坐着双手放在膝上,神情自若,用沉默表达了“同样的话他不会劝第二遍”。
好吧,现在韩馥跟袁绍互为奥援,不是出兵的时机。刘寿于是自己答道:“兵法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今袁绍受韩馥节制粮草,势必相离,缓则其自兼并,急则邺城坚深难攻,故而宜缓出兵。”
鲍信有些急公好义,劝谏道:“今袁绍、韩馥动摇国本,天下震动,将军若不发兵制之,复待何人?”
周瑜自然不会等着让刘寿来反驳,立即出声反问道:“如今虽有强兵两万,韩文节以兵万余、民夫数万守城,如何克之?而袁本初、曹孟德近在咫尺,势必相救,如何对之?”
鲍信被问得皱眉沉思,过了一会,突发奇想:“近日黑山贼与袁绍交恶,不如与之联合,我等攻邺,使张燕阻河内”
“想都别想。”郑泰的白眼都快翻到天上去了:“当初将军夺了张燕的名位,卢公又率兵清剿数月,黑山贼怕是更仇恨赵国呢。”
鲍信失望地叹了口气,没再说话。
这时牵招提出了另一个思路:“青州黄巾暴乱,众至数十万,刺史焦和原本要去酸枣会盟,如今只得困守州府,屡战不胜。将军如肯发兵相助,而青州奉迎将军,则东方之势成矣。”
“哦?青州?”
刘寿忽然想起来,牵招有位同乡的刎颈之交,名叫刘备,应该正在青州任高唐县令
周瑜赶紧提醒道:“青州殷实,军革尚众,之所以黄巾群盗处处飙起,盖因刺史焦和不理兵事,但坐列巫史,萗祷群神,故而不能胜。此人未必愿迎将军。”
贼人攻城,主将关门祈祷,恐怕这是脑子坏了,神仙来了也救不了。
刘寿挑眉,差点忘了青州刺史是这么个感应神灵的奇葩,他们还是不要去掺合了,别一不小心再被队友坑一手。
随后郑泰又有提议:“焦和好立虚誉,不能守土治民,将军何不使其罢官,另设一位青州刺史?”
一直没怎么说话的段煨也加入了讨论:“若去青州,须经魏郡、甘陵。倘或出兵,韩馥断我粮道,如之奈何?”
郑泰答:“可以先取甘陵国,再进青州”
刘寿赶紧打住:“兵者大事,不可操之过急,若有良策再议。”
眼下这种暗流涌动的状态,乍一上来感觉真的很不好,让人忍不住想伸手动一动棋盘,把手里的筹码都打出去。
而智者会忍住这种不安和诱惑,去思考每一个可能的方向,分别给出最合适的应对,若是没有良机,那就坚决保持不动。
众人又聊了一些军情,很快便散了会。
这天傍晚,刘寿单独请荀攸到王府密谈。
荀攸一见面就说道:“将军所问者,钟元常其宜也,吾可试行之。”
“太好了!”刘寿闻言大喜,“请公达为我一试。”
荀攸又说:“韩文节,袁氏之故吏也,动之不易,当以众劝。”
刘寿连连答应:“此事皆托公达,成与不成,本非我所能移,一试而已。”
韩馥乃是颍川人,到任之后征辟的从事郭图、辛评皆出颍川,可见此人是比较注重乡党的;而早在几十年前,荀淑、韩韶、钟皓、陈寔合称颍川四长,如今韩馥跟荀氏、钟氏的交情自然不浅。
刘寿便是动了这个心思,想问问荀攸,能不能通过同乡的情分说动韩馥抛弃袁绍跟着他干。
现在荀攸的答复是,韩馥是袁家故吏,估计已经拉不动了,不过他可以联系一下郭图和辛评,靠这两人来影响韩馥的决断。
这事其实让钟繇来干最好,荀攸这一支并不是荀家之长,而钟繇则是钟氏这一代最有话语权的人。可惜钟繇此时远在河东,刘寿想着,一会他就写封信去。
荀攸看出了他心中所想,笑道:“元常为钟氏菁英,与乡里自有联络,将军只管静候佳讯吧。”
刘寿知道他俩关系最好,荀攸说有佳讯,肯定是已经跟钟繇通过书信了。“公达,有何音信,可否告知一二?”
荀攸含糊答道:“不过是分韩氏乡佐,以助将军。”
分其乡佐,这是说,要让韩馥所器重的乡党在两边都押些注?
颍川士族啊!
刘寿顿时心动:“我有掾属、谒者之位,愿公达为我多举良才,切勿以同乡谦避。”
荀攸这才透露了一句:“有一子不日将至,其才可佐将军。”
刘寿笑道:“好呀,皆言汝颍多奇士,我就等公达的佳讯了!”
……
之后的半个多月,关东诸侯另立新帝的大戏精彩绝伦,高潮迭起。
立刘虞为帝这事儿,最早其实只是袁绍和韩馥一起琢磨出来的,别说关东诸侯了,连刘虞本人都不知道。
一波舆论造势之后,关东诸侯大部分都同意了,只是袁术不肯表态支持。
这俩人各自给袁术写信,韩馥讲了一堆怪力乱神的征兆,四星会聚、玉印、还说代郡出现了天生二日,总之就是编。袁绍则干脆说刘协可能不是汉灵帝的血脉:“长安名有幼君,无血脉之属,公卿以下皆媚事卓,安可复信?”
此时袁术早有不臣之心,他当然不希望立一位有德之人当皇帝,不然万一汉室就此复兴了可怎么办?何况,他看了这俩人的说辞,心里满不乐意,配得上天降祥瑞的怎么可能是刘虞嘛,只有我袁公路!
于是,袁术以大汉忠臣的姿态否决了袁绍,称自己是“慺慺赤心,志在灭卓,不识其他。”
袁绍一看这天被袁术聊死了,也不再找他商议,自己带着跟剩下的关东诸侯一起敲锣打鼓地准备迎立新帝,派出故乐浪太守张岐出使幽州,要给刘虞上尊号。
刘虞见了张岐,厉色叱之,坚决不肯称帝。
这时的袁绍还以为刘虞是在走三辞三让的流程,于是又派人劝进。而正在酸枣聚众吃喝的诸侯们为表支持,也派出了当初首倡会盟的臧洪来到袁绍处,准备作为劝进的使者去幽州。
谁知袁绍派的第二波使者被刘虞直接收斩了,袁绍这才意识到刘虞是真的不干,只好作罢。臧洪也不用去了,就此留在了河内。
韩馥想着退而求其次,立不了皇帝的话,只要来个人能给他们封官就行,于是又请刘虞“领尚书事,承制封拜”,结果刘虞还是不听。
初平二年的正月,关东大地上所有势力都在关注着幽州的动静。
随着刘虞固辞尊号的消息传出来,有人失望,有人振奋。
令人有些不解的是,就在这么一场闹剧过后,名望大增的“大汉忠臣”刘虞不仅没跟袁绍翻脸,反而默默加入了袁绍的盟友之列
在各种可能阻止刘虞称帝的原因当中,忠诚所占的比例多少已经不得而知,不过有一条利害关系是必然的,那就是他的儿子,侍中刘和,此时就在长安当值。
袁绍袁术举事可以丝毫不在乎家族,说不定这哥俩还有点逼人杀掉兄长袁基好自己继承袁家政治遗产的想法;而刘虞只有刘和一个儿子,他可不会陪着袁绍蛮干。
所有人都没有注意到的是,最近刘虞新添了一名从事,名叫田畴。
这田畴年方二十三岁,善于击剑,还有一手走山道小路的绝活。
很快,田畴带着青壮勇士二十骑悄悄地出了居庸关,沿着阴山北麓向西而去。他们这条路全程三千五百多里,其终点正是长安。
广府。
关东诸侯们发现不了北方塞外疾行的田畴,某人的天眼却能预知千里,不过,他乐见其成。
“兄长既言刘伯安必迎其子,可要设法阻截?”
“哈哈,非也。你传个信给上郡太守韦端,叫他不要阻拦幽州使者。若是方便就交个朋友,遇不上便算了。”
要是能把刘和抓在手里最好,就算抓不到,谁又乐意有个受制于董卓的邻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