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风陵渡
秦川八百里。
初平元年四月的渭河平原上,处处戒备森严。
皇帝和朝廷百官都已经到了长安。离河水十余里的山谷间,连接东西的两京故道此时被董卓的军队彻底封锁,往来路引都盘查得十分仔细。
当然,也不会有几个行人就是了。
董卓的部下残暴勒索,平民百姓都不敢出来,只有世家豪族敢带上数百家丁出行,此外就只有董卓的使者和亲信以“奉召”之名来往于洛阳和长安,能畅通无阻了。
初夏的夜里还有些凉。
三五骑飞马来到潼关下,手里拿着董卓军中的令旗。其中一人大声喊道:“长安有信奏报董丞相。”
守关的士兵细细验看了文书,连忙开关放行。
这伙“信使”马不停蹄地出了潼关,没走两步,为首那人便找了一处无人看见的地方,将刚刚给潼关守兵验看的文凭烧了。
“都尉,这”
“这是为何?!”
随从的几人吓了一跳,纷纷惊呼出声!
“休要声张——”
被呼作“都尉”的人示意随从们安静,只说道:“某自有主张。”
于是几人都不再问,跟着这“都尉”埋头往前跑。
又赶了几里路,便遇到一处岔路口。
在潼关附近,乃是远上云中的黄河流回中原的地方。
沿着黄河也有一条南北向的马道,直通黄河东流的第一处大渡口,风陵渡。
“都尉”这几人于夜深时由岔路转道向北,半夜三更赶到渡口。
只见得三五团渔火在水中摇曳,黄河两岸的木船一字排开,船夫多在自己的船上盖着蓑衣睡觉。
都尉大声喊道:“董丞相有军令与段将军!速速与我安排船只!”
船夫都被惊醒。
值班的兵士举着火把从一旁的房舍里出来,拿鞭子遥遥指着两个起了身的船夫道:“你,还有你,快送使君渡河!”
于是这几人牵马上船,顺顺利利地到了河对岸。
刚刚下船,忽然有一彪从潼关方向赶来,大叫道:“魏都尉休走!”
都尉一听,飞快地翻身上马,呼喝对岸道:“贼人欲窃取军令,速速与我拦下!”
风陵渡的兵士们闻言有些迷惑,不知该听信哪边。于是南岸的士兵围住了追兵,北岸的士兵挡住了都尉,隔着一条黄河,局面一时僵持住。
都尉取出军令和文书信物,守兵们看了,只得散开准备放行。
“且慢!”
南岸的追兵当中,为首一人见他要走,连忙大喊。
幽幽火光中,此人从怀中掏出一卷文书,拿在手里比划着喊道:“魏齐卿,速速回转!丞相封你为步兵校尉,有调令在此!”
原来这都尉名唤魏杰,字齐卿,正是长安驻兵的长官之一,官拜破敌都尉。
只是这位魏杰乃是故太尉刘宽的门生,原属京兆尹盖勋部下,又跟傅燮早有交往,自然不不是董卓。
近日来,魏杰又与当初逃离长安的盖勋联络上了,于是借着朝廷给董卓送信之机自荐做使者,转头就盗了军令跑出来,想要帮在凉州的傅燮去给刘寿送一封信。
魏杰见来人叫破自己身份,只好拨转马头,对着南岸喊道:“我已拜见过董丞相,受命往段将军营中传信!”
“魏使君请稍待,接过调令再走不迟!” 对岸说着,便叫人派船准备渡河。
魏杰知道此时当真是情势危急了。顾不得擦拭头上的冷汗,挺立在马上,高声斥道:
“军情紧急,岂能耽搁?待我送去军令,再来接调令!还不让开!”
魏杰斥退了围在身边的风陵渡的守兵,飞快地策马往北方跑去。
“哎呀不好!快备船!”
对岸的追兵当中叫了一声,赶忙催着守兵速速验看他们的文凭。
魏杰几人快马向北跑出十余里,渐渐远离了风陵渡。
待翻过了雷首山,又遇到一处岔路口。
这路往北,乃是沿着黄河、汾水的的小路,路过夏阳(今韩城)、皮氏两处县城,一路上岗哨不多。往西,则是去往河东郡治所安邑(今运城)的官道,要途经河东郡大半的城池关隘。
随行的一个家仆对魏杰说道:“山道隐蔽,都尉请走小路速行,仆愿走大路引开追兵。”
魏杰道:“我等皆走大路。”
身边几个随从都催促道:“都尉身系大事,还请速行!”
魏杰只好从袖中取出了薄薄一张纸条给几人看了,只见上面写道:
“过风雷,而安逸。”
随从们面面相觑,问道:“都尉,这是何人所写?”
魏杰摇头不答,只带着几人打马沿大路往西而去。
不过一刻钟之后,在渡口被守兵盘查了一番的追兵终于气喘吁吁地赶到了这个岔路口。
为首者自信道:“大路城池无数,魏杰岂敢往大路逃窜?我料其必走小路。”
于是派了两三个人沿着官道去给各处县城传令搜捕,自己领着大队人马沿小路追击。
五月末,魏杰带着仅剩两人的随从,风尘仆仆地来到了刘寿大军所在的平阳城。
他们一路都不进入县城,又避开段煨和白波贼的搜查,翻山越岭隐蔽行藏,半个月的路途生生走了一个半月才到。
刘寿听说魏杰居然来了,连忙出去迎接。
刚走到半路,荀攸也闻讯赶来,见了面便拱手笑道:
“恭喜将军,段煨可破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