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置官列将
鲍信带兵离开的消息在邯郸城里快速传开,向往安逸的人们都松了口气。
到了晚上,城中照例举行了庆祝改元的活动。李燮避过喧闹的人群,只身来到王府,见了面便笑称:“大王明断。”
刘寿带着袁涣到屋外相迎,应道:“正要往谒李相呢!”
李燮大赞刘寿没有意气出兵,谈笑间落坐,又提起一事:“《周礼》列官,陈人役于前,以为民拯,实观国制。大王治国,宜置诸卿如仪。”
“善哉!”刘寿顿时心动:“李相可有计较?”
汉初诸王,封地千里,国中官职除了有太傅、丞相,又有御史大夫及诸卿,皆秩二千石,置百官如朝廷。国家仅指定丞相,其御史大夫以下皆自置之。
至汉景帝时,吴、楚七国作乱,以后遂令诸王不得治民,令内史主治民,改丞相曰相,其余诸官悉数省去。至汉成帝时,省内史,太傅改称傅,之后这套极简的王国官员体系便沿用至今。
刘寿自从有了治民之权,早就想过要配置官署。然而之前他一直在洛阳忙着政务,还把能主事的人手都派去了凉、并二州,没精力又没人,便一直未曾提出要置官的事。
如今赵国的官员体系完全是按照治理一郡的模式,李燮就相当于太守,相长史桓阶相当于郡丞。
只不过因为李燮一个人管不过来国境里几十个县各种徭役断案的琐事,便又多设了常山丞骆俊和中山丞贾琮。这两人名为郡丞,实则跟权力与太守一样,各有功曹郡吏,身上还有骑都尉的官职可以调兵。
这样的配置在往日足以应付政务了,不过以后赵国要从中央朝廷的体系里独立出来,就得再把王国的官职配齐,才能像个完整的国家一样运转起来。
这边李燮说道:“天子九卿,赵国今已有中尉与仆,再置郎中令、内史、廷尉、少府,合为六卿,如何?”
刘寿心中其实更想置一位主谏言的御史大夫,不过想想上述几位:郎中令总领王府职员,内史治民,少府掌工,廷尉典狱,都不能替换,便也不纠结了,爽快地答应下来:“如此甚好,我正作此想!”
李燮微笑颔首,又问起人选来。
“这 李相以为呢?” 刘寿顿时就被问住了。
别看他开府这些年,掾吏都换了好几批,实则他府里一直都人数不多。而故吏当中名分够得上二千石的人物,要么是公卿高门的,要么在朝中当过官的,要么是入府日久能独当一面的,全都在半年前被他派出去做太守了……
李燮也没想到刘寿连一个人选都说不上来,他只好先推了一位:“京兆杜畿善断,政绩常为诸县之最,可为内史。”
刘寿有点犹豫:“此子年未而立?” 话未说完,被袁涣一个白眼翻过来。
李燮也无奈了:“大王,举才勿以标鉴。”
刘寿想想自己的年纪不禁笑出声来,于是答应了用人。只是杜畿二十七岁,他暂时还不想开这种青年列卿的先例,便提议道:“以杜伯侯为内史丞,秩比二千石,如何?”
内史丞原本是内史的副官之名,如今亦然,就让他直接做国相的副手。
李燮当即应下。
袁涣又提起几人:“士孙君荣可为列卿,再有,钟元常不是快到了么?”
刘寿坚定否决:“我料明年必有大战,需彼二公随军,以为外任。”
袁涣闻言就看向李燮,做了一个爱莫能助的表情。
李燮感觉刘寿好像又是早就知道哪里会乱似的,居然还提前留人准备外封太守不过刘寿显然不打算解释,李燮便专心盘算起赵国的人手来:“大王,闵纯、耿武俱为美士。”
刘寿想了一下答应道:“闵纯为少府,耿武为廷尉,如此,郎中令待我再去问一人。”
袁涣有点不信他还能招来什么人,试问道:“大王欲问阴公么?”
刘寿摇头笑道:“他是朝廷的少府,岂能来就蔽地?我还识得一人,只是也不知此人肯不肯低就。”
……
又过了两日,王象那一路人马终于也回到了邯郸。
早在宫变那日,王象带人赶到洛阳,只见城中兵荒马乱,宫中烈火熊熊,便按照刘寿的吩咐去找卢植。之后没过两日、卢植被免了官,王象就护着他一起往赵国来。
原本王象只有韩浩留给他的百骑,此时军营前竟到了有二百多人,卢植、钟繇、刘陶等故人皆在其中,各又带了些家眷随从。
这边刘寿策马来到军营,一眼就看见了钟繇的两个小妾穿着颜色颇为醒目华服站在人群中。
刘寿来到这二人面前驻马,对袁涣道:“早为元常备了府邸,遣人送她们入城吧。”
一个女子跪下乖巧地应道:“贱妾多谢大王。”
另一个机灵些,也跟着跪下,提醒道:“回大王,卢尚书与刘子奇公也到了。”
“呵呵,钟元常开达理干,其妾也见识不俗呀!”刘寿笑着夸了一句。袁涣则又拉过一个部下,吩咐道:“速去找桓君,请他再备两处府邸。”
刘寿这才又打马往前走,等他进到中军帐时,帐中气氛热烈,已经聊了好一会了。
刘洪带着众人起身拱手:“将军。”
“快坐!” 刘寿忙让众人都坐,又专门招呼卢植:“卢公请坐。” 卢植颔首作揖。
刘寿绕过帅案坐下,就听王象率先汇报道:“小人奉将军之令,听计于卢公。我等离京时,卢公言‘当取小道’,董卓果使人沿大道追杀。我等为躲避追兵,绕路而行,故而迁延了两日。”
“董卓竟狠毒至此?”刘寿闻言有些惊讶。
四年前他跟着董卓一起出征凉州,当时董卓给人印象是个骄纵而善战的骁将,没想到背地里居然是这么个阴私害人的货色。
“可不是么!” 王象说到董卓就来气,当即应了一声。顿了顿,又指着坐在最末的一个年轻人道:“此乃故车骑长史乐君门生,安平牵招,字子经。乐君随故车骑战死,其门生扶灵北还,路遇贼匪,旁人皆逃,独牵子经守柩不弃,后遇我等。”
刘寿低头想了一会才明白这个乐君是指的乐隐。那位沉默寡言的车骑长史,刘寿几乎已经忘了他的长相了。
待王象介绍完,牵招起身见礼,刘寿颔首,对刘洪道:“牵子经奉孝有节,辟为府掾。”
牵招上前两步,躬身说道:“牵招拜见骠骑将军。请将军准招扶恩师灵柩还乡,再来帐前效力。”
刘寿回想了一下刚才好像没看见有棺材在营中,也不知道他们给放在哪里了。不过这种事自然没有不应之理,刘寿心里瞎想着,随意点点头答应了。
刘洪便对身后的傅巽道:“你带牵子经去支三个月薪俸。”
傅巽风度翩翩地拱手应诺,上前招呼牵招:“我为将军掾傅巽,君且随我来。”
牵招道:“多谢傅君。”
这二人出去了,剩下的帐中就都是熟人了,然而气氛反倒变得紧张起来。
左右首的刘洪、卢植二人泰然自若;其下对坐的荀攸和钟繇乃是一对好友,用眼神旁若无人地交流着;再往下对坐的郑泰和刘陶皆正坐不语。
后面的诸多武职则有些躁动,各自环顾左右。
前两天刘寿就跟他们说过“军中会有调度”,此时眼见卢植要加入,而且必为高位,今日的安排便很可能会带上他们了,这帮人是既紧张又期待。
刘寿原本早就想好了自己部下安排,正打算今天颁布众人,却不知道卢植会来。这会儿他赶紧示意刘洪和荀攸活跃气氛拖一拖,让他重新想想。
荀攸接到了刘寿的眼神,随口开始闲聊:“元常,当初焚孟津的丁原,如今可是归了董卓麾下?”
钟繇接道:“董卓诱使丁原主簿吕布将其杀害”
帐中聊着的什么刘寿都没听。
他想的是,赵国现在有李燮、骆俊、贾琮这几个贤吏主事便差不多了,再用赵国的卿位来安置文韬武略的卢植,就有些大材小用。然而他身为将军麾下最高的官位就是校尉或者千石长史,显然也配不上卢植。
或许是时候再提一提麾下武职的上限了?
思索片刻,刘寿心中有了计较,便看向卢植,非常直白地招揽道:“我慕卢公之才久矣!今天下汹汹,大丈夫当具德行,率仁义之师镇抚四方。卢公何不再为中郎将?”
此言一出,不知是谁“啊”地惊呼了一声。众人听说拜将都有些惊讶,只有卢植神色一如既往地平静,甚至还有点木然。
卢植半生在朝中历经沉浮,当过太守,当过中郎将,也当过议郎、尚书,甚至还被诬陷囚车下狱过。他对官职本就没什么追求,洛阳之变以后更是生了些避世之念。
见刘寿要给他高位,卢植既不问这事是否合法,也没什么好欣喜的,干脆利落地拱手应道:“遵命。”
刘寿点点头,说道:“卢子干拜宣威中郎将,刘陶为长史,士孙瑞为护军司马。愿诸公善养士卒,为国效力。”
这三人都应是,各自领取了新的印绶。
刘寿紧接着又道:“荀公达,进拜军师中郎将。”
本来想给他加封祭酒什么的,不过既然卢植拜将了,旧部总得提一位。荀攸这个军师中郎将掌管机要,并不领兵,名位上好看就是了。
荀攸从容起身:“谢将军。”
刘寿也起身朝他作揖:“军师。”
两人相视一笑,又都坐下。
刘寿继续说道:“元常,为我司马,如何?” 这事早在一个月前就暗示好了,钟繇毫不意外地应下。
刘寿这才看向帐下已经跃跃欲试的乐进等人,一口气说完了武职的调度:“乐进为鹰扬校尉、韩浩为护军校尉,高顺、朱灵为都尉,成公英为司马,马超为护军司马。”
“谢将军!”
“属下领命!”
“恭喜文谦,恭喜元嗣!”
“诸公,同喜呀!”
这个调度出来大家并不意外,齐齐起身应命,相互道喜。
自此,骠骑府以长史刘洪为首,荀攸为副,卢植礼如客将,钟繇统领中军,郑泰为从事中郎。
其下设黄忠、乐进、韩浩、鲍信四个独立的校尉,归属中军的则是高顺、朱灵、成公英、马超四人。
人数虽不多,比之当初何进大将军府吏员的一半都不到,但这些人都是能统数千数万人的良将。待到用兵之时,这个将才云集的骠骑营便可以雄视天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