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还将眉里翠 应需镜中舒
时间如流沙,在指间流过。
只听屋外‘锣声三记,梆敲三次’,“咚!——咚!咚!”一慢两快的打更声传来,便三更天了。
听到打更声,郭镇心里一惊,“本想请旨缉拿刺客,没想到在这都耽搁了这么久,云青兄弟在宫外肯定等着急了!也不知候在蓝玉府外的兄弟们咋样了?没想到姑丈兴致这么高,话竟越说越多,这将该如何结束呢?关于刺客、蓝玉,姑丈究竟又是怎么想的呢?看来,我还得往这事上拉一拉。”想到此,郭镇便道:
“姑丈,小侄曾听恩师‘多臂大将’‘吴福’说起:“远桥之下泛莲舟、岱岩石上溪松流、万仞翠山梨亭在、莫问声谷空悠悠”,大体意思是说张真人有七位徒弟,即‘武当七侠’——‘宋远桥、俞莲舟、俞岱岩、张松溪、张翠山、殷梨亭、莫声谷’,却不知戴元礼是这七位中的哪一位化名而来?”
洪武皇帝道:“镇儿,你有所不知,戴元礼虽是化名,但姓却是真的,所以他并不属于‘武当七侠’中的任何一位,而‘武当七侠’之中最小的一位莫声谷已于光明顶一役后被陈友谅和宋青书所害(元朝至正十七年,农历丁酉年)。”
郭镇诧异道:“哪就是说张真人除了‘武当七侠’之外,还收有其他弟子?这倒是江湖中人不曾提及过的!”
洪武皇帝道:“自从中土明教教主张无忌退隐江湖之后,张真人也放手武当,将掌门之位传给二侠‘俞莲舟’,从此之后云游天下,惩恶扬善。
有人说他现在隐居在‘崂山北九水’之巅,又有人说他现在最北极边陲——‘极寒冰岛’与冰熊相伴,也有人说他被张无忌和赵敏侍奉供养在‘冰火岛’享福,还有人说在我中华之最南端——海南三沙无人岛附近见过他,更有人说他早已修正正果——得道仙升总之,这牛鼻子老道下落不明,此后无人得知!”
朱元璋又喃喃道:“他给我做军师时都一百多岁,如果活到现在想必至少得有一百三十余岁哩!当然,也有人说他有两百余岁了,我估计他自己都可能数不太清楚。
世上若有修得长生不老之法,则当真妙哉妙哉!”
他叨念完之后,眼神之中自然流露出对长生不老之神往。
郭镇不解道:“哪您老怎么得知戴元礼就是张真人弟子?”
洪武皇帝道:“哎,想当年弧北赶大元元顺帝之时,俺差点死于贼道‘北昆仑’张天杰之手,幸喜遇上戴元礼施以援手,咱才得已逃脱性命。
后来我才得知戴元礼乃张三丰云游四海之后收的关门弟子,只是此事极少人得知罢了。”
郭镇点头道:“奥,原来如此。怪不得他对战之时用的均是武当派功夫。”
他听到姑丈‘俺’、‘我’、‘咱’等一大堆粗字随口说出,他也知姑丈是完全放开了。因为,他曾听爹爹说起关于姑丈的某些事例。
(朱元璋登基后,大学士宋濂建议朱元璋:“陛下而今已是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了,从现在开始应该称‘朕’,而不能再说‘咱’了!”
朱元璋哈哈大笑:“你是怕天下人笑‘咱’土吧?!土就土吧,咱爹咱娘就是农民,说不定天下人知道咱的这身世后,还会更亲切呢!不改,咱就是朕,朕就是咱!”
朱元璋很清楚自己的身世——放牛、讨饭、做和尚、还是卖酸梅,因此他更清楚自己的局限性,为了能够成就一番霸业,他与徐达、常遇春、汤和等同龄的武夫们称兄道弟,又将蓝玉等晚辈认作“义子”、“义侄”,同时又将李善长、刘伯温、宋濂等人拜为“先生”。)
如此看来,姑丈能得天下也是有其必然性的!就城府、韬晦这一块,我看就少有人能学的来,真的是‘将军额头跑开马,宰相肚子能撑船’啊!
洪武皇帝道:“对了,镇儿。刚才你说‘你二人’合斗戴元礼是怎么回事?我绝不相信他也是刺客!因为他的人品就如同他的医术一样,让人放心!”
郭镇脸一红,不好意思答道:
“我中了那刺客李天印计谋,误以为戴御医是刺客了!再加上戴御医并没有分辩。”
洪武皇帝大笑道:“哈哈,这才是戴元礼,真要分辩那就不是戴元礼了!”
眼看就要四更天了,郭镇心急如焚。他也为了尽快揭过自己的尴尬,便道:“姑丈,哪李天印、蓝候爷那边如何处理?”
洪武皇帝饥俏道:“呵呵,年轻人早就心急了吧?!一开始是谁说的刺客早已是‘瓮中之鳖’、‘插翅难飞’?既是‘瓮中之鳖’、‘插翅难飞’又有什么好着急的?早一刻晚一刻又有什么分别?”
郭镇脸又一红,知是姑丈批评他做事还不够老道,便试探着请教道:
“小侄愚钝,请姑丈指示——哪蓝将军府门口安排的人是撤还是不撤?”
洪武皇帝道:“撤与不撤,你是统领,自行主张去吧!我只与你说一句话:既然‘已知和尚又知庙’,哪就更没啥好担心的了!”
郭镇愣在旁边,进退不知。他本年轻,想问题又简单,这无疑是给他猜了个哑谜。他欲问又止,因为姑丈‘只说与你一句话’也就意味着他不用再问——即使问了也得不到回答!
“既然得不到回答,又何必再问?!若要再问,也只会更加地证明我职位履历资格不够;若要再问,也只会越来越多的暴露出我经验的不足。”
他想罢,知是再呆下去也无益,便向姑丈告辞,朱元璋也点头应允。
洪武皇帝看着向外走的郭镇,言道:“既然尚方剑用不着,哪就留下来吧!”
郭镇听得皇帝口谕,一愣之后遂躬身将尚方剑赐还上方。
郭镇走后,朱元璋竟也毫无睡意,嘴里反复叨念着,“蓝大头啊,蓝大头你究竟想怎样呢”
(书中代言: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太子朱标死后不久(1392年),朱元璋为加强集权借口凉国公蓝玉欲图谋反,大肆株连杀戮功臣名将,史称‘蓝玉案’,因蓝玉案被株连杀戮者逾15000人。
朱元璋以蓝玉案为契机,不仅诛杀蓝玉一门,连傅友德、冯胜、王弼等公侯在内,一律牵连。此为明初四大案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