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灵渠
季汉炎熙三年(公元266年)十二月初五,飞鹰军团五万大军兵分两路向孙吴腹地江东进军。一路由突苛的骑兵营与王崭本部合计一万两千余人,走陆路。剩下的由镇南将军陈子杰率领乘船走水路,两军预计二十日后在荆州零陵郡会合。
此次出动,由交州水军大都督鲁睦负责调集番禺、合浦两地水军船只,连同飞鹰军团从南中带出来的船只,还花钱征用了不少商户民船,共计大小船只一千多,沿合浦水道,杀向洞庭湖,准备与季汉大都督征东大将军宁随会师于巴丘。
从合浦到中原,有三条道路,走海路只能从合浦到会暨郡,海船太少装不了多少人和物资,不可行,也不符合引次作战的战略需求。走陆路,从南海郡到始兴郡再通过桂阳到零陵峤道到达零陵郡,此路比较难走,一路上有不讲道理的蛮人居多,除一些不畏艰险的商贾,平常很少人走,当然军队也可通行,只不过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比走水军多了去。
最便捷的还是走水道:秦始皇为统一岭南,开灵渠,从长江水道可达珠江水系。为合浦与中原联系开拓了道路,方便交州与中原往来奠定了基础。后来沟通了郁林郡南流江与北流江,经桂门关运河被修通后,水路行走就更快捷了。
从合浦溯南流江而上,经郁林郡桂门关进入北流江,在藤州境内接西江,再经梧州溯桂江而上,过灵渠可沿湘江到达长江流域。后来货物交易频繁,人员增多,灵渠满足不了需求,而增加了陆路通道,方便中原与交州往来。只不过水路仍是主要通道,历次前汉及孙吴派兵经营交州,都是通过此水路来完成的。
千数船只,装得满满当当,吃水很深,借助风力,溯南流江而上,整条河流为之一塞,千帆起航,蔚蔚壮观。如果可以的话,从江岸这头踏着船板可以到达江岸那一头,鞋子都不用湿的。
在一艘最大的船头上,迎风飘扬着飞鹰军团的战旗,数员汉军将士立于旗下,保护着比他们生命还重要的旗帜。巨犬巴鲁趴在甲板上,雄望四方,看着各船上个忙碌的水手,悠闲的将士,不由感到无趣,眯着眼睛睡觉。
巴鲁旁边的镇南将军陈子杰看着龟行的船只,忧心重重:这么慢的速度,得什么时侯才能到洞庭湖,如果误了日期可不是闹着玩的。
立于陈子杰旁边的军司马崔恺干瘪瘪的说辞毫无劝说效果,他对船运、水军等也了解不多。结果,在行军司马大当家的提议下,只好把忙碌中的鲁睦找来问。结果鲁睦说现在是逆流而上,风小,只能慢慢由水军们划着走,再急也急不来。
陈子杰心中着急,却看着船上无所事事的将士们,站在甲板上看热闹,决定给他们找点事做,免得闲出病来。下令让鲁睦教会他们划船,速度应该会快一些。
悠闲的将士们终于找着乐子了,好多旱鸭子从没摸过长长的船浆,他们在水手的指挥下开始学习如何划船,刚开始还觉得好玩,但不久,这种枯燥的运动就不感兴趣了,个个划得有气无力,早见惯了这种情况的水军头目,开始喊起了哨子,一脸无辜的将士们又跟着节奏摇起来。
陈子杰为船速太慢恼火,而军司马崔恺、长史谯登、主薄陈莅及相关从事等却很惬意,在船头甲板上摆上茶具,煮茶聊天,还有欣赏不完的江岸风光,几个人忙着作画写赋,吟诗作对,好不快哉。
行军途中,公务较少,人坐船上,也不劳顿,难得清闲有此雅兴,陈子杰没有干预,却也没有兴致参与,自已溜到船舱看他的公文去了。在交州那会儿,可把他们给忙着够呛,战前战后都属于他们的事情最多,战前统筹粮草、物资,收集情报、筹划军略,战后安抚民心、登记战功,统计伤亡及损耗物资,预拟奖赏,调派官员等等,个个蜕了一层皮,真是军功章里有他们的一半。
他们属于军团幕僚职,没有具体的军功,飞鹰军团打了胜仗,全体都有功劳,每人官升一级,奖赏若干。这些人都是世家子弟出身,不差钱的主,也不在乎奖赏,只要能得到朝庭认可,好日子还在后面。
镇南将军是从小兵一路升迁,近十年的时间,能达到这个高度,令朝中很多人感到不可思议,现在陈子杰通过经营南中、全取交州的功劳足能把不服的声音完全压下去。如此功劳,这个镇南将军的位置陈子杰是坐得稳的。底下的人哪能看不出,跟着他,前途无量。
如今五万精锐前往江东争雄,如果能再立下军功若干,岂不还能晋升?各人升官速度岂不也是水涨船高,甚至有心人已在盘算,江东被季汉收复后,自已的上司能达到怎样的高度,自已又会处于哪一级,如何能捞个实权的位置。
船慢慢前行,有些地方宽阔壮观无比,江上出现了渔排,渔人披蓑戴笠,放网水中,鱼鹰扑腾着翅翼。有些地方又很狭窄,江岸边黑黢黢,高大兀立的奇峰历历粉墨登场。船在江上,人在船上,不论从哪里看都是风景。
经过两天多的时间,终于经桂门关进入北流江,水势平缓,江风习习,水军们把船帆调整好角度,船如利箭一般飞奔,非常刺激,船上的将士们怪叫连连,他们终于不用划浆了。
几日后船入藤州西江,而后经梧州再溯桂江而上,终于抵达灵渠,所有船只会在这里休整三天,排队依次过灵渠,进入湘水后,就可以一路到达洞庭湖,那里有孙吴水军基地——巴丘。
灵渠这个地方,是中原进入岭南的中继站,在季汉大军到达灵渠时,当地原孙吴设立的管理官员与地方政权,齐齐前来送上降表、户藉、印绶。长史焦登按制受之,任命两个随行的季汉官员来管理,军中工匠快速把各相关印绶制作出来,仍由这些人处理本地事务,只不过把旗帜更换一下。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为了完成统一中国大业,接着向岭南地区发动了战争。“使尉屠睢将楼船之士南攻百越”。用了五十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精锐部队,兵分五路,向百越之地推进。其中向现在鄱阳郡余汗县前进的一路军队,势如破竹,一举攻占了东瓯、闽越地区,并设置了闽中郡。
而向桂林进攻的一路秦军,则遇到了部族首领的顽强抵抗,迫使秦军“三年不解甲弛弩”,战争打得很不顺利。究其原因,这与秦军不适应山地作战,不服南方水土,病员较多,有一定关系。但更重要的一点是和岭南地区山路崎岖,运输线太长,粮食药品物资等接济不上有关。因此,解决军粮的运输问题,成了当时决定这场战争胜败的关键。战争的暂时挫折,并没有动摇秦始皇统一岭南的坚强意志。他通过将领们对兴安地形的了解,果断地作出了“使监禄凿渠运粮”的决定。
在史禄的主持下,经过秦军与被征发的劳动人民的艰苦劳动,几经寒暑,灵渠开凿成功。至此,从湘江用船运来的粮饷,可以通过灵渠,进入桂江,源源不断地运至前线,保证前方的需要。大批粮草经水路运往岭南,有了充足的物资供应,秦军在百越战场上兵锋凌厉、势如破竹。公元前214年,即灵渠凿成通航的当年,秦兵就攻克岭南,随即设立桂林、象郡、南海三郡,将岭南正式纳入秦王朝的版图,加上在福建建立的闽中郡,使秦朝郡级建置达到四十个,形成了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的国家。至此,秦始皇完成了统一全国的伟大事业,而灵渠则为完成这一伟大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灵渠附近的庙宇中,有一处便是当地百姓为纪念史禄而修建的庙宇,来往船只、商家在空闲之余也常来祭拜,香火十分鼎盛。
船到此处,能动的都全部下船,水军都督安排调度船只陆续通过。由于桂江水位低于湘江水位,由南北上的船只逆流而上,非常困难,由于灵渠要穿越丘陵地带,坡度大,水流急,显然不利于行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灵渠的设计者就有意将灵渠修得弯弯曲曲,以延伸流程,使水流平缓,并且修筑分水工程,用铧嘴和大小天平来调节水量。灵渠每隔一段修一“斗门”用来提高水位,利于船只航行,与兴古郡文山县的船闸原理相同。
陈子杰一行数十人先前往史禄庙进香后,在一个管理灵渠的从事带领下,到各处视察,整个灵渠的管理非常成熟和规范,数百劳役在各处“斗门”忙碌,把汉军的一艘艘战船从桂江底处抬到湘江,整个流程忙而有序着。军司马崔恺略计算一下速度,最快也要三天三夜才能全部通航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