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季汉鹰飞 > 第19章 轻取

第19章 轻取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季汉炎熙三年(公元266年)六月初四,交趾事变前两天。

    南中汉军出马关,数百艘大小船只遮蔽江河,铺天盖日,沿红河浩浩荡荡驶出季汉领土,杀向孙吴交州境内。

    前段时间受季汉皇帝委托,季汉太史令晚观天象,汉室主紫微星发亮,军星围绕久不散,推断出今日(六月初四)大吉,利大军出行,主汉运势。

    虽然大军未宣战秘密而出,道义上有点说不过去,但这仗早就打起来了,得益于季汉暗中准备,没露半点风声,孙吴根本没有觉察到,即使是觉察到了,也不会想到积弱的季汉会有余力挑战江东霸主地位。马关吴国那边更没有得到丁点风声,汉吴两国和平几十年,会在这儿打仗的念头都没有,各水隘关卡简直不设防一般。

    各关卡隘口早被渗透侦察得一清二楚,大军一出动,前出的斥候们迫不及待地把那些钉子拔得干干净净。

    在离马关吴国一侧,三十里之地有一吴军军营,常年驻兵四千,也是防备汉军的部队,因常年没有打仗,最多就是找找蛮人的麻烦而已,吴军将士做得最多的还是种田,得养活自已,其军事训练连五日一操都不能保证,战斗力可想而知。

    飞鹰军团晚上乘船从文山沿红河出发,原南中部队在杨稷的带领下从陆路出发,两军于第二天凌晨会师,把吴军四千人马围困在军营中。因为斥候的清理工作做得特别好,当太阳升起的时候,吴军军营的岗哨才发现自己已处于数万人的包围之中。

    “敌袭!”报警的锣声响了起来,倾刻间,吴军的军营骚动了起来,惊慌失措的吴军瞬间乱了套,不少人光着身子到处乱跑。但汉军没有乘乱进攻,而是在等待他们,任由他们做准备,显得自信十足。军营低矮的围墙根本经不住冲击,要拿下他们是很轻而易举的事情。只不过不到最后不会发动攻击,镇南将军希望尽量降低损失,若能兵不血刃更好。

    两万多人,围困着马关军营四千吴军,过了好久,军营内的喊叫声才停了下来。就在汉军“降者不杀“的口号声中,一员吴军老将骑马带着部曲五百多人马,从营门口中勇敢地冲了出来。

    “看来,吴军中不想死的人居多!”,旁边的参军崔恺说道。

    “射!”陈子杰亲抚着巴鲁平静地说道,立即有大嗓门的亲兵吼道:“都督有令:射!”同时,锣鼓声响起。

    只看见一波箭雨从飞鹰军团阵中升起,后以极快的速度像蝗虫般覆盖冲锋的吴军。如是者三,三波箭雨过后,地上没有一个站着的吴军,所有人,包括那个勇猛的老将军,连带他的战马被射成了筛子。

    战场沉默得吓人,不到五个呼吸间,五百多条生命就此消失了,没打过仗的汉吴军兵们看得头皮发麻,脖子上的冷汗顺着脊背流。

    “我们投降!别杀我们!”剩下的吴军将士胆寒了,打着白旗,空着手走了出来。汉军又多了三千多夫役,将代替汉军做些体力活。军营中的装备,以及粮库中的粮食成为了汉军的战利品,让吴军俘虏们不致于空手随队前进。

    交待完事情的镇南将军陈子杰,连同他的飞鹰军团除骑兵营外,全部上船,顺流而下直指交趾龙编。南中汉军走陆路,沿途消灭所有吴军据点,扫除吴国的残余势力,建立起新的季汉政权。飞鹰军团的骑兵营留下配合他们,主要是让战马慢慢适应当地的地理气候。

    得益于前期斥侯们的努力,飞鹰军沿河而下的途中,顺河设置了很多补给点,由专人看管,主要补充南中汉军从陆路南下的消耗。

    陈子杰的座船中的船仓里,摆着一个特制的大型沙盘,这是霍小奇校尉,不,应该是霍将军在交州活动后的成果之一,这个沙盘上不仅把交州山川地理特征做得特别详细,而且还把各地重要人物及领兵人数都插上小木牌上标注得非常细致,更特别的是,此沙盘经过硬化处理,可分拆成六份,方便携带移动,组装起来也很快捷。

    此战,陈子杰能采用这个战术,不伤一兵一卒而攻占此地,霍小奇立下大功。

    随船同行的樊建正在隔壁仓室同十多名官员长谈,这些都是当年发配到南中历练的那些人,他们表现优秀,终于守得云开见日的一天。这些人经老狐狸樊建的点拔后,就可以到新的地方大展拳脚,按季汉这种发展势头,几年后他们如果做不上某地太守,那就不是能力而是自身问题了。要知道,仅这一次同行的就有百名官员,南中还有好几百人争着吵着要来交州为季汉牧守一方呢。

    牙门将突苛和飞羽将军诸葛尚各领一千多骑兵与斥候轮流在前开道,中午炎热的天气烤得铁甲都要化了,人和马全身像水浸过一般,不断地往下流着汗水,这样行军太辛苦了。与杨稷商量后,一致同意,早晚行军,中午寻找荫凉之地驻扎。只要不耽误行期,行马司马孟通也虎着脸同意了。

    汉军过处,秋毫不犯,这是针对平民百姓,但遇到豪强门阀,则毫不客气,一拥而上,主家的人全部抓起来,下人被撕去卖身契约遣散,所有家产要么充军用,要么发还给当地的贫苦百姓们。

    由于秘密进军,加之行军神速,沿途的吴军据点人少又没有准备,留守没有超过两百人的队伍,全被人多势众的汉军拿下后,留少量汉军入驻。较大的城镇中也留驻了汉军,并根据情况由杨稷定夺,是否留下随军的官员来管理,以保季汉在此地的稳定。

    行十数日,人马患病渐多,好在安排得当,将领们把他们安置在条件稍好的城镇,由随军郎中诊治,病好后自行到当地军营报到留守,众将士后患之忧已除,无不士气大振。

    如是越往前行,人数物资反而越多,皆因沿途吴军被俘之人及豪强门阀之男丁,在汉军的监管下,由他们肩挑手扛马拉各种物资随军。

    这由不得他们,这是当初制定攻吴之策略使然。

    交州虽由吴国管辖,但地方政务依旧由当地豪强门阀统治,交州物产富饶、年年粮食丰收,而平民百姓却依然贫苦,究其原因:统治者们拿走了绝大部份物资供自已享用,朝庭应缴纳的税赋和劳役仍由最低层的百姓来承担,他们是百姓们身上的寄生虫,吸血鬼。

    季汉在国内已经废奴,世家权贵都得按田亩交税,服劳役,好不容易才安抚好。新得之地必须也得按季汉的规矩来,好在百废待新之地,可以使用武力将一切旧势力的坛坛罐罐打烂,重新开始按季汉的规划来发展,以后的事情就单纯,好处理得多,否则,任由这些豪强门阀的存在,日后的灾难将是汉文明的浩劫。

    交州确实富饶,物资丰富,各种从没有见过的吃食,引得嘴馋的将士们纷纷掏钱购买尝鲜,而他们所使用的货币,则是传统的西汉“五铢钱”,而不是孙吴的“大泉五百、五千”的劣质货币。

    汉魏吴三国早期都因为军费不足而铸过大钱当百、当千的,收括民间财富,后来抵制太厉害,汉魏两国又重新铸起五铢钱,两国民间可以通用。但吴国纯属最无耻,仍以“大泉当千”作为货币,而民间自有民间的法则,以谷子和帛布作为货币使用,“大泉当千”对不起,找不了零,不收。物流流通已退步到以物易物的地步。

    交州商家拿着季汉版“五铢钱”端详,铜含量较高,制作也算精美,确为一个好气象的朝庭依法度所铸。商人们愉快地接受了,其实众人心里都有一杆秤,汉军所过,纪律严明,抄灭恶霸豪强,废奴授田地,低税赋,少劳役,他们打心眼里赞同并接受季汉的统冶。

    汉军沿途行军有补给,小规模的前哨战,骑兵与斥候就包圆了。汉军唯一受累的,就是“打家劫舍”,玩得不亦乐乎。装在辎重营马车上的财货见天往上涨,经杨稷与众将领商议后,拿出一些不值钱的东西赏赐给全军将士,即可减少后勤压力,又能振奋军心,而且士兵们也应得到一些红利,否则以后大家干起来会没劲的。

    这一次行军就好像是武装游玩,一日两餐吃得饱饱的不说,每天早上还能分得一个大大的米团,怀里还有几十枚沉甸甸的铜钱。每到一地城镇,休息的时候可以轮流出去逛逛,买些小物件小零食之类的,好惬意,如果这样一直走下去该多好!可惜的是,他们的目的地,已遥遥在望,正向他们招着手呢。

    就在飞鹰军团进入交州十天后,一支衣衫褴褛的骑兵部队从季汉境内来到了来到了南中兴古郡文山县,县令马修给予了热情接待,待众将士在河边洗刷完,换上新式衣甲,整个部队面貌焕然一新。他们毫不客气地享用县令为他们提供的食物,乱糟糟的跟十多天前纪律严明的汉军相比,完全像一群土匪。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