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粮食问题
山道上,尘土飞扬,十几人,快马加鞭。
“快!”
身后不远处,又是一大波灾民。
众人惊慌,之前的砍杀,没人想再来一次。
“大当家,刚走一波,怎么又有灾民?”福伯骑在马上,喊道。
落大头挥舞皮鞭,朝后看了一眼,回道:“以后会更多!”
和奔跑的马相比,灾民的速度实在太慢,一炷香后,后方乌压压的身影就已不见。
大同府,都指挥使魏道芝坐在台上,底下坐着一众太仆、太常、知府、侍读学士、安抚使。
“灾民源源不断,在座同僚可有应对之法。”魏都指挥使沉声问道。
太仆钱顺手拿象笏,眼瞄诸官,开口道:“自本朝九年,河南,陕西,河北、山东以及本布政使司遭逢大旱,历时三年,罕有降雨,去岁年中更有反贼作乱,致使天下百姓,流离失所,盈盈旷野,饿殍满地,其悲,其惨,不忍侧目。”
闻听此言,在座诸位眼露泪光,满脸悲切,不能自已。
拭去眼中泪,太仆钱顺继续道:“天灾人祸,接连而至,然大同百官,诸多义士慷慨解囊,筹集善款,采购米粮,救济灾民。魏都指挥使变卖半数家产,魏公子更是居南走北,亲设灾棚,分发米粥,劳苦功高。”
在座众人纷夸魏都指挥使为官亲善,高堂大义,魏公子相貌堂堂,有德有才。
待众人语歇,钱太仆接着道:“大同百官义士,共筹银钱十八万两,购得米粮四万石,可供十万灾民食用两月。”
满脸愁容的魏都指挥使终于有了一丝笑容,道:“诸位辛苦了,犬子承蒙诸位照顾,费心悉力,才有些许功劳。”
说完叹口气,良久,才继续道:“虽解燃眉之急,却不可长久,家财有数,皆有尽时,而粮秣亦贵,钱银亦贱,当想它法。”
众人纷纷交耳,低声言语。
大同知府何华生,同样手持象笏,道:“天灾不止,人祸不绝,吾民不可与天争,然上天有好生之德,蓄养众生,必不灭绝,吾民坚守以德,必会天将甘霖,地生青禾,钱粮渐丰,到时灾民自消,普天同庆。”
魏都指挥使魏道芝站起身来,朝众人走去,道:“但愿如此!诸位辛苦,大批灾民明日便流达此地,赖诸卿操劳,同舟共济。”
看着纷纷走出大堂的官员,魏道芝朝身边的副官参事问道:“粮商的粮价溢高,难以采购,需入乡间地野,寻访地主豪阀,劝其捐粮卖粮,哪户的粮最多?”
副官参事魏涛思索了一会,回道:“离大同最近的产粮地在朔州,那里水量充沛,常年丰收,不过朔州由卫指挥使王凯管辖,虽然大人官阶高他一品,但他手握重兵,不听调遣,下官知道一人,此人名叫李都甲,年于六旬,名声不显,是朔州一户大农,为人谨小慎微,下官算过,其家存粮颇丰。”
“哦,可派人前去寻访。”魏都指挥使眨巴着眼睛说道。
朔州城东边,河道甚多,水库分布,朔州城所需的粮草皆产于此。
榆林水库旁有一李姓大户,其家人谦虚有礼,却不多言。
李都甲就住在这里,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妻子早死,之后就再也没有娶亲,平时穿着与田间老农无异,逢人笑呵呵,总问:“今日地里的麦子,长势如何,天气太热,需多浇水。”
除了他自己,没人知道他家有多少个粮仓,都藏在哪里。
这几年,水库的水位下降许多,麦子的长势也一年不如一年,李都甲小时候可是挨过饿,自那以后,但有机会,他都会想尽办法存粮,这也导致他有爱哭的毛病。
将粮食存起来吃不完,过不了几年就坏了,每当他发现粮仓的麦子腐败,都心痛不已,所以他的眼睛也总是红肿红肿的。
这天,李都甲站在自家地里,看着长势有点发蔫的麦子,心情复杂万分,前几日有大批灾民来到这里,还好有卫指挥使王大人在,将灾民赶走,否者别说地里的这些麦子,就连自己藏在各个地窖的麦子也会保不住。
忽然自己的儿子李卫跑到麦地,喊道:“父亲,有客人找您!”
“谁呀?”
“儿并不相识,他说他叫魏涛,是您的老朋友。”
“魏涛,我怎么不记得了?”
想了一会,并未想起,便回道:“你先好生招待,我一会就回。”
坐在客厅的魏涛,看着这间朴素的房间,感叹道:“李兄还是一如既往的简朴!”
李卫端茶进屋,道:“父亲正在净手,请先生稍等。”
魏涛笑道:“不急,想不到一转眼,李侄已长大成人,上次见时,还是李侄呱呱坠地时。”
李卫奉上茶盏,道:“父亲常说,贵客远临,当尝尝我们自家种的茶叶,味醇回甘,历久弥新。”
魏涛接过茶盏,轻饮起来,细细品尝道:“茶味醇正,先苦后甘,不错,不错!”。
“魏老弟,好久不见!”只见一老叟走进屋来。
魏涛站起身来,双手相互搀扶,道:“李老哥,二十年未见,你我都老喽。”
“是啊,是啊,当年你去京城,再无消息,还以为此生再无相见之日。”
“不瞒李老哥,当年远赴京城,想一展心中抱负,奈何天意弄人,几经生死,颠沛流离,后来跟着现在的大同府都指挥使魏大人做了副官参事,前年随魏大人一起来到大同,可惜时局纷乱,一直无缘与兄相见。”魏涛叹息道。
“你说的是魏道芝魏大人?”李都甲急忙问道。
“正是!”
“魏大人与我有大恩,下次见面,老弟一定要为老哥带上几句话。”李都甲伸出双手,握紧魏涛双臂道。
“哦,不知魏大人于老哥有何恩情?”
李都甲恢复了一下心情,激动道:“老弟有所不知,四十年前,我刚成亲,当夜就遇到土匪进村,村里成年男丁全都扛起锄头,在田地里与匪贼拼杀,当时的魏大人不过十七岁,带着数十位家丁,赶来救援,击退了匪贼。”
“若不是魏大人,今天也不会有你李哥了,你回去告诉魏大人,但有所使,我李都甲,绝不惜腿。”李都甲拍着胸脯道。
魏参事沉吟良久,朝李都甲道:“实不相瞒,这次前来,魏大人的确有事相求!”
李都甲看向魏参事,道:“但说无妨。”
“这几年,天灾人祸不断,陕西,河南等地遭逢大旱,灾民四溢,光大同府这边就涌来十数万灾民,整个大同府粮价骤涨,已翻四倍,就算如此,也再难购买,魏大人已变卖半数家产,实属无计,便派我到乡野之家采办赈灾粮。”说完,魏参事焦急的看着李都甲。
李都甲的脸色忽然变白,又忽然变红,如此良久,经过一番心理建设后,缓声道:“吾家确有一些存粮,你容我查阅一番,明早再与你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