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小本生意
凤凰村共有20个村民小组,就是以前的生产队。
其中3个村民小组五六百人就住在学校周边。
这些人对于学校搬迁的事,反对态度非常强烈,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誓死抗争的姿态。
其中包括12户将荒山包给同溪加工场的农户。
另外17个村民小组的人也不甘示弱。
他们觉得自己的孩子在那样高度危险的地方上学,完全不可接受。
所以必须搬迁。
乡衙和县里主管部门的意思也是必须搬迁。
在没有最终落实具体方案之前,同溪加工场也就是陈文学等人不发表任何意见,这是没有问题的。
毕竟这事跟他们无关。
一旦在双方没有统一意见的情况下确定下来,付诸行动的时候,就会将同溪加工场牵扯进来。
因为这个时候,他们捐助或者不捐助,都会造成事实上的“站队”,从而刺激另一方。
加工场麻烦不断就是大概率的事情。
甚至引发不可预测的后果。
虽说只要依法经营就什么都不怕,但到底还是麻烦越少越好。
为这事,陈文学召集了加工场全体管理人员会议。
加工场是一个对外的名称,包含了采石场。
一方面要求全体员工在事情没有妥善处理好之前,不得对学校搬迁与否的话题发表任何意见。
一方面由韦淳牵头,找几个当地的管理人员以恰当的方式了解事件背后的情况。
特别是学校周边那3个村民小组的真实想法。
陈文学觉得,一所确有危险、不宜原址重建的学校搬迁,当地村民居然摆出誓死阻止的样子,应该另有缘故。
这事急不得,只有慢慢进行。
但是乡衙等不下去了。
如果学校的事情不尽快处理好,哪天发生山体滑坡可不得了。
这天,乡里开了个小会,专门研究凤凰村学校的事情。
会上,各位管事的人轮番讲话,阐述事件的重要性,然后对相关工作进行了安排,成立工作小组,要求小组成员进一步摸清情况,尽快把学校搬迁的问题解决好。
之所以用了“进一步”这个词,是因为这个工作早已一而再再而三地布置过了,秘书小罗也已经做了好几次几乎是同样的记录。
这种会议记录是顶重要的呢。
这种记录,除了表面上的工作部署和要求外,有时候还有另一层也许是更重要的意思,叫做以防万一。
万一什么呢?就是万一出了事,上头来查时,可以拿出来让人家看:这码事我们是十分重视的哟,喏,左研右究都记录好了。
有的人可能会认为,这帮人就会搞形式主义,其实不是这样的。
或者说,这也是无奈之举。
早几年,乡里,那时候叫公社,一个非法小金矿出事,死伤好几个人。
上头来查时,说是公社对小金矿的非法开采放任自流,不闻不问,因而必须严肃处理。
结果当时的主管事、副管事被一同撤职,负责国土工作的头儿责任最大,进去了。
其实公社并不是不管,相反,多次派人到现场勒令小金矿立即停工,当时的副主管也曾带队去过,他还差点为此事和小金矿的人动了粗呢。
遗憾的是,这些工作虽然做了,却拿不出任何文字材料以佐证,因为根本没有作任何记录。
“伤痕在额角为我指点迷津”,教训是深刻的呐。
所以有时候纯粹是为了记录而开会,就不足为奇了。
明白了这个道理,如果你还抱怨管事的人都活在会场上,那就外行了。
凤凰小学所在的村民小组总称石窝,分为一二三组。
韦淳记得他的战友杨立帮就是那里的。
这天,韦淳开着他自己新买的摩托车,搭着一个加工场的管理人员小李来到石窝。
打算找杨立帮问问情况。
然而他的家关门闭户,一个人影都不见。
韦淳想了想说,我们到农户家里看一下,听听他们对学校搬迁一事的看法吧。小李偶然想起一件事似的,问道,这算不算调研?韦淳说,算的吧。
“不过,这叫非领导调研。”韦淳补充说。
“加工场的股东不是领导嘛?”
“不是。有些带长字的也不是,比如家长。”
小李就暗自笑了。
这时候早已过了中午。
两人走进第一家农户,这家人正在吃午餐,农村人的午餐大多不在正午。
并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因为农村人的生活没那么讲规律,也讲不了。
韦淳和小李跟他们打过招呼后,就到厅屋等候。
没多久,颇显肥胖的男主人就拿着牙签,一边忙活一边走过来。
此人自我介绍叫赵伟庆。
韦淳说想来找老战友杨立帮,没想到吃了闭门羹,便到这来讨杯水喝。
赵伟庆一边倒水一边热情地说:“早不说,那先去吃点东西啊。”
韦淳表示感谢,说肚子倒是不饿。
于是便坐下来聊了一会儿家常。
慢慢就扯到学校的事上面。
说到这事,赵伟庆的情绪就上来了,把牙签一丢说:“学校都在我们石窝几十年了,怎能说搬就搬,你们说对不对?”
韦淳顺着他的话说:“学校太破旧了,重建是应该的,能在原址重建就最好……”
赵伟庆抢过话头说:“就是啊,可有的人就是想着搬迁,都不讲道理!”
韦淳说:“具体情况我不了解,说要搬迁的人是不是有别的考虑?”
赵伟庆拿出一盒“红梅”,递一支给韦淳,韦淳说不抽;又递给小李,小李也说不会,赵伟庆就自己点上。
尔后煞有介事地说:“他们就借口安全问题呗。安全是重要的,但也不能只考虑一个方面。
我们的学校几十年出了不少人,是个好学校呀,怎么能随便搬掉。”
韦淳听得出来,赵伟庆说学校几十年出了不少人,是说出了不少“人物”,而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这是一个“好学校”。
不过据韦淳事前了解,几十年来,整个凤凰村只有五六个人有点名堂,其中有两个是上石窝的。
一个是解放前的伪师长赵维彬,解放后去了湾湾省;另一个是赵青元,曾在市里的一个局任科长,眼看仕途正旺,却突然辞职经商,据说现在成绩不俗。
但这两人都跟村里的学校没有任何关系。
伪师长那会儿,这学校还不存在,所以它并没有培养师长的功劳;赵青元只是原籍在石窝村,他其实是出生在乡里的,也是在乡里上的小学。
另外那四五个“人物”除了一人是在这学校上学的外,其他几个基本上与这学校没什么关联。
这么说来,说这学校培养了上述那些人物,只不过是人们的一种想象,一种美好的想像。当然,这种想像对于后代的激励,也许是有作用的。
不过说起来,学校总是培养了人才的,至少村里的初中生、高中生都是从这里起步。
所以韦淳一时间不知怎么跟赵伟庆说才好。
赵伟庆说:“这么好的学校要是搬了,只怕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这时候一个小姑娘跑过来,对赵伟庆说:“爸,小卖部没有红灯烟了。”
赵伟庆点点头:“知道了,我明天就去进货。”
看到这情景,韦淳好像明白了一点什么,于是问赵伟庆:“原来学校旁边的小卖部是你开的?”
后者打着哈哈说:“小本生意,小本生意。”
原来是这样。
韦淳以为找到了问题的关键,心中一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