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人生重新来过 > 第67章 学校的难题

第67章 学校的难题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陈文学的想法是这样。

    陈先生在广城找一个地方做店铺,代理“同溪红”花岗石板材。

    开始的一段时间,同溪红加工场每块板材让利2毛,陈先生在销售的时候可以适当再加点价。

    “哈哈兄弟,这跟你现在每块给我2毛不是一样吗?”

    陈先生笑道。

    “当然不一样。”

    陈文学说,“让利2毛是写在合同里的,现在每块给你2毛,是见不得光的事情。”

    “好吧。那我再加价就是比你的货贵了,还会有人买吗?”

    “肯定有人买,他们在你那里买,不是节省了来我这里的运输费用了吗?当然,你的店铺应该主要面向中小散户。”

    陈先生想了想,觉得的确是这么个道理。

    “好吧,那就试试看。”

    他没有想到,这一试就试了其个人意想不到的希望和未来。

    因为他也站到了时代的风口上。

    这是后话。

    对于同溪加工场来说,也开启了产品代理销售的新模式。

    在不长的时间内,这种销售模式迅速在全国各地争先恐后开花落地,造就一批先富起来的人。

    这自然也是后话了。

    当然后来众多的代理销售,并不是只卖陈文学他们这家同溪红加工场的产品。

    为了再抢占更多先机,陈文学决定再上马五套加工设备。

    看着账户里天天增长的财富,对于陈文学这个决定,韩卫东和韦淳不但完全赞同,而且还问陈文学:“只增加五套,会不会太少?”

    陈文学告诉他们,现在总共有十套设备,不少了。

    很多东西都不能太过,过了就不好。

    陈文学不想在这方面解释太多,解释需要时间和精力,还需要对方的理解能力。

    弄不好适得其反,不如模糊一点儿。

    就在他们正在安装调试新增加的五套设备时,不断传来消息,来自不同地方的人马一批批地来了解花岗石项目。

    有的人来看看,很快就走了,再无音讯。

    有的第一次只来三两个人,过几天带来一大帮人,浩浩荡荡。

    有的一到就住下来。

    没多久就开始量地、签合同,把设备拉进来。

    有时候,这一批人和另一批人为一个山头或者一条通道,争得不可开交……

    搞得整个同溪县人心浮动。

    最开心的要数韩卫东和韦淳。

    他们分明觉得自己站在云端之上,笑看风云。

    今天传来一条新闻。

    山宝乡有两帮人干了起来,听说还挺严重,有的缺了手指,有的找不到牙齿,更多的人挂了彩。

    大批巡查队员赶到现场,抓了不少人。

    起因是第一帮人看好了一带山头,就要跟村民签合同的时候,第二帮人赶到。

    来迟的人觉得这些山头太好了。

    花岗石储量丰富,位置又相当优越。

    于是仗着他们资金雄厚,便当场抬高价格,强势截胡。

    第一帮人自然不干了。

    你们钱多是吗,我们人多!

    不给你们上一课你们不知道什么叫做规矩!

    于是便乒乒乓乓动了手。

    这件事引起了县衙的重视。

    县衙派出工作队,到乡到村到户到山头调查了解,掌握了大量资料,收集了大量民意。

    然后对花岗石开采事项展开整顿。

    其中一项内容就是,后于同溪加工场包山开采的,承包金原则上不得超过同溪加工场的山头承包金。

    如果有特殊情况或者因市场变化必须超过,也得经有关部门同意,否则合同无效。

    你别拿后世二十一世纪的道理去说事,当时那个环境,就是可以这样规定。

    至于合不合f那另说,反正这样执行就ok了。

    这个规定在相当程度上说,等于给陈文学他们解了围。

    因为一些人为了得到他们想要的山头,挖到他们想挖的花岗石,不得不一再提高承包金。

    陈文学他们原来给的承包金并不低,但这样下去,如果新的合同不断抬高承包金,就会给陈文学他们造成不小的压力。

    这种压力不单纯是钱的问题。

    合同已经签订,已经生效,现在由于别人的合同承包不一样,难道就得将原来的合同推翻?

    那合同的效力何在?

    而如果不重新签订合同,村民就会觉得亏了,心理不平衡,指不定迟早会出什么幺蛾子。

    现在有了这个规定,剩下的事情才可以用钱去摆平。

    陈文学他们时不时就到村里访贫问苦,逢年过节给出包山头的村民,包括生活困难的其他村民、孤寡老人等送去慰问品、慰问金,为村里捐钱捐物做公益等等。

    村民高兴,同溪加工场也顺风顺水,挺好。

    但这次他们遇到了难题。

    同溪加工场所在的凤凰村小学由于太破旧,需要重建或者搬迁。

    村里争取到了上面的一笔资金,但不够,希望同溪加工场赞助一点。

    这自然没有问题。

    问题是村里有两种意见,一种说必须搬迁,择址另建;另一种意见是只能在原址重建。

    两种意见针锋相对,互不相让。

    而且听起来各有各的理由。

    主张搬迁的,理由是现址已出现山体滑坡危险,而且地盘太窄,学生根本没有活动场所。

    学校前面是陡峭的高坎,高坎下面是小河,学生一出校门,只有一条不足两米宽的小路可走,相当危险。

    校门内,除了教室,也只有三四米宽的场地。

    这样子,学生一下课,根本没有地方活动,只能待在教室里,体育课就更无法上了。

    所以这个村的学生有个特点,不管到哪上初中,不管成绩好坏,基本上都对队列很陌生,不懂得向左向右转,不懂得看齐,因为他们压根就没排过队。

    主张原址重建的,理由是搬迁实际上是校长出自私心,因为他们计划搬迁的地点,正是校长的老家。

    目的是让校长后辈子孙上学方便。

    这事儿本来跟同溪加工场扯不上任何关系的。

    不管搬迁也好,另址也罢,他们只管根据自己的能力捐助就得了。

    问题是。

    将几个荒山租给同溪加工场的二十七户村民,有十二户主张原址重建,另外十五户则要求将学校搬迁。

    基本上各占一半。

    这样子。

    无论最后建在哪里,同溪加工场只要捐助了,就等于站在不同主张那些人的对立面。

    反之如果不捐助,则又会开罪另外一半人。

    怎么办?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