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妙诗
俄顷, 陈守严已命人空出场地铺陈纸笔,李碧存一声令下,青莲书院的学子便都齐齐聚了过来。
这次和上次的端午诗会可就完全是两码事了。
上次只有文靖安、林宁宴和陈崇章等七八个人在, 这次青莲书院全部学子加上跟着过来赴宴交际的富商子弟,少说也有上百人;且上次评审员也是李碧存和书院的三位教习, 其他都是商贾土豪,这次除了知县大人, 还有其他私塾的教习和衙门的书吏,少说也有十几人。
人数对文靖安来说倒在其次, 上次他写不出诗来或者写出了真实水平, 最多遭陈守严一顿白眼,自己夹着尾巴离开陈家别丢人现眼就行,这回要是在王大人面前憋不出半个字来,那他这“天纵诗才”便有虚假舞弊的嫌疑,那就是诓骗, 要是王大人一个不喜, 板着脸转身就走,那文靖安可要承担全部的责任, 毕竟王大人就是为他而来的。
因此王大人这招出了,文靖安横竖都得接。
事实证明,文抄公也不是那么好当的, 那种穿越回去张口背诵千古名篇就能天下知名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待万事俱备之后, 李碧存向王大人做了个请的手势,王大人从座位上起身,他先不言语,而是从腰间解下一块纯白玉佩,举起给众人亮了亮成色, 说道:“诗会嘛,按照成例不能没有彩头,这块上好的兰陵玉便是今日诗魁的奖赏。”
他这么一说,陈守严等在场的富商便心领神会纷纷解囊,当然,他们虽然有钱但出的彩头不能比王大人那块兰陵玉金贵,否则就是僭越。
今日在场的学子数量不是上次端午诗会可比,那么今日在场的富商数量自然也不可同日而语,且在县尊王大人面前哪位乡绅富贾肯吝啬自己钱包里那点零花钱?不过片刻,除了王大人手里的那块兰陵玉,所谓的彩头便堆满了一张大圆桌,更种碎银铜钱堆成了一座小山,真正的堆积如山!
文靖安看了这种场面大受震撼,这得有多少钱啊?
封建官僚主义害人!
王大人却不管这个,此时高声道:“今日是陈府喜宴,又恰逢七夕佳节,本官也不为难你等,便以古人常作之‘七夕’为题,碧存先生,请温酒吧。”
陈守严已命人备好煮酒的小铜炉,亲自交给李碧存,李碧存开始放炭引火。
等他把温酒壶置于铜炉之上,王大人说道:“诸位可以动笔了,只有温一壶酒的时间,过时不候。”
此言一出,不少学子纷纷上前抢笔蘸墨,下笔写诗,都想着在县尊大人面前长长脸。
王大人和李碧存等人面带笑意看着诸学子提笔弄墨,然而与他们同在一桌的文靖安和林宁宴却是一动不动。
王大人饶有深意看向他二人,问道:“宁宴、靖安,你二人一动不动可是胸有成竹了?”
林宁宴答道:“确实有了些辞句,不过我自知并无诗才,写出来的也是可有可无的拙作。”
王大人:“你的水平我还是知道的,不必过谦。”
林宁宴:“县尊大人过奖。”
王大人又看了看文靖安,问道:“靖安如何?”
文靖安苦笑:“学生思来想去,心中还是没有半点文墨。”
王大人说:“自古以来诗坛大家的名作多半是妙手偶得,指物作诗者往往牵强,不急不急,你且放宽心慢慢想,一壶酒的时间还是比七步成诗宽裕的。”
文靖安应了一声,林宁宴看那边的学子抢得差不多了,便跟文靖安对了一个眼神,随后跟王大人和李碧存等人行了礼,起身写诗去了。
看到文靖安还留在座上,陈守严有些绷不住了,但王大人和李碧存在场他又不好当面区别对待文靖安,所以只能干着急。
文靖安同样急!
虽然关于七夕的诗词在他脑海里不算少,但什么“飞星传恨银汉迢迢啦”、“七月七日长生殿啦”都已经被他过滤掉了,因为这个世界的历史是可以追溯到他原世界的宋朝的,宋之后是大宁朝,宁朝之后才到大盛,这意味着他不能抄袭唐宋诗词,只能从元明清到公元2021年这段时间找。
唐宋诗词不能用,文靖安的诗词世界瞬间失去了九分之一的色彩,剩下九分之八的黯淡无光。
所以想要直接找现成的关于七夕的诗词是没有的,至少他搜肠刮肚也找不出来,其实也不能怪他,元朝的文学高峰是戏曲,明清是小说,诗词相对唐宋来说不是一个量级,能让人记住且随口背诵出来的便更加少之又少。
所以说他这个文抄公不好做,还是得自己动脑筋。
这种情况下他能怎么办?
既然直接拿来的用不了,那就只能魔改了,反正上次那首“若为家国故”也正是魔改的结果。
顺着这个思路,他可以选择的范围就多了一些。
眼看着李碧存温的那壶酒开始冒出袅袅白气,写诗的时间便进入了倒计时。
这时林宁宴和陈崇章等不少学子都已经交出了诗作,按照诗会的规矩,纸张正面写诗背面写名,依次交到王大人和李碧存面前,在桌面上整齐叠好。
这时文靖安终于离开了自己的座位,到后面去提笔写下自己的二次创作。
当他交完卷之后,王大人便不再等,李碧存代为宣布:“诸位诸位,酒已温好,请停笔,本桌再不收诗。”
那些直到现在还没有眉目,或者差不多写完的学子只得停笔饮恨,直接失去了评选资格。
于是众人都聚拢了过来,济济一堂,少说也有两三百人。
李碧存清点了纸张的数量,共计得到诗作六十九首。
他和三位教习以及其他私塾的先生交叉审阅,最后挑出其中最为优秀的七首拱王大人亲自定夺名次高低。
李碧存先给王大人倒了一杯温好的酒,然后由他来读第一首诗。
众人屏息静气,王大人端坐聆听。
李碧存读完第一首,王大人摇头不语,酒杯都没有端。
显然这首诗不足以让他下酒。
李碧存读完第二首,王大人微微颔首,捻起酒杯喝了一小口。
这首诗勉强能让他入喉。
接着是第三首、第四首、第五首……王大人各自都给予了相应的表态。
由于文靖安是最后一个交卷的,因此他那首诗放到了最后。
这时那壶酒王大人才喝了一半。
前面六首诗,虽然有林宁宴的佳作在,让他一连喝了好几杯,但整体上还是不能够完全提起他的酒兴,眼看着只剩最后一首诗了,王大人和观众们即有些失落又有些期待,这最后的压轴如果还不能博得众口一词的称赞和认可,那么这个诗会便算失败了,没能学子写出脍炙人口的诗词。
现在终于轮到最后一首诗了,李碧存摊开纸张,一字一句念了出来。
“莲花镇七夕诗会忆牛郎织女有感”
这题目王大人和众人听罢只觉有些耳熟,但一般般,只能算是切题了。
李碧存先念道:
“鹊桥语罢清宵半,”
王大人和众人瞬间无语,仔细聆听。
李碧存又念道:
“泪雨银汉终不怨。”
王大人和众人舒展眉目,想要急切知道后两联。
李碧存接着念道:
“人生若只如初见,”
王大人和众人不自觉的地“咝”地吸了一口气。
李碧存最后念道:
“何事秋风悲画扇?”
王大人:“???”
众人:“!!!”
不知不觉间,王大人情不自禁站了起来,也不管什么官老爷的身份风度了,伸手一把将李碧存手中的纸张抄了过去,他瞪着纸面上工整却稍显稚嫩的馆阁体,一字一句又读了一遍。
“鹊桥语罢清宵半,”
“泪雨银汉终不怨。”
“人生若只如初见,”
“何事秋风悲画扇?”
什么意思呢?
牛郎织女鹊桥相会,诉说完相思之苦已经是大半夜了,但即便是又要分离泪洒银河他们也始终是心甘情愿。可是啊,如果(牛郎织女)能像初相识时那样快乐无忧,那又何必相离相弃呢?
王大人的手都有些颤抖了,显然他被这首诗完全击中了内心,感受到了一种直达灵魂的震颤。
在场其他人又何尝不是呢?
好的诗词有海般能量,这能量不分对象,不分识字不识字,懂诗不懂诗,哪怕是终生躬耕田野的农夫,听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也会被直击心肝,深以为然,文靖安最后那两句正有如此的能量刺中了每个人的内心。
这首诗原本是清代诗人纳兰容若的名作,全诗分上下两阕,每阕四句。
诗名为《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
诗曰:
人生若只如初见,
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
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
泪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
比翼连枝当日愿。
正如很多人只记得这首诗前两句一般,文靖安也只是记得一个大概,情急之下也管不了那么多了,生拼硬凑得到了那四句似是而非的七言。
起先他还担心韵律平仄和内容牵强附会等问题,但看到王大人和李碧存等人的反应,他知道自己又过了一关。
果然,李碧存提醒王大人道:“县尊大人,作诗者的名字就在后边。”
王大人这才如梦初醒,赶紧把纸张翻了过来!
作者有话要说: 微博:星辰夜色快更新。求一个到两个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