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胎穿三十六年,种田强国刚刚好 > 第四百三十三章 华北平原

第四百三十三章 华北平原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对,除此之外,还有一点,太原城离雁门关,不远不近,他们昨天中午就到了,即使当时回信不出兵,实际接到求援当晚,潘节制就已经准备出兵了,才能这么快赶到。”

    李冬儿补充道,从备军到出发的时间另说,两地少说也是一天一夜的急行军啊,到了就配合他们打了一场结结实实的仗。

    现在更是要长途奔袭云州。

    潘美治军有一手,是个能人。

    “我错怪潘叔叔了。”

    赵德昭很惭愧。

    “学会换位置,你不是立刻就明白了,你还小,这人老了,见的多,想法就多,说到底,潘节制的拒绝驰援没错,杨将军求援更没错。赶紧去睡吧,人不睡觉,脑子都不好使了。”

    李冬儿觉得赵德昭能长到现在这个程度就已经不错了,后世十几岁的孩子,还在叛逆期呢。

    “还有一个问题,杨将军为什么要说舅母你对他有大恩大德?”

    这就是自己养大的娃了,这要是赵二胖那个小心眼子,心里得转好几个圈。

    哪里会问出来。

    李冬儿暗暗腹诽。

    “舅母的重弓,其实可以直接射杀辽国的任何一个主将,舅母没有,留给了杨将军来杀。杨将军初降,需要这份投名状。”

    谢嘉上替李冬儿回答了。

    “舅母就这么肯定杨将军是忠于我大宋的?”

    赵德昭佩服李冬儿料事如神之余,也对这个信任度提出疑问。

    “那不是,舅母在城墙上,杨业要是有什么不对头,直接就能射杀了。我觉得舅母是做了三手安排。

    第一,杨业如果企图助辽就当场射杀。

    第二,给杨业送出投名状的机会。

    第三,如果杨业想两头讨好,逼着杨业给出他的投名状,绝了他的后路。一旦辽国萧驸马死在杨业手里,即使想叛,那边也不能容他,萧家世代为后,朝中力量不会允许杨业立足。”

    谢嘉上答道。

    李冬儿汗颜。

    她还真没想那么多。

    杨家将是后世盖章认定的忠臣良将,她的固有思维已经认定杨业是好的了。

    压根没考虑别的。

    还真的是有点草率了,万幸,这人真的是个忠臣。

    “因为你舅母送了他一份朝中立足的功勋,在潘美前却只字不提,他才会说下辈子再报。”

    关羽长也插上一句。

    脑子灵活的人,就是不一样,一下子就品出来了,关家不想争功,又深得官家信任,所以,想报恩,唯有下辈子。

    话题告一段落,关羽长跟赵德昭要走回自己的住所,赵德昭站在城墙上,看着关前重新铺上黄土又显得很整洁的地面:

    “如果我不在这里,如果杨将军陷在敌阵里呢?”

    “时也,命也,如果运气还没有真的太差,也许能得一份死后哀荣。”

    关羽长平静的说道。

    “要是太差呢,那这样,岂不是不公?”

    赵德昭又问。

    “马革裹尸,战死沙场,当将军的,做士兵的,不想太多,尽了自己的力,护卫好一方百姓,就是我们心中所想。”

    关羽长也看着斑驳的城墙,星星点点的黑,不知道是哪个朝代遗留至今,已经与城墙浑然一体。

    死了的人就是死了。

    活着的人还要继续活着。

    一代又一代,拱卫着千年城关。

    ~~种田老本行的分界线~~

    仗打完,驻守雁门关这事也没什么难度,在等待赵匡胤那边的回信跟大军的动态的时间里,雁门关的飞禽走兽可是遭了秧了。

    杨业留了他的副官王贵辅助关羽长,关羽长就当起了甩手掌柜,他一个卸任的将军,管太多事也不好,于是带着九寿还有小灰把雁门关两边的崇山峻岭杀了个九进九出。

    李冬儿这种路痴则是跟着杨廷昭把雁门关关前捋了一遍。

    雁门关在中国的历史上是知名度最高的关口。

    前前后后不知道发生过多少次大战。

    但说实话,李冬儿能想起来的也就是雁门关三字,以及对雁门关的形容词~雄关。

    具体发生过什么战役,谁胜谁负,真的记不清。

    连地理位置都是因为八郎来到了这附近才知道,原来雁门关距离太原跟大同都这么近,总觉得关口就是遥不可及,原来却是在后世中国的腹地华北平原。

    学农业的,地理是必学的。

    华北平原是中国第二大平原。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变化明显。南部更处于向亚热带过渡地区。

    后世那会气温和降水都非常不错,年均温度八到十五度,居住舒适度高,冬天虽然气温低但相对干燥,并不是很冷,很适合农作物生长,靠北边的地方两年三熟,偏南边则是一年两熟。

    李冬儿估摸着,这雁门关应该是华北平原偏北的地界。

    要是能拿下云州,这一片将会是农牧上佳的基地。

    “外面的这边现在是辽国地界?”

    出了雁门关的山口,立刻就是一片开阔的平原,李冬儿跑了一圈马下来,顿时觉得神清气爽,遂问道。

    “是的,夫人。这里往北向西是朔州,寰州,往东是应州。”

    杨廷昭很尽责的做导游,介绍起周边的州县。

    “这么好的地,都荒了,好可惜。”

    谢嘉上一直都是跟着李冬儿的,跑马过后脸红扑扑的,看起来倒是去了几分清冷。

    “这里都是好地,只是没人了,都不敢呆着,朔州人能多一些,那边有个青村,昭君墓就在那里,据说常年风调雨顺,种地的农户就多很多。”

    杨廷昭脸也是红红的,却是因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谢嘉上一跟他说话,他就脸红。

    “现在驻军的粮食都是关内运过来?”

    李冬儿跳下马背,找了一块野草长得不错的地方连根拔起一片,用手指捏着揉了揉根部的泥土问道。

    “是的。”

    杨廷昭只简单的回答了两个字。

    李冬儿又对杨家高看几分,他们一家子过来自然不可能带粮食,吃得都是驻守军士的军粮。

    品质实在不怎么样,好几次大家都吃出了沙石。供给他们的都这样,别说普通士兵了。

    杨业不说正常,杨廷昭这个年纪也很能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