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胎穿三十六年,种田强国刚刚好 > 第三百六十八章 差役法二

第三百六十八章 差役法二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在原来,李冬儿没有认真去研究朝廷的一些政策法律的条例的时候。

    她对宋朝的制度还停留在一个很肤浅的层面上,只知道一些跟她相关的。

    她的强国方向是走商业与种田路线。

    作为穿越女,后世这种资讯爆炸的时代,什么都知道一些,俗称知道分子。

    搞个酒楼什么的摸索着也就弄出来了。

    种地养猪是本行不用说。

    纳赋什么的,她小时候不懂,跟关羽长成亲没多久就成了军户,军户虽然不太自由,但很多苛捐杂税就跟她没有什么关系。

    军户最简单不过了,出人。

    出完了人,其他随意,只要不是太出格,在木石村这种军户聚集地,你要家里有劳力能开荒,地随便种,种出来多少是多少。

    养什么活物,种桑种麻的,大家睁只眼闭只眼,日子也就过下来了。

    关羽长变成了村长兼里正,李冬儿才更深层次的体会到了老百姓的难。

    限制人口的是百姓不敢生,不能生的人丁税。

    限制发展的是百姓不敢富,不能富的差役法。

    【以上两句画重点,下方有小科普说明差役法的受众。】

    差役法里的衙前,真心是最坑的一个差役。

    百姓无偿供服,职掌官物押运和供应,负赔偿失误和短缺等责任。

    宋律规定家财达到二百贯就必须承担衙前差役。

    也就是只有中户跟上户才需要承担。

    本意还是均贫富,可一样,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最终就是把最中间的那层逼成了下等户。

    还是两极分化非常严重。

    “我看了一个话本。

    就是一中等户,原本家财几百贯,被派了送酒曲上京的活。

    要取这批酒曲,官衙那边要抵押三百贯。

    卖房子卖地的好不容易凑了三百贯交到了官衙,取了酒曲,运输,雇人,路上住宿,沿途打点,又花了一百贯。

    到了地头,人家一验,说酒曲败坏了。

    收不到酒曲的钱,还因为误了新酒酿造被抓起来了。

    家里把剩下的田地也卖了,又花了一百多贯,才把他赎了回去。

    一次衙前的差役,交到官衙的抵押金三百贯因为没有完成差役被罚没了,运酒曲路上花费了一百贯,捞他出来又花了一百贯,总共五百贯,基本就是倾家荡产了。

    回到家没多久,这二次差役派活又来了,还是酒曲,他家已经破家了无法应差,全家就被抓去了牢里。

    最后全家死的死,残的残,好好的一个中户直接成了客户,从牢里出来,直呼上天不公,然后吐血而亡。”

    蔡嘉上把话本都拿过来了,提炼了中心内容,把书递给了下课回家的赵德昭。

    “怕是真正经历过或是身边有人如此,才能写得出来。”

    李冬儿叹了一声说道。

    艺术来源于生活,坊间话本挺多的,蔡嘉上喜欢看,她没意见,只是想不到还有这么写实的。

    一般都是穷书生私会小娘子的套路。

    “写得很悲凉,我对照着现在的律例看也是合得上的。”

    蔡嘉上说道。

    “。。。。。衙前这么惨?”

    赵德昭有点不敢置信,大家都在说日子现在好过多了。他还就真信了,就他身边的人,大家都挺好的。

    “不但衙前,里正乡长,也一样。舅舅还替有一户地里没收成的垫了赋税呢。要是舅舅没钱呢,要是好多家都给不起赋税呢,舅舅就得去牢里呆着了。”

    蔡嘉上答道。

    李冬儿也是觉得自己亏了,要个里正啥的回来干啥,脑子进水了。

    原想着是管理方便,结果,才发现,原来这相当于村长的里正一职负责收税。收不齐,里正要补齐!!!还没工资!!

    “都是你爹偷懒惹的祸,照搬前朝的,前朝要是哪哪都好,怎么会亡。”

    李冬儿戳了戳赵德昭的额头,不能骂老子,就骂骂儿子吧。

    “我爹怕是都没想到这个。赵书记都是半桶水,我爹就是桶底。我连个桶都没。”

    赵德昭挺惭愧,整个赵家,说穷也穷过,但军中人,也是有权阶层。

    民生疾苦的,他爹知道一些,但也并不全面。

    上哪里去知道一个衙前送酒曲都有这么多曲折。

    “上户里官户不用服役,大户买官逃役,下户也不用服衙前役。大部分差役就落到了中户头上,中户羊毛都被薅没了,怎么过冬。”

    这玩意就是个恶性循环。

    下等户的老百姓不敢发家致富。中等户更不敢发家致富,要是成了上户,又没有官绅,衙前得差役更重。

    买田置地的,都要考虑那个界线,分分钟,多种一棵桑树,多买一头牛,多养一头驴,几只鸡鸭鹅,家里能存下一些粮食,有个几匹布帛,过了二百贯的家财,就要承担衙前差役。

    为了逃避衙前的差役,析产分家的有之,把土地挂靠到免差役的官绅人家的有之,中上户越来越少,国家税收也越来越少。

    家里人口要是少,为了完成差役,可能自己的田都没有人力可以耕种。

    这田地久而久之也荒了,家里连自给自足的粮食都没了。

    差役再一个不小心没完成,中等户能立刻倒退成了下等户。

    【小科普:北宋户籍制度。

    建隆元年,赵匡胤即位之初,就下令各州县重新编造版籍。

    各州逢闰年向户部呈报丁口数,称“闰年图”,以此作为摊派赋役的依据。

    最初只分为主户,客户,两大户籍。

    主户一般有房有地。

    客户一般没房没地,或者有房没地。

    主户里还要分五等三层:一二等为上户,含官户,大中地主;三四等为中户,含中小地主;五等为下户,含自耕农,半自耕农。

    整个主户人口比例里,四五等户占了十之八九。

    而主、客户的比例,大概在七比三。

    后来汴京发展迅速,原来按财产划分的主户客户不够明细。

    赵匡胤又弄了一个按居住地划分的户籍出来。

    居住在城里的民户称为坊郭户,按照财产多少划为十等以定差科。

    城外的,就是乡村户。

    这个就很像后世的城市户口,农村户口的感觉。

    坊廊户分等的制度最初也就仅限在京畿之内。与行文关系不大,此处就不表了。】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