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胎穿三十六年,种田强国刚刚好 > 第三百四十七章 厉害二

第三百四十七章 厉害二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你们接着往下看,官家不心软的也来了。”

    李冬儿示意他们继续看信。

    还是六月,运送军粮的蔡河务纲官王训等四人用麦糠,米糠,碎土块掺杂军粮,被人检举了。

    查实后,赵匡胤立马下令将王训等人“磔于市”,即在闹市区凌迟处死,观者甚众,还让京畿驻守将领有名有姓的,都必须观刑。

    关一天信里说,连他看了都觉得不适。

    这一场磔刑震动朝野,评价好坏参半。

    赵德昭看完面露不忍,但子不言父之过,他只是抿着嘴没说话。

    “是送去淮南的赈灾军粮?还是北汉犯边的?”蔡嘉上问道。

    “你觉得呢?”

    李冬儿问赵德昭。

    “北汉那边的,这都六月了,如果还要调军粮,这饥荒得持续到明年了,我爹应该没什么心情打仗。”

    赵德昭略想了一下回道。

    “那你觉得这事你爹做得不对。”李冬儿一眼就能看穿赵德昭心中所思。

    “也不是不对。只是凌迟处死,过于残酷了。”

    赵德昭略低了头,才缓缓说道。

    “为君者,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影响深广。你没看懂这里面的深意。”

    李冬儿说道。

    信看完,今日份教育也就开始了。

    “你爹,也就是官家,为君之道,厉害啊!”

    李冬儿觉得赵匡胤的为君之道不说登峰造极。但也到了半山腰了。

    前面尹勋怒砍丁夫,这事内情如何?

    大家不知道,也并不重要。

    但结果很重要。

    汴京里,甚至说整个宋国,建宋后,整个上层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大家的日子趋于安稳,文武之争开始有破冰之势。

    武官子弟娶了文官家小娘子,武官家的闺女嫁给了文官的旁支做媳妇。

    婚嫁一事,就是家族的联合。

    但因为尹勋这件事赵匡胤的处理方式,文武两派臣子,又割裂开来。

    这就避免了朝中两个对立的派系之间互通有无,甚至结党营私。

    当领导的,下面的人太团结没有竞争,成了你好我好大家好。太对立队伍又不好带。

    赵匡胤处理的刚刚好。

    对党项羌两个首领的态度也是一样的。一个施恩,一个放纵。

    这种在北宋边上蠢蠢欲动的部族,一家独大是不行的,养肥了害的就是宋国。放了另一个大首领回去,光是内耗就足以让他们无法发展壮大。

    更别提党项羌就是后来的西夏。

    按原历史发展西夏在赵光义当皇帝的时候崛起,跟辽国两个勾结在一起,一远一近,交替着消耗大宋国力。

    赵匡胤不知道历史走向,却有着神一样的直觉操作,一点都没走错路。

    这种开国皇帝的灵性实在让人无法不服。

    再到凌迟处死王训等人。

    王训,蔡河务纲官,那就是个不入流的军队里的底层官员。

    王训等四人,这另外三人连个名字都不配有的,那就是龙套里的炮灰,后世只能演没台词,连个脸都没有,趴地上的死尸。

    就这样的四个人,居然有胆子干出这种一查就漏的偷换军粮的事。

    从有人检举,再到查实,关一天说的是前后不过数日。

    这么着急的砍了,还是极刑,震慑的是谁?

    是王训背后那些手伸得太长的人。

    是王训想说都不给机会说出来的高官。

    赵匡胤,高啊。

    这一场震慑,还向老百姓宣告了赵匡胤惩治贪官污吏的决心,给底层为了国家流血流汗的普通将士打了一记强心针。

    武官派系心有戚戚然,文官则觉得官家有力度的同时也会收敛一二。

    李冬儿真的满怀敬仰之心了。

    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

    跟赵匡胤合作真的是太愉快了。

    只要不是赵光义那个坑宋的,这宋的天下,稳稳的!

    “官家看的书应是越来越多了。”

    蔡嘉上聪明归聪明,但就事论事的多,听李冬儿说完这里面的弯弯绕绕,也觉得大受启发,深感不足。

    “我,我赶不上我爹一个手指头。。。”赵德昭很惭愧。

    “你还小,且学吧,遇事看多几分,想多几分。多看书是其中一个方法,不过,官家所处的朝廷,是这世上最复杂不过的一个地方,进益是必须的,不单是看书之功。”

    后世大学里,就有实习一说,大部分的学生,哪怕高等学府,学得满腹知识,去了实习,才发现自己啥啥都不是,啥啥都不行的,不要太多。

    她有一位姐姐,刚刚毕业去实习,不会传真,不会复印。

    活脱脱的土包子。

    不经受社会的毒打,哪有成才,就算想挤进象牙塔里搞学术,那塔里也是寸土寸金啊。

    后人常说进化,说现代人比古代人智商高,寿命长。

    李冬儿真实领略的感觉,可真是被糊了一脸。

    这汴京城里,从贺楼门口代写诗起,这走向,真是一日千里。

    城中现在流行起了一种小报。

    五文钱一份,报上的内容,一成国家大事,二成官员动向,三成市井趣事,四成伎子风流韵事。

    官府明面上是禁止的,但实际上连赵匡胤都看。

    小报这会是个结社组织,写者多是朝廷官员,包括京中跟地方官署的下级官员、大吏的差官、进奏官吏甚至这些人的亲眷。

    写者大部分就是探者,在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以及寺、监、司各处打探消息,称为内探、省探、衙探。

    小报结社称报社,这会京城报社多如牛毛,小型的就以手抄为主,大型的就是刻版印刷。

    报社基本上每天出一份小报,几个报社一天就是好几份。

    因为官府禁止,大部分雇了小童绕街叫卖。胆大的,就挂羊头卖狗肉。

    这小报上面的文章有真有假,真中有假,假中有真。

    最让人【此处特指赵匡胤】期待的是官员花边新闻。

    关一天说,赵匡胤偷摸的订了十几份,没事就看乐子,据说还让阿离去卖消息。

    这会小报不仅在汴京里流行,就连附近的州郡都能买到了。

    【小科普,以上两章涉及的人,事,皆为史实,越研究越觉得赵匡胤同学,厉害啊!

    小报也是真的!贺楼提前了,我把小报也提前了,正常流行是北宋中后期,纸醉金迷的时候。】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