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六章 厉害一
“是,官家,北汉边军在麟州边界蠢蠢欲动。”
“竖子岂敢!!麟州是谁在那边?”
“杨重勋。”
“嗯,这是个能打的,粮草给供得足足的,北汉肯定粮草告急才出此下策!让他们扎营造反做香一点,馋死他们,哈哈哈!”
赵匡胤被这大雷甩的精神振奋,我擦,我不去,你自己送上门了,那可就真的不客气了,正愁没借口呢,一说打北汉,文臣们脑袋摇得跟拨浪鼓似的。
自家饥荒,北汉肯定好不到哪里去,可咱家有储备啊,收了大半年粮食了,唐冲那个鬼灵精还去北汉高价收了一波。
就这样,还唧唧歪歪的,攘外必先安内啥啥的!
瞌睡有人送枕头,美哉!
“让唐冲也去,悄悄的,分两路。一路驰援,一路走边上绕到后面,能打就打,打不下来也让北汉不消停,要是能打下一州一府的就更好了。”
建隆三年四月,北汉军犯边,被建宁军节度杨重勋击退。
杨重勋的杨家军连同与紧邻的府州折家将驻军北汉西北防线。【注】
赵匡胤暗搓搓的打北汉主意的时候。李冬儿也忙得不可开交。
木石村已经进入了初夏。
冬小麦收割后,新一波的占城稻就育种完毕种下去了。
几乎说得上无缝衔接。
算算时间,肥给的够,可以种两波占城稻,然后种一茬紫云英养养地,就又可以种冬小麦了,这木石村一年三熟,实在是再好不过的育种基地。
也不知道晋王那边这赋税改制一事进行得如何。
始终没听到什么动静,赵匡胤那边也没下文。
邸报上的事,都是简单寥寥几句。
李冬儿只得以关一天的信做消遣。
关一天的汇报既详细还稳定。
控鹤右厢都指挥使尹勋,一个当年的军里的赵匡胤下面的小头目升上来的。
被赵匡胤派去修五丈渠了,就干了件草菅人命的大事。
宋都汴梁,有四河可以漕运:汴河、黄河、惠民河、广济河。
其中广济渠就是五丈渠。
四河漕运发达,往来船只络绎不绝。
贺楼的盛况一出,跟风做酒楼的,都筹备了起来,虽然没有贺楼大手笔,但对于漕运的吞吐量,却是足足加了三成有多。
到了今年开春,四河已经不胜负荷。
又因河道淤泥堆积,更使漕运不畅。
正月赵匡胤在贺楼呆了不少时间,从西阁可以清楚看到。
放完假就下诏京畿,调拨丁夫数万引导闵水自新郑与蔡水相汇合,贯通京师,南面经陈、颖到达寿春,以沟通淮右漕运。
二月里,又调拔丁夫三万余人疏通五丈渠,从京城北面经过曹、济以及郓城以通达东北之漕运。
尹勋出身将门,性格刚烈,疏通五丈渠的时候,陈留的丁夫乘夜溃逃,尹勋勃然大怒,斩队长十余人,又将其余溃逃者的左耳割掉以示惩罚。
丁夫不服,诣阙伸冤。
兵部尚书李涛病得都躺床上了,听说这事还要写奏折让赵匡胤杀尹勋,平民怨民愤。
赵匡胤两边和稀泥,这边表扬文臣奏折写得好,那边也夸赞尹勋忠勇。
尹勋最后被高抬轻放,责配许州做教练使。
这事,让本来稍有好转的文官武官之间的关系又回到了冰点。
北汉犯边过后,党项羌首领之一李彝兴也不知道抽了那根筋,颠颠儿的遣使以良马三百匹入献。
赵匡胤乐得找不到啥好赏赐的,诏玉工亲自下手指点,做了一条镶金带玉的腰带,还派专使敲锣打鼓的赐给了李彝兴。
据说李彝兴痛哭流涕,感恩戴德。
这边李彝兴对大宋臣服进贡拍马屁,另外一边则不然。
秦州西北夕阳镇,地接山谷,谷内多大树,皆枝干粗壮,笔直,当地党项羌族以伐卖树为生。
尚书左丞高防到了秦州任知州,设立采造务,取材供京师。
夺人财路这样的事,党项羌的当地首领尚巴约不干了,兵犯渭北,争夺采造务。
这种小型的犯边,高防自然打赢了。
赵匡胤看在李彝兴刚刚献过马的份上,不愿挑起事端,派了枢密使吴廷祚为雄武节度使,代高防知秦州,诏赦尚巴约等人罪,释放俘虏,罢采造务。
“官家有时候心好软!又软得不对地方。”蔡嘉上点评。
“呃。。。我爹一时一时的。”赵德昭无言以对,但还是辩解了一句。
离得远了,赵德昭才发现赵匡胤并不是一个整天绷着脸又会拂袖而去的爹。
有时候很聪明,有时候笨得很,时粗时细。
上回给他八百里加急寄了一份糖糕,说他娘曾经很喜欢吃,不知道他喜不喜欢,看到就让人送来了。
这份礼物,收得他哭笑不得。
“你爹神叨叨的,就打仗最灵光,对钱最灵光!不过,你这一时一时,可就错了,官家相当的英明!”
李冬儿手一挥,毫不在意的在赵德昭面前评价赵匡胤。
村里的种田事务有了去年的经验,也实在不用李冬儿操心。
她现在的重点都放在了赵德昭跟蔡嘉上身上。
有邸报一起看,有关一天的来信也一起看。
当然,李冬儿会先过滤一二。
把该给这俩看的才拿出来一起讨论。
这邸报言简意赅,关一天则事无巨细。
配合着看,也能看出不少东西。
半年下来,赵德昭对政事,才总算有了敢表达意见的勇气。
李冬儿要求不高,敢说就行,对错反而无所谓,正常十岁的娃,能有多少明辨政事的能力,更别提这里面的弯弯绕绕。
都是在说错,说错,说对,说错,说对这种规律下向前走。
有些事就连蔡嘉上,也是一知半解。
而李冬儿,则是等他们看完了再来分析这其中还有什么延伸出去的含义。
【小科普:杨重勋是杨继业的亲弟弟。嫁给杨继业杨老令公的折太君,出自府州折家。
这两家也就是后世被写成小说并广为流传的杨家将,佘太君。
不过事实上, 折家比杨家底子硬。也并没有杨家将那么惨烈的故事。
更有甚者,杨重勋与杨继业两兄弟起初属不同阵营。一个是北宋的,一个是北汉。
后来杨继业才归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