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二章 种田 考举
“确实,这底下的小官一直把在世家手里,政令不通不达都是他们搞的鬼,我们过来的路上还碰上了去纳粮的乡农,五等户,要去一百里地外缴粮。都是下面的人搞出来的。解试考出来就走马上任行不行?怕是要被当地世家豪强欺压。”
阿离略担忧。
“再不行也搅了半池子水。”蔡嘉上说话点到即止。
“那要是同流合污,和光同尘呢?”
赵匡胤也问道。
“第一,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第二,他今日与世家和光同尘,他日必踩着世家直入朝堂,要有这样的能人,必能为天下寒门弟子踏出一条血路。”
蔡嘉上冷冷清清的语调说出来的话却是杀伐果断。
说完,还继续补充了两种赵匡胤可能会问的情况
“如心存良善,为了寒门弟子能出人头地,必倾尽全力。
如是利益熏心之辈,想往上爬,也需要扶持一些寒门弟子来做他的朝堂根基。”
赵匡胤被这第一第二两句话,震得杯子差点掉地上,不由得问道:
“你真是你舅舅的外甥女?”
“如假包换。”李冬儿捂着嘴在一边偷笑。
说实话,朝堂上的一些玩法,她一个学农的,玩不来,也就是前后两世都有看杂书的习惯,什么都大略知道一点。
她也就是把知道的那点点东西说出来,蔡嘉上就能给补上八九成,跟后面正常的朝代她能记得的发展几乎没有太大的偏差。
震惊吧,愚蠢的凡人!
反正李冬儿这个凡人是已经震惊过了!现在看别人震惊就特别有满足感。
天下蠢人不独我一人!
“那要是这人不行,被世家压制碌碌无为呢?”赵匡胤不死心,又问了另一种极端的状态。
“能读书之人,总还是有些认识的。即使无法大用,占住了位置有好的再换。难道现在朝中就没有尸位素餐之人?”
蔡嘉上反问。
赵匡胤一时不知如何回答,何止有,还不少呢。
既然回答不了,赵匡胤决定换一个话题。
“那京试呢?”
“现在的两试,解试,省试,考出来,就当官入仕,考生举子只知座师,不知官家,官家也多未曾谋面。
这任上的官位还是由世家大族把持,官家推行政令,但凡有伤世家,时有阻碍。
这官员俸禄,四时补贴,不都是朝廷出么,不都是老百姓供养么,不思源头,反哺到了提拔他们的人身上。
长此以往,朝廷就是个出钱的钱袋子。老百姓就是袋子里的铜板。
越用越少。
既然说两试是祖宗礼法,不能改,那就加试。
我跟舅母都觉得可以再加考一场。
省试取中放榜后,在皇宫大殿中加试一场,由官家当场出题,当面论策。
取可取者列为榜首,或赐前三以美名,昭榜天下,称为天子门生。三五次后,官家朝中自有力量,可与世家大族抗衡,不必再受世家大族限制。”
“嫂子这又是看得什么杂书想到的,妙极!”
赵匡胤边说边捧着杯子往嘴边送,被杯中的水烫得龇牙咧嘴。
“官家送稻种过来的时候,家中下人挑种挑了很久。”
李冬儿没有正面回答,只是提起了稻种之事。
“占城国贡来的稻种,任它打着贡品的名字,也不过是当地随手可得之物,占城国本不上心,稻种大小就参差不齐,并有秕谷二三成。
一如录取而来的考生,十有八九是权贵大家的家中子弟。
真才实学,有,极少
以次充好,有,十之六七。
浑水摸鱼,有,十之一二。
狗屁不通,有,十之一二。
那会稻种到了。我先做的不是种下去,而是过筛过选。
第一遍,扬扇去秕谷,去杂质。
第二遍,编密眼竹筛去颗粒瘦弱的。
第三遍,从剩下的里面让家里人挑选颗粒饱满的稻种,一等稻种对应上等田,次之中等田,再次之下等田。
最后,种下去以后地里长出来的嘉禾,圈起留种以待明年。
种田,考举,以此类推。”
“所以,前三就是我手里的嘉禾。”赵匡胤听明白了说道。
“是的,嘉禾一旦入仕,一代一代的传下去,又会有嘉禾。”
李冬儿回道。
赵匡胤把整个说法顺了一遍,还是觉得有违和之处,可一时半会却想不出来是什么。
就起身跟关羽长曾经在他面前做过的一样,绕着院子转起了圈圈。
“考生解试,省试,这竹筛子拿在世家手中,无论眼大眼小,最后我选出来的还一样是他们的人。”
转到第三圈,看着地上斑驳交错的脚印,赵匡胤突然就想到了。
“考卷封名。”
李冬儿答道。
“字迹,暗记?怎么办?”
“考生只许用同一种字体。考场供应多一份纸张做草稿,答题后再行隽抄,凡卷面脏污有其他痕迹直接不予录取。”
这个李冬儿熟,会考高考,哪样没考过?
托穿越科普流帖子的福,只要写读书考举的,基本都有舞弊案夹杂在剧情里。
考举的一些基础知识还是有的。信手拈来就是个招数。
“据说还有代笔?”赵匡胤隐约听过一些闲言。
“这事,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国初定,百废待兴,总要有人干活,世家子弟,即使不学无术,有家族约束,也有见识底蕴。
做地方官吏又有家族保驾护航。
咱们实在的说,世家子弟,就是比寒门子弟见多识广,也有人脉。
像那些请得起代笔的人,家里资产不薄,为了政绩,自掏腰包也得把地方搞起来。
对宋国也是好事,待以后人手充足了,再议一二。”
“这,会不会有点不地道。”赵匡胤摸着自己的胡须觉得不太好意思,这样总有种卸磨杀驴的意味。
“黄河后浪怕前浪,前浪死在堤岸上,当得官儿都得有让位贤德,豁达之度。
像我家羽长,像石将军,功成身退,都是应有之义。
就算加了殿试,寒门子弟真能考出来的,也不会太多,底蕴还是薄弱,至少五年十年。”
李冬儿毫不犹豫的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