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6章喋血皖南③(待续)
部队从高岭下来,天还下着雨,路很滑,连续打了几天仗,又冷又饿又累,疲惫不堪。
好不容易赶回大部队,但大部队却也被顽军冲散,失去了控制。
叶军长一见到他们,喜出望外,便又命令他们赶到东流山去接防,把教导队换下来,说东流山不能丢。
“把这任务交给你们,就是考虑到五团是一支过硬的红军队伍,我叶挺就在这里,跟同志们同生死,共存亡!”叶军长满怀感情地对他们说。
于是五团又马不停蹄地赶到东流山,团部和一营守东流山主峰,由二营长陈仁洪带二营、三营坚守东流山的另一主要高地长龙山。
11日上午,顽军向东流山高地发动了全面进攻。顽军以装备精良的第四十师攻打长龙山阵地,他们仗着人多势众,成营成团地轮番攻击,阵地上打成了一片火海。
战士们个个像猛虎一样,枪管打红了,就从敌人尸体堆里拣一支再打;手榴弹打光了,拖过敌人尸体,解下敌人身上的手榴弹就扔。
这一天,共打垮了顽军数十次的冲锋,毙、伤旅长各一名,四十师损失过半。
但我军也损失惨重,建瓯籍的三营副营长叶露霄在战斗中光荣牺牲。
12日上午,顽军又增加了攻击长龙山的兵力,并首先集中迫击炮轰击我军阵地,刹时,山顶被爆炸的烟雾团团罩住,弹片和泥土纷飞,树林和茅草在燃烧,不时有炸飞的树杆和石块砸到战士的背上头上。
跟着炮击之后,顽军像海浪般地一群群向山顶涌来。战士们在数十倍于己之敌面前毫不畏惧,英勇反击,打得顽军抱头鼠窜,一排排地倒下去。
但敌孤注一掷,又一次地向阵地扑来,从正面、侧面多方攻击。我军人寡力穷,同冲上阵地的顽军肉搏,有的拉响了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经过一天的战斗,山坡堆满了血肉模糊的尸体。这些尸体有敌人的,也有我们自己同志的。
最后,部队不得不跟随军部一同撤退。
可惜这个2000多人英勇善战的红军英雄部队,绝大部分血洒东流山,二、三营合计只剩下几十人,二营营长和副营长均身负重伤。
团部和一营也没剩下多少人,一营副营长牺牲,营长重伤。
在东流山撤下来的残缺不全的队伍,跟着大部队左冲右突,最终没有跳出国民党顽固派设下的圈套,以致全团覆没。
然而英雄五团的精神并没有被消灭,少数因伤就地隐蔽的指战员,如二营营长陈仁洪、副营长马长炎等人,收集了部分失散的新四军指战员,突破日军和顽军的防线,渡江北上,被编入重建后的新四军第七师,重返抗日前线,继续高扬五团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旗帜,英勇杀敌,为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中国人民的解放战争做出贡献。
然而说到英雄五团,就必须说到张正坤。因为张正坤是三支队的司令员,后来也是三纵队的司令员。而五团是三纵队的主力部队。
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新四军第三纵队司令员张正坤率部与顽军血战7天7夜,最终伤重被俘,是除叶挺之外被国民党扣押的新四军职务最高的将领。
张正坤在上饶集中营坚贞不屈,1941年秋组织越狱,为掩护难友英勇牺牲。
张正坤,1898年出生于湖南浏阳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与同乡王震并肩闹革命,成立浏阳农民武装“浏(阳)北第一支队”,张正坤任支队长,王震任政委。
1931年后,张正坤先后任湘鄂赣红军独一师三营营长,红十八军一五六团团长,红六军团十八师五十三团团长、十八师师长兼政委。
随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张正坤受中共中央派遣,回湘鄂赣根据地工作,后任新四军第一支队二团团长、一支队參谋长,随陈毅参加开辟以茅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的斗争。
1940年春,陈毅率苏南主力渡过长江,建立苏北指挥部。张正坤留在苏南坚持斗争。
不久,江南新四军组编为3个新支队,张正坤任第三支队司令员。
张正坤到皖南后,军部给第三支队的首要任务是打通大江南北新四军的交通联络,为皖南军部和部队北移作好准备。
此前,支队参谋长林维先率第五团三营的两个连渡江北上,与当地两支游击队合编为第三支队挺进团,全团约700人。
挺进团在桐城、庐江一带发展抗日武装,初步形成以三官山为中心的桐城、庐江、无为抗日游击根据地,为皖南军部及部队北渡扫清障碍。
10月,日伪军1万多人直扑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在叶挺军长统一指挥下,张正坤率第三支队五团配合第一支队一团、第二支队三团及军部直属队英勇反击,粉碎了日军万余人对皖南的秋季“扫荡”,歼敌1000多人,收复了泾县县城。
这时,新四军军部按照皖南部队从铜陵、繁昌之间北渡长江的计划,在无为组建接应渡江指挥部,指派从重庆中共中央南方局调来的曾希圣任指挥,张正坤、孙仲德(江北游击纵队司令员)为副指挥,统一领导各方面的接应工作。
11月中旬,军部先遣侦察分队侦察渡江路线,收集船只,为军部和皖南部队12月中旬北渡作准备。
张正坤带领一个工作班子过江来到无为东乡,坐镇指挥北渡筹备工作。
他电令林维先、沙海根组织挺进团全力做好接应渡江的准备工作,每日向指挥部报告情况。
同时,张正坤命令在皖南的第三支队五团于繁昌西南构筑工事,做好掩护大部队过江的戒备工作:
一方面堵住长江南岸狄港镇一带的日军,防止他们在大部队过江时袭扰;一方面防止国民党顽固派从背后偷袭。
在张正坤率领的第三支队努力下,新四军军部及部队的北移通道基本打通。
11月下旬,新四军军部2000多名非战斗人员和大批弹药、物资经过铜、繁通道运往江北。
第三支队的战士们私下议论,看来大部队快过江了。
然而,形势突然发生逆转,日军增加兵舰加强对长江的封锁,国民党第二十一集团军总司令李品仙在江北布防堵截,扣押船只。
在这种情况下,新四军军部决定改变北移路线。
1940年12月末,张正坤电告第三支队挺进团,军部决定不从铜、繁地区过江,令其迅速集中部队返回江南归队。
林维先复电称:“我团已全面展开,因交通不便,需10天左右时问才能集中部队。”
军情紧急,张正坤再次电令挺进团“集中南渡”后,就带着司令部的人先行过江回到繁昌。
1941年1月1日,张正坤在支队驻地赤沙镇西南的三条冲召开第二支队五团营以上干部紧急会议。张正坤作了简单动员:
“国民党顽同派把矛头指向我皖南新四军。新四军军分会已经在12月28日作出全线北移的决定,但北移路线不从我们这里走了。军分会决定部队首先南下,过茂林,然后向东经榔桥、宁国附近,再向北到苏南溧阳一带待机过江。为保证军部北移安全,军分会决定我三支队迅速南下,赶到云岭随军部一起行动。”
由于挺进团未来得及收拢南渡,第三支队的战斗部队只有第五团和直属队1000多人。
部队在繁吕的沙滩脚附近仓促集结后,于黄昏冒雨出发,赶往新四军军部所在的云岭地区。
皖南新四军各部9000多人集结于云岭地区。所有部队编成3个纵队:
老一团、新一团编为第一纵队,傅秋涛任司令员兼政委;老三团、新三团编为第二纵队,周桂生任司令员,黄火星任政委;第三支队的第五团和军部特务团编为第三纵队,张正坤任司令员,胡荣任政委。
行动部署是:以第一纵队为左纵队,出求岭;第二纵队为中纵队,出丕岭、薄岭,军直属队(含教导总队)随第二纵队行进;第_三纵队为右纵队,出高岭。3个纵队合力攻下星潭后,再合兵击宁国,攻郎溪,到溧阳,迂回北移。
1941年1月4日傍晚,张正坤指挥第三纵队离开云岭。天空漆黑,部队打起火把,犹如多条火龙游动于起伏的山峦之问。
行进中大雨如注,火把被浇灭,天地问一片漆黑,部队在泥泞的山径问摸索前进。
抵达章家渡时,冬季里平静的青弋江却奔腾咆哮,猛涨的江水使预先架设的浮桥变短,先头部队奋力加长浮桥,可刚通过1000多人,浮桥就被洪水冲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