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铁马金戈 > 第1289章一炮打死三队长

第1289章一炮打死三队长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鄂北会战中,老河口成为日军重点攻击目标。中日两国军队在此展开惊心动魄的血战,结果一座孤城挡住4万日军13昼夜的进攻。

    此役中国军队共毙伤日军1600余人,自己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它却谱写了一首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

    老河口位于襄河西岸,乃湖北入陕西的要冲。民国初年,光化县政府由老城迁到此处,故老河口当时名为光化县城。

    1938年徐州会战之后,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率部从徐州辗转来到此地。

    老河口城外修了飞机场,在此驻扎的中美空军经常出动空袭日军后方和交通线,日军倍感威胁,于是纠集兵力发动老河口之战。

    1945年2月,李宗仁调任汉中行营主任,刘峙继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

    1945年3月20日,日军主力第12军各部及担任策应作战的第34军第39师团从北、南两面向豫西南鄂北地区发起进攻。

    此时,刘峙率长官部和直属部队撤离老河口,前往均县草店。

    刘峙临撤退前,于23日命第125师据守老河口三日,阻击日军,以掩护长官部后撤,并调动主力部队在襄河南岸布防。

    刘峙同时命令第41军率领第124师开往吕堰,第45军以第127师开往双沟,分别向构林关、太山庙和黑龙集方向侧击日军。

    当时第125师因第374团回四川接新兵未归,只剩下两个团。为了有效地完成守备任务,其部署是:师长汪匣锋率领直属部队附战防炮营及第375团(团长黄崇凯)固守老河口县城。

    副师长陈仕俊率领第373团在城北外围高地占领阵地,担任阻击,并派一个营在光化老城附近作为前哨阵地。

    当时的老河口城(光化城),内外事先并未修筑工事,城墙又是土筑的,缺口甚多。

    于是,接到守城命令后,各部队就在城中连夜赶修工事,全城居民也行动起来帮助军队堵塞城墙缺口,构筑巷道工事。

    城西城南是襄河,背水为阵无路可退,全军官兵背水一战,下定决心与城共存亡,完成三天的坚守任务。

    3月26日,日军骑兵第4旅团经邓县(今邓州市)、新野之间南进,当夜抵达老河口以东15公里的竹林桥。

    27日拂晓,日军大举进攻光化老城和老河口外城。师长汪匣锋因城内兵力单薄,命陈仕俊率领第373团撤回城内,加强兵力固守抵抗。

    陈于当日深夜放弃外围据点绕进老河口城后,师长汪匣锋当即将第375团和战防炮营交给陈仕俊统一指挥,并重新调整部署:

    以第375团担任东北门和城南的守卫;第373团担任化城门及西南角防务;战防炮营位置在化城门及北城地带,以防日军战车进攻。

    3月28日,第125师与日军激战终日。当夜,派到城外联络的人在城东南部与赶来增援的第127师取得联系,约定次日内外夹击日军。

    29日,第125师连续击退日军多次进攻,但第127师在城外的攻击受挫,被迫后撤。内外夹击的战术失效。

    3月30日拂晓,日军集中炮火将城墙摧毁了几个缺口,分几路向城垣猛攻,与守军在城垣边短兵相接。

    激战到11点左右,中国守军终于将日军击退,已经冲入城中的20多名鬼子悉数被歼灭在城内。

    当天中午,刘峙发来指令,要求第125师由原来的坚守三日改为坚守七日,以便大部队调动在襄河南岸布防。

    3月31日,日军又猛攻化成门,50多个鬼子冲入城中。经过两个小时的巷战,这股鬼子被全部消灭。日军大部队与守军反复厮杀多次后,不得不退去。

    当天晚上,又接到了刘峙司令的命令,要求将坚守老河口的时间从7天改为两个星期。六天之中,连续三次更改命令,刘峙的指挥饱受诟病。

    4月1日,日军以战车开道掩护步兵冲锋,最终都被守军击退。

    4月2日拂晓前,日军集中大炮40多门,向化城门附近轰击,炮弹如雨,把化成门左边的城墙打垮了几个缺口。

    天亮时,日军主力在战车的掩护下发起进攻。守卫该地的第373团第二营两个步兵连伤亡殆尽,日军趁机冲入城内的有800多人,情况十分紧急。

    第373团以预备队和三个重机枪连集中向被突破的缺口射击,与日军展开激烈的争夺战。激战一个多小时,终于将日军的后续主力打退。冲入城内的日军被截断为几截。

    在城外,其他几路助攻的日军向城北和东门进攻,因城外平原开阔,日军成散兵群接近城墙,相距为50米左右。

    日军卧倒在麦地里,天亮后中方飞机前来助战,飞机朝麦田中的鬼子狂扫,日军死伤惨重,就连尸体也是以散兵群的形式堆在一起。

    当天下午,冲入城内的800多日军被截成数段,遭到了守军的围攻。

    激战到午后三点,残余的400多日军躲进两个砖房中拼死抵抗。由于久攻不下,守军派出飞机投下数枚燃烧弹,包括无线电队、新闻记者、照相队在内的300多日军被当场烧死,残敌100余人逃出城外。

    此时守军各部建制已经打乱,守城兵力因为伤亡过大深感兵力不够,于是电请第22集团军孙震派兵增援。

    当天傍晚,孙震派第123师第368团团长黄伯亮率两个营渡过襄河,进入老河口增援。

    4月3日至5日,日军再次发起进攻,均被击退。4月6日凌晨,日军兵分三路发起猛攻,主攻方向从化成门改为东门。

    战斗到午后4点,孙震再派出两个营前来增援。

    4月7日凌晨,日军以大炮将城墙击毁数处,大批步兵在战车的掩护下分路分批从缺口涌入城内。

    第368团和380团守区被突破,日军步兵主力随同战车冲入占据公园有利地形,逐渐扩大战线。

    日军进攻化成门时,埋设在地下的地雷炸毁了日军二辆战车,同时守军的机动部队和4个机枪连集中向占据公园的日军发起猛攻,力图恢复失守阵地。

    经过三个小时的激烈争夺,未能挽回危局。上午11点,全军转入巷战。战斗到午后二时,城内的街道敌我各据一半。

    师长汪匣锋鉴于当前形势,决定向城东沿河岸撤退,遂派出第375团出城,占领东南角高地向日军逆袭,以掩护守城部队出城。

    又派第373团一部占据第二线阵地,以掩护第375团转进。

    黄昏时分,城内枪声一直未停,第125师参谋长吴湛英和零星班、排士兵约50多人被日军截断未能退出。

    到深夜,还有间断的枪声。第125师大部到晚上9点才全部渡过襄河,脱离了背水作战的危险。此后,便形成了在襄河两岸对峙的状态。

    血战老河口,第125师血战日军13昼夜,打死打伤日军1668人,125师和增援部队共伤亡1600人,营长伤亡三分之二,连、排长伤亡半数。

    此战沉重打击了鬼子的嚣张气焰,遏制了日军向西突进的步伐。一直到日军投降,鬼子侵略的脚步止步在了老河口。

    老河口之战因为远去已鲜为人知,而归为尘埃。但拂去历史尘埃,这一段不朽的抗战历史依旧值得后人铭记,无数将士的牺牲精神值得我们后人学习。

    本章在此叙出,希望读者能从中体味出什么!因为从上面的简洁叙述中,可以看到惨烈的战争中那些不屈的魂灵。

    而在血战老河口中,中国炮兵打出了威风,他们曾经取得了一炮打死皇军3个队长的辉煌战绩。

    战斗开始后,第59军炮兵第16团第3营驻扎在樊城以西40里处的牛首镇附近。

    25日晚上,团部转来第五战区长官部命令,要求第3营立刻于两个小时内出发,于26日拂晓前必须抵达老河口前线。

    当时老河口上有一座浮桥,连接着老河口城与汉江。

    为了阻击日军进犯,守军决定将浮桥炸毁,所以炮兵第3营必须在26日天亮前抵达老河口,否则将无法过桥。

    牛首镇距离老河口130余华里,要在三四个小时之内走130华里路程是相当困难的。

    当时第3营有“七七”野战炮8门,这种大炮口径为77毫米,俗称“七七”炮。当时拖运大炮的主要工具是骡马,骡马的速度相对较慢,因此这是个艰巨的任务。

    即使困难重重,也要执行军令,第3营不得不采取急行军和走捷径的方式赶往老河口。

    士兵们全部跟在大炮周围,人拉手推一步一步推着大炮向老河口前进。经过数小时的艰苦跋涉,全营终于在26日八时抵达了老河口。

    但是第3营还未在老河口站住脚,又跟着司令部去了均县草店。

    26日上午10点,第五战区司令部抽调第3营第七连前去老河口作战,七连长李志远于是只得率领全连官兵再次返回老河口。

    26日下午两点,李志远带着第7连抵达了石花街。

    在石花街,李志远巧遇了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刘峙。

    刘峙要求李志远等人在天黑前赶到老河口,李志远说全连人马俱疲,请求总司令让汽车拖大炮前进。

    刘峙答应了李志远的请求,他命令汽车第八营派出一个连的汽车,将李志远一行运输到距离老河口八公里处的唐家坎。

    在唐家坎,李志远第一时间根据地形布置了阵地,又迅速与守城的第125师师长汪匣锋取得了联系。

    3月31日凌晨,日军第39师团一部在10余辆坦克的掩护下扑向老河口光化城门附近,并用坦克打出了一个缺口,鬼子趁机冲入城中。

    守卫缺口处的守军第373团一个营全部壮烈牺牲。就在全城危急之际,师长汪匣锋打来电话,请求李志远立刻炮火支援。

    李志远当即命令三门野炮对准光化城门,他告诉炮兵第一门炮射击后,后面两门炮同时齐射,对准缺口与城墙的结合部,连续齐射三轮,之间相互间隔一分钟。

    命令下达后,第一发炮弹很快准确地打到鬼子堆中,鬼子当场被炸死4、5人,日军还未反应过来,两发炮弹又呼啸而至。

    两发炮弹接连命中同一个位置,鬼子被炸死炸伤数十人,日军的突击队被从中截断。

    城外的鬼子被炮兵打得抬不起头来,冲入城内的500余名鬼子成了瓮中之鳖,插翅难逃了。

    冲入城中的鬼子进退两难,当即遭到第125师第375团的围歼,一时间手榴弹的爆炸声、机枪的突突声和刺刀与刺刀碰撞的格杀声此起彼伏。

    第375团付出数百人伤亡的代价,将窜入城中的500余名鬼子全部消灭在断墙边、水沟下和缺口处。

    3月31日上午11点钟,日军大部队被击退,李志远带着卫兵走过河道查看战场情况。在城墙缺口附近,数百具鬼子的尸体随意丢弃,一片狼藉,鬼子尸体血肉模糊。

    在缺口处,三发炮弹曾同时命中一名鬼子,这名鬼子被当场炸得血肉横飞,仅剩下一条腿落在缺口处。

    中午12点左右,城南500米左右的一个村落里冒出了白烟。白烟不断向空中飘去,李志远当即判断这是鬼子兵在村中烧火煮饭了。

    在大战开始前,守军曾将周围村子里的村民转移走,以坚壁清野对抗鬼子,实行焦土抗战。

    村中出现炊烟,肯定是鬼子在做午饭。李志远于是决定抓住战机,对炊烟处进行炮击,打鬼子个措手不及。

    李志远下令三门大炮对准炊烟处,为了打鬼子个措手不及,他决定不进行试射直接朝炊烟处开炮,一举端掉这窝鬼子。

    射击依然分两次,第一门炮打出第一发炮弹后,第二三门炮迅速循着弹道方向射击,这种近乎盲射的战术能不能奏效,就看战士们平时的基本功如何了。

    三门炮迅速开火,李志远从望远镜中看到,第一发炮弹落在炊烟之后较远地方,炸得村中茅草房起了火。

    惊慌失措的鬼子还未反应过来,第二发炮弹掉进了村中,第三发炮弹又接踵而至,鬼子被杀了一个措手不及。

    从望远镜里,李志远看到有许多鬼子的臂、腿飞起一丈多高。灰尘和硝烟弥漫在村子上空,好半天才慢慢消散。

    当时战斗紧张,为避免炮兵阵地被鬼子发现,李志远只得下令转移阵地。

    一天后,村中留守的村民从河边过来。据村民们反映,守军在昨天的炮打得非常好,当时鬼子一个大队正在村中吃饭,一发炮弹恰好落入鬼子的菜盆子里,当场炸死了鬼子7、8个,其中还有几个军官。

    对老百姓的讲述,李志远不知是真是假,由于当时并未进行现场查验,所以很难确定那天到底炸死了几个鬼子。

    一个多月后,日本无条件投降,在收缴日军上交的物品时,李志远找到了一本名为《皇风战纪》的日记本。

    在日记中,日军少佐池田感叹:华军的炮打得相当准,在31日攻城时皇军死伤惨重。

    而在一个村子中,一发炮弹落入鸠山中队长等人的饭桌上,鸠山中队长、荒木小队长、浅野小队长当场玉碎,翻译朴成双等人重伤。

    一炮打死三队长,此皇军之耻也。华军战力,相较之前年,已不可同日而语。

    一炮打死三队长,这就是老河口中国炮兵的实力。此战虽然已经过去几十年了,但至今读来依然令人舒心畅气。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