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3章《白杨礼赞》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他是我国的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以及社会活动家,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
提起茅盾,就知道他与鲁迅、郭沫若齐名,他为我国革命文艺和新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是一代文学大师,在国内外享有崇高的声誉。
他一生撰写了几百万字的文艺论著,翻译介绍了大量外国文学作品,为我国文学宝库留下了丰厚的财富。
他的经典文学作品有《子夜》《林家铺子》《白杨礼赞》等。尤其是散文《白杨礼赞》,是在他离开延安后怀着留恋之情所创作。
他借西北黄土高原上的白杨树,来象征坚韧、勤劳的北方农民,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和延安生活的赞美之情。
1940年5月26日,茅盾一家来到延安,6月初,毛主席亲自前往南关交际处看望他,送给他一本新出版的《新民主主义论》。
在交谈中,毛主席对他说:“鲁艺需要一面旗帜,你去当这面旗帜吧!”
茅盾回答道:“旗帜我不够资格,搬去住我乐意,因为我是搞文学的。”
之后,茅盾便和夫人搬到鲁艺东山上居住。而女儿沈霞和儿子沈霜分别去了女子大学和陕北公学学习。
白天的茅盾忙于参加延安的学术讨论会、哲学座谈会以及中宣部组织的各种报告会等。到了夜晚,他便伏案创作,编写文艺理论著作。
除此之外,他一有时间还给鲁艺的学生漫谈自己的创作经验,辅导他们进行文学创作。
他还给学生们作《中国市民文学概论》的报告,每周一次。
很多人专门打听好时间前来听他讲课,他的讲课为莘莘学子日后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积淀。
延安的生活让他感到忙碌而充实。当他听说有些同志在延安恢复了党籍,他也想恢复党籍。
茅盾是我国最早入党的党员之一。由于1927年大革命运动的失败,他遭到了国民党的通缉,之后东渡日本避难达两年之久,其间与党组织失去联系,因此党籍丢失。
但他不忘初心,时刻想恢复党籍。1931年他第一次主动提出恢复党籍,但没有得到上级的答复。在延安已是他第二次提出恢复党籍的诉求。
但党中央根据当时形势的分析以及革命发展情况等综合因素考虑,研究讨论后认为茅盾留在党外工作,对革命、对人民更为有利。
恰巧在1940年9月的一天,茅盾接到周恩来发来的电报,邀请他前往重庆加强国统区统战文化战线上的工作。茅盾以大局为重,服从党中央的安排。
离开延安前,他特意到杨家岭向毛主席辞行。毛主席风趣地说:“你现在有两个包袱扔在这里,可以轻装上阵了。”
主席说的包袱指的就是茅盾的女儿沈霞和儿子沈霜。茅盾把他们留在延安继续学习,而他带着没有恢复党籍的遗憾和夫人一起前往重庆,投入新的战斗中。
他第三次也是人生中最后一次提出恢复党籍是在1981年3月。
此时的茅盾已经是一位85岁高龄的老人。他躺在病榻上口述,儿子做笔录,留下了这样一封致党中央的信:
“亲爱的同志们,我自知病将不起,在这最后的时刻,我的心向着你们。为了共产主义的理想我追求和奋斗了一生,我请求中央在我死后,以党员的标准严格审查我一生的所作所为,功过是非。如能追认为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这将是我一生的最大荣耀。”
除此之外,他还口述了一封致中国作协的信,希望能繁荣祖国的文化事业,要求用他积攒的25万元稿费,作为设立长篇小说文学奖的基金,也就是茅盾文学奖。
1981年3月27日,茅盾与世长辞,终年85岁。
3月31日,党中央决定恢复沈雁冰同志的党籍,党龄从1921年算起。1982年,第一届茅盾文学奖在北京隆重颁奖。
纵观茅盾的一生,虽然85年的生命历程中有53年是以无党派人士的身份开展工作的,但他始终忠于党,忠于人民,以共产党员的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也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他的入党誓言。
人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言传身教是最好的家庭教育方式。茅盾的优秀品质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家人。
茅盾一家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先后牺牲了三位共产党员的生命。
他的弟弟沈泽民因病牺牲在鄂豫皖苏区,年仅33岁;女儿沈霞在抗日战争即将胜利之时,为了能够奔赴前线,舍子献身,牺牲时年仅24岁;女婿萧逸在新中国即将宣告成立之时,在解放山西太原的战斗中牺牲,年仅34岁。
他们舍小家为大家,怀着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怀着对党、对人民、对国家的大爱,始终怀着赤诚的初心,为共产主义的理想奋斗终身。
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一下茅盾。
1940年5月,茅盾一家逃脱新疆军阀盛世才的控制,长途跋涉来到延安,当时,得到了毛主席的亲自接见。
毛主席很快把他安排到鲁艺工作,期间他应学院的邀请讲授文学课。
但是因为茅盾当时是从新疆长途跋涉而来,没有带任何教材。于是他向周扬借了一本《中国文学史》加上自己的博闻强记,系统讲授了《中国市民文学概论》课。
除此之外,茅盾还积极参加延安一些重要文化活动,撰写发表了十余篇文学理论文章。
说起茅盾大家都知道,他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文艺理论家、文学翻译家,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
然而你是否知道,抗战时期,茅盾曾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担任过教员呢?本章就追寻茅盾在延安的脚步,讲述他在延安的故事。
茅盾在鲁艺居住期间,白天忙于上课和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深夜归来在油灯下编写讲义还撰写了大量的理论文章,文学理论著作。
这些理论文章和文学理论著作先后发表在了延安当时的各大报刊上。
但仅仅过了不到5个月,茅盾就接到周恩来的电报,去往重庆工作。由于延安时期的这段经历,到重庆后不久就以延安的生活为题材创作了散文《白杨礼赞》。
由于茅盾离开时考虑到孩子们已经长大,应该有自己的追求,留下了一双儿女,他们分别进入陕北公学和延安女子大学学习,在革命大家庭里成长。
但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一别竟成了与女儿沈霞的诀别。
女儿沈霞聪明伶俐,是延安大学俄文系的高材生,1945年与曾经是鲁艺学员的萧逸结婚。
在抗战胜利之后大部队将要奔赴东北之际,沈霞突然发现自己怀孕了,为了奔赴前方追求进步,不因小家庭而影响工作。于是她就擅自在延安和平医院做了人工流产,但不幸的是因为伤口感染病逝在手术台上,年仅二十四岁。
沈霞去世以后,茅盾曾经给他的女婿萧逸写过一封信。让他把悲悼之情转化为工作的勇气与毅力。
可是非常不幸的是萧逸也在解放太原的战斗中英勇牺牲了。
晚年的茅盾经常捧着女儿的中学作文大声朗读,茅盾的夫人孔德沚一生没有写过一篇文章,唯一写过的一篇就是关于他的女儿沈霞。
1940年10月10日,因全民抗战工作需要,根据中共中央的安排,茅盾启程前往成为国民党政府陪都的重庆,担任文化工作委员会的常务委员。
临行前,茅盾来到延安的杨家岭,向毛主席辞行。
见到毛主席,听取了他的有关工作指示后,茅盾表态似的说:“为了全力以赴地投入到抗战工作中,我决定把两个孩子留在延安,请党来教育、培养他们!”
毛主席听后,微笑着看了看毅然决然的茅盾,随之边吸烟,边风趣而又认真地说:“你这样做,于工作、于孩子们都是个不错的选择,很好!现在,你把两个’包袱’扔在这里,可以轻装上阵了!”
说起茅盾和毛主席的交往历程,得从1923年说起。那时,茅盾是中共上海地方区委员会执行委员兼国民运动委员会委员长。
这一年的8月5日,茅盾去参加上海地方区执行委员会第六次会议。
刚进入会场,一位身材高大、伟岸的中年男人,发现了他,并主动、热情地跟他打招呼:“沈雁冰同志,你好!我是湖南的毛泽东。”
茅盾见自称“毛泽东”的同志向自己打招呼,就快步走过去,紧紧地握住对方的手,惊喜地说:“哎呀,你就是毛泽东同志,幸会,久仰!”
毛主席边与茅盾亲切握手,边朗声说道:“沈雁冰同志,你可是个名声在外、赫赫有名的大作家!你主编的《小说月报》,我可是每期必读。今天能见到你,真是荣幸之至!”
茅盾与毛主席两人就这样面对面的真正结识了!
两年多后的1926年1月,国民党组织召开的、有中国共产党员出席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闭幕了。
就在参加会议的茅盾准备返回上海之际,中共广东区委书记陈延年同志找到了茅盾,要他到国民党的中央宣传部任秘书。并告诉茅盾,时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的是我党的毛泽东同志。
隶属上海地方党组织的茅盾,立足工作大局,愉快地接受了组织上交给自己的任务。同时,他暗自高兴:能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与之一起为党工作,那真是太好了!
不久,由于蒋介石一手策划、制造了反共的“中山舰事件”,国共两党合作出现危机,大革命形势随之发生了不利于我党的变化。
这时,上海的中共党组织基于种种原因,电令茅盾回上海工作。离开广州返回上海的那天上午,茅盾与毛主席依依不舍。
在广州的这一段时日里,茅盾领略到了毛主席那敏锐的政治思维、高超的判别能力,以及他那朴实严谨的工作作风,为之感佩。
同时,茅盾与毛主席两人坦诚相见,彼此信任、支持,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然而从此一别,两人直到十四年后才得相见。
1927年,茅盾创作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说《幻灭》。该小说讲述了一个对革命抱有美好幻想的女性的故事。
当他准备把《幻灭》发表在《小说月报》上时,考虑到因自己的激进行为,导致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政府正在缉捕他。于是,便弃用原名,署名“茅盾”。
之后,“茅盾”这一名字便响亮地横空出世,逐渐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界所熟悉。
返回上海的茅盾,后于1938年底远赴新疆地区,为我党、为全民抗战从事革命文化教育工作。
在新疆不久,茅盾发现,新疆的政治形势在盛世才的实际掌控下,日趋恶化。
于是,1940年5月,茅盾设法离开了险象环生、难以继续开展工作的新疆。
经过几番艰险地周折后,茅盾于5月26日,胜利到达了革命圣地——陕北的延安。
延安的工作、生活刚刚就绪,茅盾就急不可耐地来到了党中央的驻地杨家岭,看望思念已久的毛主席。
久别重逢,令他们激动、兴奋至极。尤其让茅盾感慨的是,毛主席依旧是昔日的毛泽东——还是那样的平易近人、那样的和蔼可亲!丝毫没有因成了中共中央的领导人,而在待人接物上有什么“异常”变化。
当茅盾向毛主席汇报新疆地区不断恶化的政治形势,以及自己所经历的种种困苦环境时,毛主席边认真地聆听,边不断表示着不安与关切之情。
可是,瞬息万变的抗战形势,不允许彼此赏识的两位挚友就这么相聚下去。
1940年9月下旬的一天,当时主要负责宣传、干部教育和理论研究等工作的张闻天同志来到了桥儿沟茅盾的居所。
见面后,张闻天直截了当地对茅盾说:“茅盾同志,根据在重庆工作的周恩来同志的建议,党中央决定派你到重庆去工作,去具体组织、领导国统区的文化运动,以助力国统区的抗战工作。”
随之,茅盾无条件地接受了党中央的安排,留下了两个孩子,告别了毛主席,于1940年10月10日,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新的革命征程。
到重庆不久,茅盾即根据自己在延安工作期间的所见所闻以及深刻体会,撰写了饱含着革命激情的《白杨礼赞》、《风景谈》等散文名篇。
在文中,茅盾热情地讴歌了延安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赞颂了朴实无华、矢志不渝的陕北的抗战军民,歌颂了伟大、英明的中国共产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