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3章铁军第一师①
1941年皖南事变后,中共中央军委重新组建新四军,下辖第1至第7师和1个独立旅,第1师由活动于苏中地区的原苏北指挥部及其所属部队编成。
抗战初期,按照国共两党合作协议,南方8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由湘鄂赣边、湘赣边、粤赣边及赣东北地区红军游击队合编组建新四军第1支队,司令员陈毅,副司令员傅秋涛。
由闽西、闽粤边、闽赣边和浙南地区的红军游击队合编组建新四军第2支队,司令员张鼎丞,副司令员粟裕。
支队为旅级建制,下辖2个团,实力在2000人左右。尽管部队人数不多,装备落后,但他们是经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磨练和考验而保存下来的精华,抗战意志坚定,战斗力很强。
1938年夏,第1、第2支队先后从皖南出发,向苏南敌后发展。
粟裕带领先遣支队打响了新四军江南抗日的第一枪--韦岗伏击战。
此后,两支队联手开辟了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游击根据地。
1939年1月和9月,2支队3团和1支队1团奉命调回皖南军部,3支队6团则调换到苏南,2支队也成立了新3团。
当时,1、2支队由陈毅统一指挥,并抽调部队分别成立了新四军挺进纵队和苏皖支队,跨江北上,展开于扬州、泰州、仪征、六合一带。
1939年11月,第1、第2支队领导机关合并,成立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指挥陈毅,副指挥粟裕。
1940年7月,江南指挥部率主力进入江北江都,与挺进纵队和苏皖支队会合,改称新四军苏北指挥部,领导人不变。
部队整编成3个纵队,9个团,共7000余人,开辟了以黄桥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
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原1支队1团和2支队3团这两个老团全部损失,殊为可惜。
2月,奉中央军委命令,以苏北指挥部组建新四军第1师,原指挥陈毅升任新四军代军长,副指挥粟裕任1师师长,政委刘炎,政治部主任钟期光。
原3个纵队依次改编为第1、2、3旅,全师组建之初共12万人。
第1旅,旅长兼政委叶飞,参谋长张藩,政治部主任吉洛(姬鹏飞),下辖第1、2、3团和特务营。
第2旅旅长王必成,政委刘培善,副旅长段焕竞,参谋长杜屏,政治部主任陈时夫,下辖第4、5、6团和特务营。
第3旅旅长陶勇,政委刘先胜,参谋长张震东,政治部主任卢胜,下辖第7、8、9团和特务营。
从以上历程和演变看,新四军成立之初的4个支队,有两个编进了1师,最老的9个团中,1师还保留有3个,即1旅1团(老3支队6团)、2旅4团(老1支队2团)、3旅7团(老2支队4团)。
新四军在苏北盐城重建时,为迅速组成新四军新的领导机关,原苏北指挥部即作为新四军军部的部分基础,留给1师师部的,连粟裕在内官兵共24人,显得特别精干、灵活、有效率。
1师番号上叫师,实际上已是军的建制。
部队整编尚未就绪,1月11日下午,日军以飞机17架空袭我盐城。
同时,日军3000人占领我黄桥,不久又占曲塘、海安、东台等主要城镇和交通干线,开始了对我苏中地区的“扫荡“。
2月上旬,国民党苏鲁皖边游击副总指挥李长江率部1万余人在泰州公开投敌,通电就任伪军“第1集团军总司令“,其部由泰州经兴化向东北,日军由东台向北,合击盐城。
2月18日,新四军1师分三路出击,19日即连克姜堰、石家垡、苏陈庄,20日攻克泰州城。
李长江猝不及防,士无斗志,兵败城破,扔下佩剑,翻墙脱逃。新四军乘胜追至界沟、塘头。
三天作战,歼伪军3000余人,并接受两团伪军反正。
打垮李部时,日军逼近泰州,1师迅速撤出战场,各旅以团为单位,分散到农村,避敌锋芒,另以主力一部转移至东台以北,打击北犯日军。
日军虽先后占领了我海安、东台、泰州三城及其沿线许多集镇,也占领了国民党江苏省主席韩德勤统治的兴化等地,但伙同李长江合击盐城的计划被打破了。
讨李战役和第一次反“扫荡“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叛国投敌的民族败类和日本侵略者,警告了投降派、亲日派。
苏中抗战军民受到胜利的鼓舞,为深入农村开展根据地建设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1941年4月,苏中军区成立,由新四军1师机关兼,粟裕和刘炎兼任司令员和政委。
当时苏中军区下辖第3、第4军分区和苏中行政委员会警卫团、泰东警卫团、联合抗日司令部等(以后相继组建了第2、1、5、6军分区)。
粟裕,14年后新中国首次授衔时为第一大将,此时作为华中抗日根据地一个重要战略区的领导者,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1师活动的苏中地区,位于长江以北、京杭大运河以东,北起斗龙港,东临黄海,面积约23万平方公里,人口800多万。
这里临近南京、上海,扼制着长江下游北侧航运通道,盛产粮食、棉花、食油、海盐等重要战略物资。
沿江城镇有纺织、加工等现代轻工业,商业兴盛,财源丰足,境内系平原水网,河流纵横,公路交错,交通便捷,历来是官僚资本江浙财团的重要原料基地和工业品销售市场。
但沦陷后却成为日本侵略军的重要后方和人力、物力、资源的供应基地。
粟裕认为,苏中的抗日斗争,不仅要求得军事斗争的胜利,而且应把苏中建成基本根据地,而不是游击根据地或游击区。
这个认识成为粟裕领导苏中抗日斗争全过程的指导思想。
他又分析,日军在苏中的部队原是第17师团的一个联队,分布于沿江和沿通扬运河的南通、如皋、靖江、泰兴、扬州,并沿大运河北伸至邵伯、高邮一线。
伪军仅有南京汪精卫“国民政府“所辖之伪绥靖军第3、第6两个师,分驻于扬州、南通。
1941年春,日军从江南调来独立第12混成旅团接替第17师团一个联队在苏中的防务,以加强对新四军进攻的力量。
这个旅团的旅团长是南浦襄吉少将,直辖5个步兵大队和1个特种兵大队,共5600余人,武器装备好,战斗力比同等的日军部队强些,有单独执行战略任务的能力。
但它所要占领的区域是整个苏中,兵力显然过于单薄,为弥补兵力不足,便对国民党军队施行诱降、压降政策,拉拢国民党武装当伪军,以达到战略上控制苏中的目的。
而国民党部队为了各种目的,除小部武装尚保留国民党旗帜外,大部与汪伪合流,叛国投敌。
从1940年底到1941年3月,国民党军启东地区的徐承德部,泰州地区李长江部,以及苏北的杨仲华部等,先后率部投敌。
他们被编为伪第1、第2两个集团军。这样就使苏中、苏北伪军迅增到13个师、3个旅、42个正规团和11股杂牌部队,共达37万余人。
1师和苏中军区初建时,党政军系统在思想上、组织上、作战方法上,工作作风上与即将到来的严重斗争形势还不相适应。
部队的许多干部特别是团以上干部,虽曾经历过三年游击战争的锻炼,但挺进苏北以后,在反磨擦作战中以集中兵力打运动战为主,对于游击战反而生疏了。
地方工作的重心还在城镇,还没有来得及深入农村。全区人心比较动荡,社会上层爱国人士和广大工农基本群众为1师能否生存、能否坚持苏中抗日斗争而担忧。
粟裕决定,要以积极的作战行动打击、顿挫敌伪的进攻,抑制其嚣张气焰,坚定干部、群众的抗日信心?
同时要预计到今后斗争形势将日益尖锐,转好思想弯子,不失时机地将工作重心由城镇转向农村,主动寻找战机打击日军。
其作战方法由运动战转向游击战,并以游击战为中心,实行组织形式、领导方法、工作作风等各方面的转变。
4月中旬,1师为了掩护苏中根据地建设,发动了对日军的攻势作战。
首先在3分区向泰州、靖江地区之日伪据点发起攻击,连克古溪、蒋垛、苏陈庄、大泗庄、孤山、老庄头、姚家垡等据点。
在姚家垡战斗中,击毙日军泰兴城防司令以下20余人,生俘日军2名。在兴化梓辛河伏击战中,击沉日军汽艇1艘,歼敌一个小队,生俘日军2名。
1942年3月,根据中共华中局、新四军军部指示,苏中军区由西向东,由北向南,划分为4个军分区(地区),由第1、第2、第3旅分别兼第3、第2、第4分区。
1分区包括江都、高邮、宝应3县,2分区包括兴化、东台、台北、泰东4县;3分区包括泰兴、泰州、如西、靖江4县;4分区包括如东、如中、通中、通西、通海及海启6县。
总的来说,以游击战尽量迟滞敌伪的进攻行动,推迟其占领时间,以掩护根据地工作;对于基本区域和重要基点,则应采取各种有效战法,坚决与敌人争夺,使其久占企图不能得逞,以改善我军态势,保障基本区的相对稳定。
反“扫荡“与反“清乡“斗争,贯穿于1师整个抗战历程,特别是反“清乡“。
1师成立之初,就打破了日伪第一次合击。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德军战争初期的胜利,大大刺激了日寇的野心。
于是日军在华中调集第15、17师团和第11旅团之各一部,接替第12混成旅团在长江北岸及运河沿线各据点的防务。
日军集中第12混成旅团之全部及李长江伪军共17000余人,于7月20日由东台、兴化、射阳、陈家洋四路再次合击盐城,再次妄图摧毁我新四军军部。
苏中军民全力以赴,协助第3师、盐阜区进行反“扫荡“。
遵照军部的统一部署,1师1、3旅在第3、第4分区选择敌伪的要害狠打。
1旅围攻泰兴、姜堰,攻克古溪、黄桥、季家市、蒋垛等据点,毙伤大量敌伪军,并突然以主力回攻泰州,予敌12旅团部以强烈震撼。
3旅袭击林梓、余西、金沙、北刘桥敌伪据点,一个月作战10余次。
2旅在盐城以南,对自东台北犯盐城之敌节节抗击,予以杀伤和歼灭;敌占盐城后,2旅又转到其侧后,破坏盐城至东台敌交通线,打击其来往部队,阻止敌伪在盐城、东台间建立联络点。
并在伍佑、刘庄、白驹、西团、小海作战,以连为单位层层阻拦进攻之敌,击沉敌汽艇20余艘,后又乘敌占领盐城后仓促回兵之际,攻克裕华镇,活捉日军7名,全歼秦南仓据点之伪军。
日寇痛感苏中区抗日军民的威胁,不得不暂时放弃摧毁我新四军军部的企图,转而南下寻歼我苏中主力部队,企图首先控制苏中。
自此以后,苏中区一直成为华中日寇进攻的一个重点。
1941年8月13日,日伪军集中1万余人,由南通、如皋、海安、东台等据点出发,对我苏中进行第2次大“扫荡“。
全区军民已预有准备,广泛开展了反“扫荡“,与各路敌人纠缠、游击。
这次反“扫荡“,我军连续作战42昼夜,战斗130余次,毙伤日伪军1300余人,活捉日军14名,伪军800名,毁敌汽艇30余艘。
敌人占领了我李堡、栟茶、掘港等一批集镇。敌兵所到之处,大肆烧杀淫掠,根据地群众遭受摧残,心中抗日烈火更旺。
围绕着1师和苏中区机关活动的基本区东台三仓镇,敌我两方反复争夺,前后多达7次,每次均以敌人失败而告终。
其中最大的一次是1941年12月9日,潘家撇之日军石井大队及伪军700多人,乘敌我在如东丰利作战之时,分两路进占三仓。
我以第2、3、7共三个主力团及抗大9分校,将进攻之敌全部包围于三仓,经昼夜激战,予以重大杀伤。
可惜我火力不足,黎明时敌人突围窜逃。
这一年,1师共作战300多次,毙伤日伪军5000余人,俘虏日伪军近4000人。日伪占据了几乎全部城镇,控制了主要水陆交通线,安设了大小据点340多处,以据点和交通线为脉络,控制了据点附近和交通干线两侧的大部分农村。
但中共、新四军在不断胜利的斗争中赢得了时间,推迟了不少地区伪化的进程,限制了伪化的区域,保持了回旋余地较大、相对稳定的基本地区,还不断深入敌占区活动,开展游击战争,袭扰、打击日伪。
苏中抗日根据地仍控制全区土地面积的47,人口的60,并在接敌的边缘区逐步建立起敷衍日伪而主要为我们服务的“两面性政权“。
1942年6月,日寇鉴于对我苏中根据地进行的全面“扫荡“、分区“扫荡“、乘虚跃进、交通政策等都没有收到效果,再次变换方针,吸取华北铁壁合围和苏南“清乡“的经验,开始对我苏中地区进行“清剿“(“机动清乡“)。
从6月到10月,先后对我4分区、3分区、1分区开展了3期“清剿“。我各分区紧密配合,机动作战,数月中先后进行的较大战斗有石港攻坚战、海门袭击战、如西反击战、二窎歼灭战等。
在南通夏家渡战斗中,我第3旅7团一举歼灭日军南浦旅团52大队大队长保田中佐以下110名,俘虏3人。该团被新四军军部授予“老虎团“称号。
1942年9月,1师和苏中区实行精兵简政,对全师(军区)部队进行统一整编,各旅保留一个主力团(即第1、4、7、52团),并予以充实加强。
其余主力团实行地方化,与各县团合并,成为地方团的骨干力量。
这次整编,使军区有主力在手,随时可以对重要方向实施突击,而各分区、各县也都有较强的武装作为机动兵力,配合区游击队和民兵,担负坚持原地斗争的任务。
进入1943年,是苏中抗战最艰难的日子,日伪在苏南继续推行“清乡“,在浙东进行“清乡“试验,而将“清乡“重点放在我苏中根据地。
日军首先选择临江濒海、易于分割封锁、对日伪威胁最大的我4分区,作为“苏北第一期""""清乡""""实验区“。
并划定天生港、丁埝之线以东,丁埝、马塘、南坎之线以南,东至黄海,南至长江为“清乡“区范围。
除调集伪第22、32、34师外,日军还从苏南抽调了第60师团2个大队、116师团1个大队和部分宪兵,以及大批“清乡“警察、特工和伪方行政人员,进驻“清乡“区内各集镇和重要村庄。
沿“清乡“区边沿,日伪军构筑了长达175公里的竹篱笆封锁圈,每隔一定距离构筑碉堡、瞭望哨,派兵驻守。
封锁了长江岸边大小口岸,仅留少数孔道,派兵把守。占领了沿海集镇,封锁了海上与陆上交通。
日伪计划用6个月时间完成“清乡“,妄图在“清乡“区内彻底消灭我党我军,肃清一切抗日势力和“敌对分子“,建立起彻底的伪化统治。
关于日伪“扫荡“和“清乡“的区别,前者是一种突然性的短时间的军事行动,是为了给某一个区域的中国部队以打击,以求得暂时安宁和扩张占领区。
后者则是长时间的军事和政治相结合并以政治为主的动作,不仅以优势兵力打击、驱逐抗战力量,而且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特务各方面力量一起使用,妄图彻底消灭抗战力量,使抗日根据地完全伪化。
从本质上来说,“清乡“比“扫荡“更残酷,更难对付。
如何反“清乡“,苏中头脑非常清醒,决不能再采用苏南6师“合法斗争、隐蔽坚持“的错误方针,而是必须坚持原地斗争。
以公开武装斗争为主,充分发挥主力部队的骨干作用和主力团队、地方团队、武装民兵“三结合“武装体制的威力。
众志成城之下,日伪为时6个月的第一期“清乡“失败,但敌人紧接着搞“延期清乡“,采取高压手段,推行“三光“政策,形势更加严酷,一些地区群众情绪一度低落,斗争陷入被动。
我方则采用各种更巧妙的斗争手段,更复杂的斗争方式,继续作更分散、更艰苦的顽强斗争。
加强伪军工作,分化新旧两派。对于日军,利用南浦旅团与60师团的矛盾,对于老对手打击适可而止,以抑留他在苏中单独与我纠缠。对主持“清乡“的60师团,则着力打击。
此外,对于敌人费力建造的竹篱笆封锁线,抗战军民不断对其破击,规模最大时,曾集中起4万余人在100多公里封锁线上同时动作。
在主力部队、地方武装掩护下,在各级干部带领下,人民群众锯倒电杆,收缴电线,挖毁公路,火烧篱笆。
一眼看不到头的冲天火光,噼噼拍拍的竹子爆裂声,斗志高昂的人群呐喊声,吓得日伪军躲在碉堡里一动也不敢动,眼睁睁地看着苦心经营的竹篱笆被毁坏殆尽。
锄奸斗争,军区规定对“国人皆曰可杀“的汉奸、特务就地处以极刑,并把执行权授予区级以上政府和民众团体。
并从军队和公安部门抽调了一批政治坚定、机智果敢、有作战经验的同志,配备短枪,组成精悍的武工队,深入据点,镇压日伪“清乡“的重要人员。
仅4、5两月全区不完全统计,共处决特务、汉奸274人。苏南调来的“清乡“队员,被我捕杀半数。敌人原拟续调苏中的两个“清乡“大队,未敢再来。
许多伪“清乡“人员请长假、开小差或躲在南通城里不敢上任,使日伪失去了耳目、手足。
另外,还有反保甲、反抽壮丁、反维持、反自首、反伪捐等多种形式的斗争,苏中4分区打破了敌人从1943年4月到1944年2月的“第一期清乡“、“延期清乡“、“高度清乡“,终于度过了最严重困难的局面,坚持了4分区原有阵地。
仅1942年9月至12月的9个月中,4分区党政军民共作战2100余次,毙伤日军609人、伪军1840人,俘日军5人、伪军3461人,镇压汉奸、特务1465人。
我军民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3旅伤亡近千人,县、区、乡三级党政干部牺牲208人,群众被杀害上万人,至于财产损失更是难以统计。
许多军民受到日寇灭绝人性的残害,如活埋、剥皮、“点肉灯“、“吞火龙“,“腌咸肉“,“灌肚肺“、戳钢针、上电刑等等,但他们坚贞不屈,表现了中华儿女的伟大气节。
与4分区反“清乡“斗争交错进行的还有全区的全面反“扫荡“。敌人的“扫荡“,以1943年春秋两季在2分区进行的两次规模为最大。
其中秋季大“扫荡“日军出动了七、八千兵力,还配以伪军四、五千人,企图消灭我军主力。
我主力部队和地方兵团选择适当时间、地点机动作战,袭击日伪后方和薄弱据点。充分发挥民兵的作用,开展群众性的游击战,致使敌人的每次“扫荡“都以失败告终。
1943年是苏中抗日根据地敌情最严重、斗争最艰苦的一年。全区军民英勇无畏,顽强奋战,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终于获得了反“扫荡“、反“清乡“的双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