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铁马金戈 > 第1145章重建新四军军部

第1145章重建新四军军部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1941年1月6日下午,正在按照国民党当局要求北移的新四军军部9000余人,在茂林一带遭到近10倍于己的国民党军围攻,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爆发。

    1月17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发表命令和谈话,倒打一耙,反诬新四军为“叛军”,宣布“撤销”其番号。

    长期在国民党顽固派和日伪军的夹缝中坚持抗战的新四军,遭遇了成军以来的最大挫折。

    为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共中央同国民党顽固派针锋相对,重建新四军军部,宣示了中国共产党坚决抗日、宁折不弯的决心。

    她极大地振奋了全国抗日军民的精神,打击了国民党顽固派的嚣张气焰,对继续进行全民抗战具有重要意义。

    绝境逢生的新四军,在皖南烈士的鲜血中涅槃重生,继续坚持敌后抗战。

    1941年1月18日的《新华日报》头版头条,注定被载入史册。

    这一天,在国民党严格的新闻管制下,悲愤不已的周恩来为揭露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皖南事变血案,提笔一挥而就,写下了“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一向沉稳的周恩来何以如此愤慨?这就不得不说一说新四军在皖南事变中遭受的惨痛损失。

    新四军是国共合作抗日的成果。七七事变后,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对南方各游击区的指示》,命令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留在南方各地的工农红军和游击队接受国民政府的改编,集结成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并“接受最高军事委员会统一指挥”。

    新四军由叶挺任军长。经由中共中央提名,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核定,任命项英为副军长,张云逸为参谋长,袁国平为政治部主任,邓子恢为副主任。

    为加强对新四军的领导,中共中央成立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项英为书记,陈毅为副书记。

    改编结束后,新四军向皖南、皖中集结,整训后开赴华中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

    随着八路军、新四军等共产党敌后抗日武装不断发展壮大,国民党顽固派逐渐暴露出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面目,不断对我敌后抗日根据地实施挑衅和进攻。

    特别是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随着日军进攻压力减缓,国民党加大了反共限共力度。

    1940年7月25日,顾祝同部署“制裁”新四军计划,并电告蒋介石。

    10月19日,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正、副参谋长何应钦、白崇禧致电朱德和彭德怀,发出最后通牒,限期一个月,要求八路军、新四军开赴黄河以北。

    同时,何、白二人密令汤恩伯、李品仙以及顾祝同准备向新四军进攻。

    对于何应钦叫新四军“转移”到黄河以北的命令,德国记者汉斯·希伯一针见血地指出其“是非常荒谬的”。

    他认为,“如果按照这个命令办,那就意味着在华中日本战线后面的所有抗日根据地的毁灭”,“放弃了日本交通线内和日本后方的抗日根据地,将会违反整个国家的利益,帮助日本人和汪精卫巩固他们的统治”。

    12月10日,蒋介石密电顾祝同,“对江南匪部,应按照前定计划,妥为部署”,届时“应立即将其解决,勿再宽容”。

    为加强“围剿”行动的组织指挥,蒋介石、顾祝同专门将反共积极、指挥能力较强的上官云相由江西临川选调到皖南,担任皖南总指挥。同时抽调大批部队,增加“围剿”兵力。

    首先对新四军皖南部队构成东、西、南三面包围,尔后向北推进,将我军压缩至长江边上,利用日军封锁长江和李品仙部在长江以北守株待兔,意欲将新四军消灭在长江以南。

    在皖南事变中遭遇突袭的,是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皖南部队9000余人。

    1941年1月4日,新四军军部和所属皖南部队为顾全团结抗战大局,在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率领下,从皖南泾县云岭及其附近地区出发,准备绕道茂林、三溪、宁国、郎溪,到江苏省溧阳待机渡江北移。

    北移部队编为3个纵队,第一纵队为左路纵队,由老1团、新1团组成,傅秋涛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第二纵队为中路纵队,由老3团、新3团组成,周桂生任司令员,黄火星任政治委员;第三纵队为右路纵队,由第5团、特务团组成,张正坤任司令员,胡荣任政治委员。

    军直机关随第二纵队行动。

    因遇大雨,北移部队于5日下午方到达指定位置,6日下午继续向星潭方向前进,即与国民党顽固派搜索部队相遇,发生交火。

    1月6日,蒋介石得知新四军开始北移,下令第3、第5战区“采取行动”。

    第3战区于6日下午命令第32集团军“迅速部署所部开始进剿”,“彻底加以肃清”。

    7日拂晓,当皖南部队各路纵队分别通过各指定山岭时,即遭到国民党军主力部队的攻击。

    面对国民党顽固派的围攻,新四军被迫奋起还击,并继续向预定位置前进,但遭到国民党军的拦阻。

    7日下午,新四军军部召开紧急会议,讨论下一步行动。军长叶挺坚决主张不惜牺牲打下星潭,向苏南转移。

    在形势十分危急的情况下,新四军领导层的会议一直从下午3时开到夜间10时,长达7个小时,失去了突围的最后时机。

    这就是皖南事变中令人惊诧的“七小时紧急会议”。

    最终,叶挺的意见被否决,部队按照项英的意见折回,经高岭转向太平。

    这一改变打乱了原定的行动计划。面对国民党军优势兵力预有准备的伏击,新四军多次寻求突围未果。

    10日,各部队先后退至石井坑浴血苦战。

    叶挺一面致电中共中央表示:“上下一致,决打到最后一人一枪,我等不足惜。”一面致电蒋介石:“职奉命北移,到茂林即遭友军四面包围,弹尽粮绝。如委座认为新四军仍系抗战部队,而职等仍系抗战军人,则恳立即命令友军解围。”

    12日,毛主席要周恩来“向国民党提出严重交涉,即日撤围”。周恩来在13日向国民党提出抗议,但为时已晚。

    中共中央电告叶挺:“中央决定,一切军事、政治行动由叶军长、饶漱石(东南局副书记)二人总负责,一切行动决定由叶军长下。”

    叶挺组织部队分批突围,以保存实力。14日,在饶漱石的建议下,为营救被困在山上的部队,叶挺下山与敌谈判,结果被扣入狱。

    饶漱石见叶挺迟迟不归,感觉凶多吉少,便组织部队分头突围,历经险阻,终于在17日下山,脱离危险。

    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受伤后,为了不拖累战友而自杀。

    3月12日,项英一行经近两个月的转移和隐蔽,到了赤坑山上的蜜蜂洞。

    项英和周子昆身上带着大量作为新四军军费的金条,却引来了杀身之祸。

    13日凌晨,副官刘厚总见财起意,枪杀了项英和周子昆,取走了他们的武器和随身携带的黄金、银元和金表。

    刘厚总隐姓埋名,“消失”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1952年被人认出,随即被逮捕枪决。

    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是国民党顽固派蓄谋已久的阴谋行动。9000余人的皖南新四军部队,最后突围出去的只有两千人,新四军军部遭受重创。

    皖南事变发生后,国民党当局控制舆论,企图混淆视听,掩盖真相,将事变的责任推给新四军。

    1月17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污蔑新四军为“叛军”,宣布“撤销”其番号,进一步将反共高潮推向顶点。

    皖南事变和国民党当局的倒行逆施引起世界舆论哗然。

    美国《远东新闻简报》评论说,“1月17日重庆颁布解散新四军的命令……据公布之解散理由,则为新四军不服从命令与攻击中央军队。但据最近各方面发表之消息……则此次事变内容决不只是所谓军纪问题,而是告诉我们国共两党的摩擦,现在已达到了危险点……“”新四军的部队,已有十分之九渡过长江,留在长江南岸的不及一万人,其中大半为非战斗员。这些部队,在他们正在北调的行程中,却被中央军突然围攻大肆屠杀……”。

    菲律宾9个华侨团体联名致电蒋介石:“解散新四军,影响团结甚大。失地未复,祸起萧墙,自损国力,复令敌寇坐收渔利,实深悲痛。恳请钧座俯顺下情,恢复新四军,释放叶军长,以利团结抗战,不胜企盼之至。”

    印度尼西亚《民报》刊发评论《勿为亲者痛仇者快》,菲律宾《建国报》发表社论《枪口一致向外》……

    1941年1月20日,毛泽东以中共中央军委发言人名义发表谈话,揭露国民党当局的反共阴谋,抗议其武装袭击新四军的暴行,要求国民党当局以大局为重,取消1月17日的反动命令,惩办祸首,释放叶挺,废止国民党一政专政,实行民主政治。

    华北、华中各抗日根据地军民也纷纷集会,强烈声讨国民党顽固派的罪恶行径。

    八路军、新四军做好了随时反击国民党顽固派武装进攻的准备。

    同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任命陈毅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张云逸为副军长,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

    1月23日,新四军将领向全国发布就职通电。

    25日下午,新四军在苏北重镇盐城隆重集会,庆祝重建军部。新四军新军部正式成立。

    新军部以华中总指挥部为基础组成,华中总指挥部的后方政治部改为军政治部。

    当天,会场布置得庄重而简朴,主席台上临时摆放了几条木桌,上面铺了块台布。

    会上,首先宣读了中共中央军委关于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接着又宣读了新四军领导人的命令和通电。

    陈毅发表就职演说。他说:“皖南事变我们损失了老军部,现在新军部又建立了,皖南事变我们有几千个指战员牺牲,但我们今天还有9万人的强大力量。”

    “有了民众及抗战军队一致团结的力量”,我们“一定有把握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重庆当局发出一个反革命命令,撤销新四军,我们置之不理。因为,我们拥护共产党恢复新四军的命令,我们拿革命的命令来反对反革命的命令,拿抗战的命令打倒破坏抗战的命令!只要我们坚持抗战,坚持斗争,最后胜利一定属于我们!”

    接着,刘少奇讲述了皖南事变的经过,号召全军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团结,坚持抗战,提高警惕,随时准备粉碎敌、伪、顽的进攻。

    重建新四军军部的行动极大地振奋了全军官兵。

    担任重建后的新四军政治部秘书长的邓逸凡回忆说:“对于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盛会,同志们感慨万千,一直谈论到深夜。它标志着新四军将会有一个伟大的发展,有一个胜利的将来。”

    2月26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将活动于陇海路以南的八路军部队也列入新四军的建制,全军扩编为7个师并1个独立旅。

    第1师由原苏北指挥部所属部队整编而成,师长粟裕,政委刘炎,政治部主任钟期光。下辖1、2、3三个旅,活动于苏中地区。

    第2师由原江北指挥部所属部队整编而成,师长张云逸兼任,政委郑位三,副师长罗炳辉,参谋长周骏鸣,政治部主任郭述申,下辖4、5、6三个旅,活动于淮南地区。

    第3师由八路军第5纵队整编,师长兼政委黄克诚,参谋长彭雄,政治部主任吴法宪,下辖7、8、9三个旅,活动于苏北地区。

    第4师由八路军第4纵队整编,师长兼政委彭雪枫,参谋长张震,政治部主任肖望东,下辖10、11、12三个旅。另辖肖县独立旅,活动于淮北地区。

    第5师由原豫鄂挺进纵队整编,师长兼政委李先念,参谋长刘少卿,政治部主任任质斌,下辖13、14、15三个旅,活动于鄂豫湘赣地区。

    第6师由江南所属部队整编,师长兼政委谭震林,参谋长罗忠毅,下辖16、18两个旅,以及东路、西路保安司令部,活动于苏南地区。

    第7师由无为游击队、第3支队挺进团和皖南事变突围出来的部队整编,师长张鼎丞,政委曾希圣,参谋长李志高,政治部主任何伟,下辖19旅和挺进团,活动于皖中、皖南地区。

    独立旅由八路军第115师教导第5旅组成,旅长梁兴初,政委罗华生。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