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铁马金戈 > 第875章人民领袖②

第875章人民领袖②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延安时期,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南泥湾》传遍大江南北。

    郭兰英用充满感情的歌声唱出了一个牛羊遍地、稻谷飘香的“陕北好江南”的丰收景象。

    南泥湾从此成为享誉海内外的大生产运动的典范,“南泥湾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精神的代表。

    数访南泥湾并制定屯田政策的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的名字也和南泥湾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南泥湾位于延安城东南45公里处,垦区范围包括延安、延长、甘泉、富县等各一部分。

    它方圆百里,沟壑纵横,山峦重叠,三条大川组成一个“丫”字形,西边叫南蟠龙川,南边叫九龙泉川,东边叫南阳府川,三川交会处叫阳湾。

    从军事上看,南泥湾历来是延安的南大门,是兵家必争之地。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南泥湾地区是红色武装的游击区之一,中共中央落脚陕北之后,红军的地方武装还多次进出南泥湾地区。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国民党对抗日根据地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加上连年自然灾害,根据地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

    1940年5月26日,朱德从抗日前线太行山回到延安后,除了继续指导抗日战争并宣传华北前线百团大战外,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边区的经济建设和军队的生产建设上来。

    朱德认识到南泥湾的军屯价值,由此制定军屯政策,并指导三五九旅入驻南泥湾进行开垦建设。

    为了在第一线指导三五九旅进行军屯,朱德多次亲赴南泥湾,留下一段传世佳话。

    朱德第一次下南泥湾是1940年9月上旬。

    1940年9月2日,朱德邀请董必武、徐特立、张鼎丞、王首道等到延安西川等周边地区视察部队、工厂。

    根据历史当事人李大同等人的回忆,当时三五九旅七一八团恰好从绥德双湖峪移防到延安南区,朱德亲切接见了七一八团团长陈宗尧和副团长熊晃等人。

    在这次谈话中,朱德已经谈到了要求七一八团作为先头部队进军南泥湾的要求。

    朱德向陈宗尧等人讲,随着斗争形势的变化和需要,部队的任务也必须有相应的改变。三五九旅到南泥湾执行屯田任务,七一八团要马上去。

    朱德要求陈宗尧等回到部队抓紧时间做动员教育,讲清楚八路军是人民的军队,在物资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要改善部队生活条件,搞好生产自给,这是我军特有的养兵原则。

    朱德坚信三五九旅可以胜任这项任务,因为部队的干部战士绝大部分都是劳苦人家出身,又成天和群众在一起,懂得怎样搞生产。

    朱德还给陈宗尧等人打气:都是强壮的劳动力,只要肯吃苦耐劳,辛苦耕种,就能种出好庄稼。

    朱德最后还提出,为了鼓励七一八团先头部队进军南泥湾,总部特别拨给4万元边币作为生产资金,但这是借款,生产搞好后得归还。

    陈宗尧、熊晃等人一致表示,立即遵令向部队传达动员,并积极做好出发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据李大同回忆,朱德亲自带领七一八团向南泥湾地区进发,到达金盆湾沟沟里停下来。

    当时那一带极为荒凉,附近没有一个村庄房舍,仅有一孔旧窑洞,总司令就和陈宗尧他们一起打地铺睡旧窑。

    当晚,朱德亲自做团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

    据回忆,朱德给陈宗尧他们说,现在没有房子住,也不能先挖窑洞,因为播种的时间快到了,大家都知道不违农时,必须先开荒,然后再挖窑洞、盖房子。

    大家都是苦惯了的人,也感觉没有什么关系,都按照总司令说的去做。

    第二天吃了早饭,他又与大家上山勘察定点,回到驻地后,又找一些干部、战士谈话,反复讲解屯田的重大意义。

    朱德带领七一八团入驻南泥湾后,同年11月,亲赴绥德视察,其间再次接见王震并谈及部队开赴南泥湾的问题。

    朱德第二次下南泥湾是1941年春。因为边区经济形势、军事形势极为复杂。

    1941年3月13日,中央军委召开第一次政务会议,朱德、叶剑英、叶季壮、谭政、萧劲光组成财政委员会,以加强财政经济领导工作,朱德担任中央军委财政委员会主席,叶季壮为秘书长。

    由朱德直接领导后方勤务工作。中央军委财政委员会主席的职务,标志着朱德正式承担起指导全军生产自给与经济建设的重任。

    也正是在此前后,朱德率中共中央直属财经处处长邓洁、三五九旅七一八团政委左齐以及技术人员,再次来到南泥湾,对南泥湾的开垦作了详细的调查研究。

    考察中,他们专门走访老农,对南泥湾进行了比较细致的调查研究。

    朱德第三次下南泥湾是1941年5月。朱德在王震陪同下来到南泥湾,广泛听取干部、战士对建设南泥湾的意见。

    在接见团以上干部时,他讲述了军垦屯田的意义,并鼓励大家一定要做群众的模范,一定要把生产运动搞起来。

    他说:“敌人来了,就去打仗;敌人不来,就搞生产,用我们的双手,做到生产自给,丰衣足食。”

    6月20日,他致函七一八团团长陈宗尧、代政委熊晃并转七一七团团长陈外欧、政委晏福生,表扬了这两个团在生产中取得的显著成绩。

    朱德第四次下南泥湾是1941年7月。

    朱德来到南泥湾,住在八路军总部炮兵团。

    他在接见部队时讲了军垦屯田的重大意义。

    他说:“蒋介石把胡宗南的兵力部署在陕甘宁边区周围,枪口对着我们,不仅不发给我们经费,还对我们实行经济封锁,企图把我们困死、饿死在边区。我们红军、八路军从来没有向困难低过头。去年我们一面防守,一面生产,一面训练。今年更要大开荒,大规模搞农业生产。你们的任务是屯垦。要求你们今年粮食自给自足,明年耕二余一,向边区政府交公粮。我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朱德没有同任何团领导打招呼,再次来到七一八团看了部队种的谷子、玉米和蔬菜,又看了他们养的猪、鸡和新开的窑洞。

    在吃饭时,朱德吃着战士们种的新鲜蔬菜,对干部说:“军垦屯田初见成效,你们积累了经验,部队生活也有了改善。我最喜欢的是你们干部带头劳动,无论开荒锄草、背粮、施肥,干部都能以身作则,艰苦奋斗,这是好作风咧!希望你们各级干部都要再接再厉,和打仗一样,干部冲在前面,不怕流血牺牲,就能取得胜利。”

    朱德第五次下南泥湾是1942年正月。《朱德年谱》并没有记录这次来南泥湾的具体时间,但1月22日,朱德出席留守兵团在八路军大礼堂召开的欢迎三五九旅七一七团晚会并讲话。

    在1月22日的讲话中,朱德继续强调:“战争是长期的、艰苦的,没有充分的物资就不能取得胜利。你们去年在临镇生产,搞得不错,今后还要开荒种地,养猪、养牛、养羊,做到丰衣足食。”

    极有可能,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根据李大同回忆,朱德再次来到南泥湾七一八团。

    他说这次来,一是慰问大家,给大家拜年;二是要了解一下部队新年后的生产打算。

    当朱德听到该团开荒种地面积比去年增加了一倍多时,非常高兴。

    在观看七一八团的驻地春节军民联欢会后,朱德高兴地说:“你们不仅生产成绩好,文化也活跃起来了,大家要继续努力,争取更大丰收;还要进一步搞好拥政爱民活动,感谢地方政府和群众的大力支持。”

    他要求部队在农闲时间开展大练兵活动,生产不忘打仗,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朱德第六次下南泥湾是1942年4月中旬。那个时期正是陕甘宁边区春耕播种时分,朱德、贺龙在王震陪同下来到南泥湾视察,检阅军队,视察了七一七团,并给干部做了报告。

    这时,经过三五九旅广大官兵一年奋战,南泥湾面貌得到很大改观,荒山变良田,新窑洞、新房子随处可见。

    看到南泥湾面貌焕然一新,朱德由衷地称赞南泥湾是“陕北好江南”。

    为了表彰七一八团的功绩,贺龙郑重授予其“文武双全团”的称号。

    贺龙与王震在讲话中,都代表广大指战员向毛主席、朱总司令表达了坚决搞好练兵与生产,一手拿锄头、一手拿枪杆,保卫边区、保卫党中央,把抗战进行到底的决心。

    朱德第七次下南泥湾是1942年7月上旬。

    抗日战争5周年之际,朱德特邀徐特立、谢觉哉、吴玉章、续范亭四位老人同去南泥湾视察,并作《游南泥湾》诗一首:

    “去年初到此,遍地皆荒草。夜无宿营地,破窑亦难找。今辟新市场,洞房满山腰。平川种嘉禾,水田栽新稻。屯田仅告成,战士粗温饱。农场牛羊肥,马兰造纸俏。小憩陶宝峪,青流在怀抱。诸老各尽欢,养生亦养脑。薰风拂面来,有似江南好。”

    该诗在1942年8月26日发表在《解放日报》上。

    吴玉章当即也写了《和朱总司令游南泥湾》五言古诗一首,热情歌颂了大生产运动和南泥湾精神。

    诗中歌颂毛泽东“艰难出奇策”“全盘韬略精”“举世称朱毛”“撑持我大局”。

    又称颂朱德:“将军有深谋,战略要兼收;屯垦复生聚,建国多荩筹。”

    还歌颂了八路军健儿:“公率健儿来,荒地次第开;非徒益军饷,也在育英才。”

    朱德第八次下南泥湾是1943年10月7日至10日。

    朱德同刘少奇、周恩来、王稼祥、邓颖超、康克清等领导,赴南泥湾视察了部队大生产情况,先后到三五九旅旅部、七一八团、七一九团、补充团等听取汇报,参观了农作物、酿酒厂、榨油厂、水磨坊、妇女毛纺厂等。

    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在党中央领导下,在朱德的关怀指导下,经过三五九旅广大指战员的艰苦奋斗,取得了光辉的成就。

    据不完全统计,三五九旅以农业生产为主并超额完成党中央、中央军委交给的生产自给任务,还办起了纺织厂、被服厂、造纸厂、化工厂、制鞋厂等。

    不仅生产足可保障自身需求,有的产品还可向社会销售,由于产品种类多、质量好,受到边区广大群众的好评。

    三五九旅在屯垦南泥湾中取得的优异成绩为边区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成为延安大生产运动中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光辉榜样。

    南泥湾的军屯政策不仅解决了万余战士的生活保障问题,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子弟兵,创造性地找出了一条养兵的办法。

    正如1943年12月16日朱德在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代表大会、边区生产展览会闭幕式上的讲话所指出:

    “军队是武装的工农。可是很久以来,这些工农一参加军队后就不从事生产了。我们八路军打破了这个传统。八路军是工农自己的军队,他们过去是工农,到军队后还是工农,他们指挥员和战士一样参加生产,这是惊人的创造。”

    我们历数朱德下南泥湾的经历,不难发现,作为军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朱德从华北抗日前线回到延安后,为解决数万子弟兵的生存,减轻边区群众的负担,替党和政府分忧解难,亲自抓三五九旅的军屯,并以此为旗帜,将军队生产扩展到全边区乃至各个敌后根据地,最终为我党我军熬过最为困难的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立下了特殊功勋。

    1942年12月12日,《解放日报》专门发表了《积极推行“南泥湾政策”》的社论,指出:

    “朱总司令从前方回来,竭力提倡陕甘宁边区军队进行工业、农业、运输业各方面的生产工作,以减轻人民的负担,改善部队生活,密切军民关系,帮助边区建设……经过披荆斩棘,耕耘种植,今天的南泥湾,已成了陕北好江南。”

    同时,朱德数下南泥湾所透露出来的延安时期共产党人那种做事情一根钉子砸到底,一锤接着一锤敲的认真扎实的作风,体现了人民领袖的精神风貌,更是今天共产党人一笔无形而珍贵的财富,成为今日开展党性教育的一部鲜活教材。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