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4章人民领袖①
华卓然作为留守陕北的军事指挥员,有机会经常见到毛主席和其他中央首长,亲眼目睹了延安时期毛主席党中央简陋的工作环境和朴素的生活作风。
若干年后,当他与林欣儿重逢时,他告诉林欣儿:
“主席的生活很简单。在延安住的窑洞是办公室兼卧室,睡的是一张木板床;室内有一张办公桌,一把旧椅子,洗脸用的是一个普通的瓷盆,洗衣洗澡用的是一个木盆,墙上挖了许多方洞,作书架用。“”主席在杨家岭住的小院子里有个葡萄架,葡萄架下边是一个用旧砖支的石板桌,石桌周围有几块石头当凳子用。“”主席工作得太累了,就到葡萄架下稍休息一下,有时身体不舒服就在那里晒几分钟太阳。“”主席用的煤油灯是用罐头盒或玻璃瓶制作的。那时纸张也十分紧张,边区的办公用纸是用马莲草自制的。主席常常是一张纸用铅笔写了再用蘸水笔写,最后再用毛笔写。“”为了节省纸张,主席有时就在信件的空白处写批示,信封也是用旧报纸糊的,蘸水笔的笔尖是用竹子削制,笔杆是用牛筋树条制作的。”
华卓然还介绍说,“主席的穿戴十分简朴,鞋袜是粗布做的,补了又补。大家心想条件虽然困难,但延安有我们自己办的银行和商店,也有被服厂,东西再缺也应该有主席的,只要写个条子就行了。“”当时有许多同志都提过建议,而主席都一一拒绝了。一次甘肃省送给主席一双靴子,主席把靴子送给了警卫战士翟作军。“华卓然原是中央纵队的指挥员,留守兵团就有原中央纵队的部队。曾经在瑞金彭杨军校学习过的周勇,就在警四团当营长。他一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才离开陕甘宁。
周勇说:”大生产运动时,警卫战士抽时间捻毛线给主席织了一件毛衣,可主席没有穿,又送给了别的同志。”
“主席对儿子毛岸英要求十分严格,这是我们警卫战士亲眼观察到的。”曾是毛主席的警卫员顾昌华如是说。
顾昌华回忆了毛主席的儿子毛岸英在延安的时光:“抗战胜利后,听说主席的儿子要回来,我们就想主席的儿子回来还不得好好照顾一下?怎么也该和主席一块吃个饭吧!“”那天,毛岸英从苏联回到延安,主席白天工作忙,到晚上才见到儿子。一见面,就让儿子汇报学习情况,让他谈对中国局势的看法。“”父子俩谈完话之后,主席就让岸英到中央局食堂和战士们一起吃饭去了。中央局食堂是很艰苦的一个食堂,常吃野菜,还是定量的。岸英个子高,饭量也大,第一顿饭就没有吃饱。后来熟悉了,我们大家就少吃一点,把余下的饭让给他吃。”
顾昌华说:“那时,我们做警卫工作的同志们猜想,岸英学习结束了,应该能分到一个好的工作单位。然而出乎意料之外,岸英在主席身边待了几天后,主席就让他到马房去住,帮助饲养员喂牲口、遛马。之后,又让他到教导队和战士一起训练。再之后,就把他送到农村当农民去了。”
毛主席是领袖风范、平民情怀。顾昌华说,在主席身边的那几年,印象最深的是他与群众同忧同乐。
顾昌华曾经讲了毛主席和群众一起过节的趣事:
“1943年大年初一的下午,枣园又热闹起来了。主席和其他首长在小礼堂门前忙着接待客人。经过大生产运动,延安人民丰衣足食,心情特别愉快。“”这天,十里八乡的乡亲们都来了,他们有的捧着油馍油炸糕,有的提着米酒。枣园的乡亲们还特意蒸了个白面大寿桃,缝制了一面小红旗,上面写着‘为民谋利’四个大字。“”他们要将这些礼物献给毛主席。小礼堂里并排放着两行桌子,上面铺着延安生产的粗线花条床单布,颜色十分鲜艳。花生、糖果、香烟、红枣、苹果摆了一桌一桌的。“”毛主席和几个老年人一起坐在中间那张桌子旁,主席笑着望望这边,又望望那边,问大家年过得都好吧?大家说,主席,都好!“”枣园区的区长把大家一一给主席做了介绍……主席对大家说:我们是老邻居,今天请大家到一起吃顿饭,希望不要客气,多吃多喝……“”主席正说着,饭菜已经端来了。主席不断到各桌去劝酒,要大家多吃些。老乡们也不断举杯向主席敬酒。整个小礼堂里,洋溢着一片欢笑。”
毛主席最反对摆官架子,他对群众和蔼可亲,最喜欢到群众中听他们反映疾苦,向他们了解情况。
在延安的那段时光,毛主席经常会去群众中走一走,看一看。主席每到一个地方,都要和村干部、老农一起交谈,询问生产、生活等情况。平时只要有群众来,主席不管工作再忙,也要马上热情接待,从不敷衍应付。
毛主席经常对警卫战士们说,群众是我们的手和足,离开了群众我们就寸步难行,什么工作也做不好。要多接近群众,多向群众学习,多做群众工作。
他还启发警卫员们说,许多事情,群众往往比我们知道得早,知道得多。没有群众,我们是做不好工作的,你们也做不好保卫工作。
顾昌华说,主席心里时刻装着群众。一次,他跟随主席去359旅,途中遇一背麦子的老太太,老人走路十分吃力。主席立即吩咐我帮助老人家把麦子背回家。
警卫员翟作军介绍了主席和一位伤员的感人故事。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一天,延安东边乔儿沟的野战分院接收一个从黄河边送来的重伤员。这个伤员痛苦地挣扎着,发出无力的呻吟:我想见到毛主席!
此后,他便像是说梦话似的,翻来覆去地低声叨念:毛主席,毛主席……
看护和医生安慰他:“你要求毛主席来看你吗?他太忙,恐怕不容易来。”听到这话,这个伤员满眼是泪。
当时看护和医生想,毛主席的住地离这里有60里路,而且他那么忙,是不可能抽时间来的。
但见这个伤员的心情这样迫切,他们想,不妨打个电话让毛主席知道这件事。于是,他们就打电话告诉了毛主席。
毛主席得知消息后,立刻吩咐备马,骑马赶到医院看望这个伤员。到医院后,毛主席生怕吵着这个伤员,轻步走到他身边。看护低声跟伤员说,毛主席看你来了。
这时,伤员立刻睁开眼睛,看着主席说,“啊!毛主席,我可见到你了……”
他起来想握毛主席的手,毛主席立即弯下腰去握住他的手,靠近他的耳朵轻声说:你是光荣的同志,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你……说着,眼里流出泪水。
毛主席仔细地看了他的伤口,心里充满了愧疚。不一会儿,这个伤员永远地闭上了双眼。
这个伤员牺牲后,毛主席一直陪着把他的遗体送到墓地,送了花圈,亲笔题了字。
接着,毛主席又慰问了其他伤病员,问了伤情,和他们亲切握手。
顾昌华介绍说,在延安时期,为了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毛主席领导边区军民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中央局的领导同志还分别组成几个小组,安排一些劳动,这些劳动毛主席都带头参加。他还在菜园开了一片地,种上西红柿、辣子、倭瓜等菜,一有时间就到菜园劳动。
我们警卫人员要替他整理菜地,他说这是中央定的,他理所当然应当参加,不许我们帮忙。
一次,顾昌华陪毛主席去医院看望张浩同志。值班的护士不认识毛主席,不让进去。
顾昌华心里着急,正要说什么,这时主席却说:制度都得遵守!
还有一次,毛主席去医院看望关向应同志,关向应患肺病住院,毛主席从杨家岭走了30多里路来到医院看他。
那时医药条件及生活条件很困难,关向应病重卧床,一见毛主席,他想起来和毛主席说话,被一个小护士拦住。
这个小护士说,医生有吩咐,不让多说话,不经医生批准不能探望。毛主席说:“我马上就走”。毛主席边说边走,还向小护士摆手示意。
当初顾昌华被分配到毛主席身边做警卫工作时,他并不愿意,他心里想的是到前线打仗。
1941年底的一天,他奉命来到毛主席的住地,见到毛主席时,他心蹦跳个不停,站在那里一时不知说什么好。
毛主席亲切地问他吃饭了吗?哪里人啊?接着又吩咐秘书叶子龙安排他去休息。这第一面,让他感到很温暖。
主席不但关心警卫战士的生活,也十分关心他们的学习。
主席给战士们规定,每天要有2个小时用于学习,内容有政治,识字,标书,自然,4种课本是主席让编的,一些课本还是他亲自审定的。
有时缺课本,主席就吩咐秘书给战士们写些生字条,让大家照着读和写。
主席还经常督促警卫战士学习。顾昌华回忆说,“有时我随毛主席外出,主席就问,你今天认会几个字呀?没有文化将来怎么工作?“”主席还经常抽时间检查我们的学习情况,批改作业。有的主席看了还写上批语。“”我记得当时主席的一些批语,如:革命的事情人人去做;重要的事情耐心去做;复杂的事情细心去做;不懂的事情虚心去做;大家的事情带头去做;别人的事情帮助去做;个人的事情抽空去做。“还有:”工作繁重细致些;处理问题慎重些;了解情况全面些;受了刺激忍耐些;遇到问题冷静些;面对困难坚定些;待人接物热情些;工作方法灵活些。“”我们还找人把主席批的这些话写出来,贴在床头,当作座右铭,照着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