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大公桥(368)
悠悠大公桥(368)
▲1975年的大公桥路
洋人来了,宜昌有了新商埠区;洋船来了,蒸汽动力开始改变了长江航运依靠木帆船运输的固有格局,而在原来沿江的坟丘、荒野、草地上建起的轮船公司、烟草公司、盐业公司、银行、货仓、堆栈越来越多的崛起。尤其是大阪洋行、海关、邮政局、怡和洋行、普济医院、内地会、盐局的那些用大青条石砌成高l米左右防潮层、有套间和壁炉,墙体青砖勾缝,有外走廊和歇山ding,中西合璧的两三层洋楼,因其设计精巧而严谨,典雅而大方,经济而实用,更是使得身处内地的宜昌民众大开眼界。
如果说太平天国运动堵塞了淮盐上运而开始了“川盐济鄂”是宜昌的第_一次经济发展的起点,那么宜昌开埠以后的新商埠区的形成、轮船的川江之行、洋行的设立、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就使得宜昌的城市骨架翻过城墙,向二马路、一马路扩展。但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初的宜昌成立济宜公司恢复收鸦_片税,“以济jun用”而开始的民国所谓huang金时期,不过就是饮鸩止渴,注定只会昙花一现。
一座因水而盛的城市必然是刚强的。想想万里长江从遥远的天际奔腾而来,一路经过无数的艰难险阻,更有三峡高山阻挡,然而江水终是来了,划着一道美丽的弧线拥抱着这座城市;想像那些三峡船夫,三峡中有无数激流险滩、礁石密布,却沉着冷静,镇定自若;还有那些成年累月沿着纤道奔波的纤夫,因为水的感召,也就有了大江的坚忍不拔、意志刚强。宜昌的过去,就是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创建的。
福绥路、一马路以下的宜昌新城区在民国时期建有大量木架板墙住宅,可彼此之间没有传统斗砖砌成的封火墙,一旦一家失火,便会殃及全街。于是就有了1925年南湖堤一带失火,附近民房及盐栈数栋被焚毁;1931年一马路至天官桥一带两次火灾,焚毁商肆民宅千余所。尤其是抗战期间日_jun飞机频繁轰炸宜昌,全市房屋毁损达百分之九十。光复后在重建家园时,大多数人由于缺少资金,只得建一些简易房屋,gan打垒的土砖墙房屋和更简陋的棚屋,尤以大南门以下沿江一带、南湖周围为多,“城建面积虽已达到战前状况,惟面貌大不如前”。
火红的年代留给宜昌zui大的记忆无疑就是“长江第_一坝”三三〇工程的开工与建设,使得因为三线建设而有了一个质的飞跃的宜昌如虎添翼;走向新时代,国_家给予宜昌的zui大馈赠就是“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的三峡大坝建成,宜昌这座滨水而建的城市就被称为了“世界水电城”,而“金se三峡,银se大坝,绿se宜昌”就成为了这座城市的足以引以骄傲的一张城市名片。
而宜昌的繁荣兴旺就是伴随着两座大坝而来。因为电力充沛,除了半个中国都可以用上宜昌的电,更吸引了无数的大型企业接踵而至,纷纷落户这座城市;而随着投资商的增多、外来人口的涌入,人口的迅速膨胀,城市骨架迅速扩展,现代化水平越来越高,交通出行变得更为便利,宜昌这座城市面貌的日新月异也就显然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