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大公桥(366)
▲1914年拟修宜昌华埠微缩原图(大公桥部分)
这么些年,天南海北去过不少城市,发现但凡有一条穿城而过的河流或是几个天然湖泊,那所在的这座城市就显得山清水秀、温和湿_润,绿意葱葱,充满灵动。宜昌就是长江边上这样的城市,因为一条大河而生,亲近划过城边的那一湾活水,就有了“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的诗情画意;而城里东湖、南湖及湖泊堰塘的星罗棋布,就使得这座峡口城市更多了些水的轻柔和波的涟漪。
宜昌这座城市位于西陵峡口,川江与荆江结合处,号称“上控巴蜀,下引荆襄”,自古就是“三峡门户、川鄂咽喉”,占据着重要的地理位置,所以从古至今一直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所以三国的时候才会有金戈铁马的夷陵之战、火烧连营;民国的时候才会有灾难深重的jun阀混战,你方唱罢我登台;抗战的时候才会有悲壮的宜昌大撤退,解放战争期间才会有解放jun第四野_战jun气壮山河的横扫千jun如卷席。
宜昌城和其后很长时期的中心城区都是在zui高处152米、绵延3400米的东山与由西北向东南呈s形穿过的长江北岸的一二级阶地上。不过大宜昌的地形比较复杂,高低相差悬殊,海拔从兴山仙女山的2427米至枝江市杨林湖的35米,垂直高差达2392米,才有了“七山二丘一分平”之说。
不管这座城市曾被称为“峡州”(因西陵峡而得名)也好,还是被称作“东湖”(因湖得名)也罢,不管是现在被称为“宜昌”(宜于国运昌盛)也好,还是被称作“夷陵”(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得名)也罢,都不得不承认宜昌因为临近鄂西(曾被当作“夜郎”)渝东(三峡地区),又靠近土家山寨(以前进_入长阳的公路山口处,曾立有一块石碑,jing告汉人不得入山,土人不得出山。),一直都是偏僻闭塞之地。所以早期朝廷派来的官员,不是被贬就是近乎被流放。
好在水是生命的源泉,江河是水的汇聚,就自然成为宜昌农业的命脉,养育了原生的土著人。唐宋时期,有过多少文人墨客在西陵峡口赋诗作词,与友人惜惜而别,就有了“绝壁耸万仞,长波射千里”的感叹;到了明朝的“川盐济鄂”,位于川江与荆江交界的这座小城开始变得热闹起来,就有了“十里江岸,桅杆林立,连樯接舶,一片帆海”,就有了还带着远古韵味的川江号子,就有了承上启下的转运码头。
千百条溪流江河汇集在一起,从青藏高原的雪山奔来,突破了千山万壑的三峡的层层阻截,在南津关tuo颖而出,长江就有了磅礴之力、浩瀚之势,就催生了宜昌这座靠水吃水的小城,就养育了无数的原住民。从远古时期人类的逐水而迁、傍水而居,再到风水鼻祖郭璞对宜昌方位的改_造,不仅是“夫地之有水,犹身之有血脉,河流塞,则风水伤。”也不仅是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修生养息观念,更重要的是依河而居,有山有水,才造就了宜昌这座历史悠久、生机勃勃的峡口之城。